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实践性极强的工具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讲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信息技术教师创设合理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教学氛围中专注操作实践,主动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任务驱动 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93-02
《普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堂要创设促使学生创新探究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营造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索环境,转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解决任务问题出发,把认知探究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加工处理信息、讨论交流、相互合作的探究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形成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主题任务情境中合作互动来传递交流有效学习信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探索学习,强调任务问题动态生成、解决,倡导创新实践和研究能力、团队精神,养成符合新时代人才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其中,合作探究学习是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最理想化、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习模式。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异质小组为团队合作基础,以任务问题为合作探究驱动目标,以团队成果为多元评价标准,实现学习能力互补、成绩梯度渐进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优化任务驱动设计的策略,强化合作探究学习效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1 优化任务设计策略,推动合作学习探究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推动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任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影响最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是简单的任务或个别任务,学生根本不用合作探究就可以实现;或任务设计间的学生整体能力和学生学习差异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合作学习探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达不到传统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驱动任务的设计,使之为促进学生高效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实现高效的任务驱动探究式课堂。
1.1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典型性问题任务
每节课的教学驱动任务,要紧紧围绕总体教学目标,细分为若干小任务目标,让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都有相应子教学目标跟随,通过典型性问题任务的探究解决,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所有任务目标要承上启下,构成完整的任务驱动线索和合作探究学习框架,让学生有任务可合作、探究,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1.2 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合作探究意识
任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照顾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合作探究意识,而不是花架子表演“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任务设计要有梯度和层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激发面对困难探索未知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讲授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时,可让学生一步步地探究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并且下一步的合作探究目标都是在上一步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的。在学生为完成任务的合作探究自我驱动力推动下,通过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改名、排序、删除等操作管理任务,最终循序渐进地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技能。
1.3 任务设计要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条件
信息技术课堂上既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任务,任务设计时就要考虑合作探究的需要,具有分工合作学习的必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网页设计就可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成一个任务小组,图像设计、Flash动画、网页制作、整体规划、资料下载整理等,任务就不是学生独立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可操作性强,能调动每位成员的探究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
1.4 注重展示任务的合作探究成果,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获得的任务成果,要多元化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教学任务,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形成个性化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会在实践操作中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信息技术难题。
2 高效组织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合作探究学习不是简单的互动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沟通进行的有责任分工的团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要高效组织学生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对任务目标进行实践探索、科学分析、讨论研究,最后有效解决,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1 合理分组
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不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心理特点、学习态度等个性化差异,结合不同的任务驱动目标,将学生合理分组,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调整;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直接指定分几组、每小组成员构成情况,或者直接指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挑选小组成员,让小组构成更民主化、人性化。最终要让每个小组实力、能力、人数均衡,达到优势互补。根据驱动任务链,学生分组不宜过多,4~6组为佳,每组4~6人,并根据任务情境可自行给小组命名。
2.2 明确分工
合理分组后,就要对合作探究的学生进行责任分工,由小组长负责协调整个合作探究事宜,并根据任务目标情况,充分发挥组员的能力、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这个环节可完全由小组长组织组员独立完成,每个组员在争取分工的同时,也是展示特长、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任务完成规划的一个过程。通过分工,要让每名组员都有参与任务完成的探究目标,不同的任务责任目标不同。例如,有时可能需要计时员,有的就需要讲解员,有的就需要记录员……教师要注重调动每名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不要放弃任何“差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合作探究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长进步。 2.3 引入竞争
既然分组合作探究,就有必要在任务驱动教学环境下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引入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和交流沟通技巧,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最终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4 动态调整
信息技术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及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任务目标、调整小组成员、调整任务情境,确保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整合,认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分享探究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内化合作学习成果,巩固操作技能。
2.5 多元评价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在合作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多元化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进行组员评价、组间互评、小组自评、成果展评等综合性多元评价,通过评价评优选先,也点评优劣和不足,更进一步明确合作目标和方向,也进一步巩固探究成绩,强化合作学习成果,起到激励发挥创造潜能、深化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3 提供多元辅助方式,助推合作探究学习效果
为更有效助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效果,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师可提供网络教学环境平台、合作探究资源包、学生学习小助手等多元化辅助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有效帮助,高效实现开放式、自助式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例如,教授设计网页一课,可开放网络搜索平台,让学生上网搜索所需要的网页制作素材,可通过上传平台分享资源,形成课内共享资源库。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综合类的教学课件,称之为教学小助手,里面包含本节课所有操作演示视频及注意事项,学生合作探究时,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都可通过这个教学小助手课件获得有效帮助,顺畅地完成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收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力,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找回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吉林 四平 136001)
参考文献:
[1]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J].教育改革,1995,(1):47-50.
