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极体育态度具有一般态度的心理学特点,它是人的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体育行为的潜在因素,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与其对体育的认识、体育活动的体验和有否相应的行为意向有关,并受到个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因此,只有遵循态度转变的规律,从其形成的原因入手,改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情感和意向,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控制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才能实现对消极体育态度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体育态度;形成因素;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82—02
在当前全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级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今天,体育健身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迅速扩大,但与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大学生是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人群,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持消极态度。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消极因素上分析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问题,试图从中找到体育活动开展的制约因素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对策。
一、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行为倾向和综合表现。它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之一,影响着人是否参与及怎样参与体育活动。消极体育态度具有一般态度的心理学特点,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体育行为的潜在的动因,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个人体育意识的发展以及运动体验和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消极体育态度一旦形成,就能较长时间的持续,并成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态度由其认知、情感、意向三成份构成。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也是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活动意向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的统一体,体育态度可以是由各部分单独影响而形成,但常常是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促进认知,意向作为目标行为的反应趋向,对认知和情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体育态度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它首先是对体育参与有选择和准备作用。解决“是否参与?”“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其次体育态度影响人在体育运动中的练习质量和效果,主动积极的态度,会提高学习效率和动作练习效果有助于克服困难,耐受挫折。第三,体育态度影响人的个性发展,在体育运动中的态度一旦稳定形成,便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态度在个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适用到集体活动、劳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一)对体育认识不深或不了解是消极体育态度形成的前提,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学生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造成的,体育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和众多的社会价值,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对自身体育需要和体育基本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不断认识过程,离开了这些认识,或者认识不够则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这与以前应试教育对体育的重视不够有直接关系,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对体育健身教育参与较少,没有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对体育的功能、体育的价值真正含义不理解,所以对体育敬而远之。逐渐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
(二)情感体验不良是消极体育态度形成的重要原因,体育运动能带来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但由于学生在运动中体验的主动性不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运动情境的差异等原因,也可能造成情绪体验的差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能体验或没有体验到良好的情绪体验,或因偶然因素,如运动损伤、比赛失利等带来了情感体验的负面影响,同样会导致消极体育态度。
(三)缺乏正确引导和行为约束使学生没有形成对体育的依赖感。由于体育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的体育态度缺乏具有目标性的激励作用,没有符合学生自己的目标趋向和提高行为动机力量,从而影响体育态度,这种外部力量的存在与否,对体育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及学校的正确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例如,体育中考成绩计入升学总分,对学生体育态度积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消极体育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师、家长、同学的传统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等对学生个体体育态度有影响,个人的体育实践活动在其中起重要支配作用。形成消极体育态度与这些不良影响关系密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运动使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教育只是让学生玩一玩,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
二、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方法和途径
(一)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方法根据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态度转变的过程应包括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
1、行为约束,诱因控制在体育态度转变初期,对转变对象进行行为约束,使其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体育制度、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此阶段,转变对象的掩饰行为较多,应注意加以识别,要注意用诱因控制其行为,对符合目标的行为应给予鼓励,相反则加以限制和约束。
2、情感吸引,启发自觉进入认同阶段,转变对象表现出能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见别人不怕苦,自己也能坚持。认同是有条件的,它属于态度的情感成份,认同能否实现,有赖于认同对象本身的吸引力。因此在此阶段,需要做更加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把道理说清楚,帮助其体会和观察认同对象给其带来的种种好处,诱导其自觉主动的认知和情感满足。
3、接受观点,促成内化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内化阶段,这是体育态度转化的质的变化,个体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来自外界的观点,并将新观点、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其行为表现是主动自觉和积极的。
4、优化环境,积极实践个体生存的环境对体育态度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关于行为模仿和通过人的模仿来改变态度的研究指出,在态度形成中,生存环境中的人及其引起态度形成的信息源起了主要作用。认为“引起态度改变的最可靠的一组事件是人类的模仿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娱乐的进一步普及,体育观念正在向良性方面转化,客观上对体育态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也使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因此,积极的认识,主动地实践是消极体育态度改变的重要途径。
