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1黏蛋白及β-连锁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MUCI黏蛋白、β-连锁蛋白(catenin)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生长、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甲状腺标本、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和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MUCI黏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根据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年龄、性别将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分成亚组,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NIS-Elements BR 2.3测定MUC1表达的灰度值来显示表达量,光学显微镜下MUCI和β-catenin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来显示异常表达率.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MUC1表达量(134±10,灰度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99±6,灰度值)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101±7,灰度值)(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MUCI异常表达率(56.6%)和β-catenin异常表达率(71.7%)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分别为15.0%和40.0%)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为5.0%和20.0%)(P<0.05或P<0.01).肿瘤直径≥1 cm组的MUC1表达量显著高于肿瘤直径<1 cm组(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UC1表达量和MUC1异常表达率均显著增高(P<0.01).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显著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因素有MUC1的异常表达、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MUC1的表达有显著相关的因素为有无淋巴结转移、β-catenin的异常表达(P<0.05).结论 MUC1的异常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进展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MUC1的表达和β-catenin的表达有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PFD)逐渐成为关注女性健康的重要议题。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男,34岁.因发热、咳嗽伴活动后胸闷、气急2周于2006年2月23日以"两肺炎"收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男,16岁,因骨髓移植术后5个月,发热于2005年1月入院.患者2003年12月因乏力、发烧,经骨髓象检查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经化疗达完全缓解.
期刊
患儿男,4岁,发现心脏杂音2年入院.听诊胸骨左缘2、3肋间4/6级收缩期杂音;胸部X线片见肺动脉段突出;心脏B超示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内径增宽(分别2.9 cm和2.6 cm),肺动脉瓣开放受限,肺动脉跨瓣压差121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为肺动脉瓣狭窄.于局麻下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术中测右心室收缩压153mm Hg,肺动脉跨瓣压差125/mm Hg,以直径18
期刊
目的 探讨肾上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5-2005年我院收治的15例肾上腺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2岁,2例患者因腰背酸胀不适检查发现,4例因上腹胀满不适等其他症状就诊,9例患者体检发现囊肿.囊肿位于左侧9例,右侧6例;囊肿直径2.5~8.5 cm,平均为5.3 cm.B超检查正确率为73.3%(11/15);CT检查正确率为86.7%(13/15);MR检
2008年9月30日Heaithday网站(http://www.heahhday.com/Article.asp?AID=619795)介绍了 9月28日自然生物工程学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美国罗杰斯特医学中心附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人员称,治疗肥胖症的药物对于抵御各种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甚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具有很
期刊
心脑血管病是现代人类头号杀手,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AVM)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危害性大.本期刊登了3篇有关脑动脉瘤的论文,总体上反映了我国脑血管病外科的治疗和研究水平。
期刊
患者女,50岁.反复左下腹痛10年,口干、乏力1年于2008年3月4日入我院内分泌科.10年前外院诊断左侧输尿管结石,保守治疗又反复发作.1年前出现口干、乏力症状,不伴头痛、呕吐、脾气改变、关节疼痛、体重改变等.既往无高血压、精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查体:血压、脉搏正常,无突眼,甲状腺不大,左甲状腺外缘触及一枚2 cm×2 cm大小结节,光滑活动,无淋巴结肿大。
期刊
目的 探讨T-bet基因修饰树突细胞(DC)用作哮喘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 将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获得的DC分2组,分别以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方法 转染T-bet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另设空白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DC培养液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以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第1、15天)和雾化吸入激发(第29~31天)方法 制备哮喘小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从13例SMA患者、31名患者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和10份胎儿羊水标本,以及50名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同时也行常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分析.结果 MLPA分析结果与常规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结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