[2]王佃锋.合作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关键词:任务驱动 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93-02
《普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堂要创设促使学生创新探究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营造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索环境,转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解决任务问题出发,把认知探究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加工处理信息、讨论交流、相互合作的探究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形成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主题任务情境中合作互动来传递交流有效学习信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探索学习,强调任务问题动态生成、解决,倡导创新实践和研究能力、团队精神,养成符合新时代人才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其中,合作探究学习是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最理想化、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习模式。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异质小组为团队合作基础,以任务问题为合作探究驱动目标,以团队成果为多元评价标准,实现学习能力互补、成绩梯度渐进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优化任务驱动设计的策略,强化合作探究学习效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1 优化任务设计策略,推动合作学习探究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推动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任务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影响最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是简单的任务或个别任务,学生根本不用合作探究就可以实现;或任务设计间的学生整体能力和学生学习差异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合作学习探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达不到传统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驱动任务的设计,使之为促进学生高效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实现高效的任务驱动探究式课堂。
1.1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典型性问题任务
每节课的教学驱动任务,要紧紧围绕总体教学目标,细分为若干小任务目标,让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都有相应子教学目标跟随,通过典型性问题任务的探究解决,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所有任务目标要承上启下,构成完整的任务驱动线索和合作探究学习框架,让学生有任务可合作、探究,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1.2 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合作探究意识
任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照顾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合作探究意识,而不是花架子表演“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任务设计要有梯度和层次,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激发面对困难探索未知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讲授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时,可让学生一步步地探究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并且下一步的合作探究目标都是在上一步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的。在学生为完成任务的合作探究自我驱动力推动下,通过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改名、排序、删除等操作管理任务,最终循序渐进地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技能。
1.3 任务设计要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条件
信息技术课堂上既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任务,任务设计时就要考虑合作探究的需要,具有分工合作学习的必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网页设计就可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成一个任务小组,图像设计、Flash动画、网页制作、整体规划、资料下载整理等,任务就不是学生独立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可操作性强,能调动每位成员的探究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
1.4 注重展示任务的合作探究成果,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获得的任务成果,要多元化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教学任务,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形成个性化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会在实践操作中独立思考、交流合作,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信息技术难题。
2 高效组织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合作探究学习不是简单的互动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沟通进行的有责任分工的团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要高效组织学生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对任务目标进行实践探索、科学分析、讨论研究,最后有效解决,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1 合理分组
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不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心理特点、学习态度等个性化差异,结合不同的任务驱动目标,将学生合理分组,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调整;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直接指定分几组、每小组成员构成情况,或者直接指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挑选小组成员,让小组构成更民主化、人性化。最终要让每个小组实力、能力、人数均衡,达到优势互补。根据驱动任务链,学生分组不宜过多,4~6组为佳,每组4~6人,并根据任务情境可自行给小组命名。
2.2 明确分工
合理分组后,就要对合作探究的学生进行责任分工,由小组长负责协调整个合作探究事宜,并根据任务目标情况,充分发挥组员的能力、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这个环节可完全由小组长组织组员独立完成,每个组员在争取分工的同时,也是展示特长、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任务完成规划的一个过程。通过分工,要让每名组员都有参与任务完成的探究目标,不同的任务责任目标不同。例如,有时可能需要计时员,有的就需要讲解员,有的就需要记录员……教师要注重调动每名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不要放弃任何“差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合作探究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长进步。 2.3 引入竞争
既然分组合作探究,就有必要在任务驱动教学环境下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引入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和交流沟通技巧,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最终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4 动态调整
信息技术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及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任务目标、调整小组成员、调整任务情境,确保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整合,认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分享探究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内化合作学习成果,巩固操作技能。
2.5 多元评价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在合作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多元化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进行组员评价、组间互评、小组自评、成果展评等综合性多元评价,通过评价评优选先,也点评优劣和不足,更进一步明确合作目标和方向,也进一步巩固探究成绩,强化合作学习成果,起到激励发挥创造潜能、深化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3 提供多元辅助方式,助推合作探究学习效果
为更有效助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效果,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师可提供网络教学环境平台、合作探究资源包、学生学习小助手等多元化辅助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有效帮助,高效实现开放式、自助式信息技术课堂,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例如,教授设计网页一课,可开放网络搜索平台,让学生上网搜索所需要的网页制作素材,可通过上传平台分享资源,形成课内共享资源库。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综合类的教学课件,称之为教学小助手,里面包含本节课所有操作演示视频及注意事项,学生合作探究时,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都可通过这个教学小助手课件获得有效帮助,顺畅地完成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收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力,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找回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吉林 四平 136001)
参考文献:
[1]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J].教育改革,1995,(1):47-50.
[2]王佃锋.合作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