(二)消极体育态度转变的途径。消极体育态度心理结构中的三个心理成份及其相互关系的改变,是转变消极体育态度的主要途径
1、晓之以理,即改變认识。通过改变不良的体育认识,较系统地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体育价值、功能和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帮助转变对象认识自己的体育需要,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效果的反馈,逐渐理性地认识体育,为体育态度奠定认识基础。
2、动之以情,即改变情感。通过参与体育实践,使练习者在活动中满足需要,得到成功感、控制感、流畅感、愉悦感等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重新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使之更加喜欢体育活动,并积极追求美好的体验。
3、导之以行,即改变意向。帮助分析练习者的具体情况,设置有可能实现的,有挑战性并且能与练习者需要一致的目标,通过设置自我评价目标,树立理想,提高练习者体育行为的动机力量,把一般的体育行为纳入目标行为之中,提高练习自觉性和持久性。
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从服从到内化的三个阶段,只有从其心理结构入手,改变体育的认识,情感和意向,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控制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消极体育态度是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的。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现代许多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能使学生体验到最佳健康状态的良好心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生活与成长。同样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体育态度,所以要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身体运动和正确的饮食习惯,这是形成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两个重要措施。经常运动和有规律的锻炼是形成良好身体适应力和最佳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即有助于预防青少年学生运动缺乏症和消极体育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体育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张德.心理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温志宏,彭青生.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及转变方法和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体育态度;形成因素;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82—02
在当前全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级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今天,体育健身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体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迅速扩大,但与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大学生是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人群,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持消极态度。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消极因素上分析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问题,试图从中找到体育活动开展的制约因素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对策。
一、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行为倾向和综合表现。它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之一,影响着人是否参与及怎样参与体育活动。消极体育态度具有一般态度的心理学特点,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决定体育行为的潜在的动因,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个人体育意识的发展以及运动体验和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消极体育态度一旦形成,就能较长时间的持续,并成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态度由其认知、情感、意向三成份构成。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也是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活动意向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的统一体,体育态度可以是由各部分单独影响而形成,但常常是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促进认知,意向作为目标行为的反应趋向,对认知和情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体育态度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它首先是对体育参与有选择和准备作用。解决“是否参与?”“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其次体育态度影响人在体育运动中的练习质量和效果,主动积极的态度,会提高学习效率和动作练习效果有助于克服困难,耐受挫折。第三,体育态度影响人的个性发展,在体育运动中的态度一旦稳定形成,便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态度在个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适用到集体活动、劳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一)对体育认识不深或不了解是消极体育态度形成的前提,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学生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造成的,体育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和众多的社会价值,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对自身体育需要和体育基本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不断认识过程,离开了这些认识,或者认识不够则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这与以前应试教育对体育的重视不够有直接关系,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对体育健身教育参与较少,没有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对体育的功能、体育的价值真正含义不理解,所以对体育敬而远之。逐渐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
(二)情感体验不良是消极体育态度形成的重要原因,体育运动能带来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但由于学生在运动中体验的主动性不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运动情境的差异等原因,也可能造成情绪体验的差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能体验或没有体验到良好的情绪体验,或因偶然因素,如运动损伤、比赛失利等带来了情感体验的负面影响,同样会导致消极体育态度。
(三)缺乏正确引导和行为约束使学生没有形成对体育的依赖感。由于体育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的体育态度缺乏具有目标性的激励作用,没有符合学生自己的目标趋向和提高行为动机力量,从而影响体育态度,这种外部力量的存在与否,对体育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及学校的正确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例如,体育中考成绩计入升学总分,对学生体育态度积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消极体育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师、家长、同学的传统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等对学生个体体育态度有影响,个人的体育实践活动在其中起重要支配作用。形成消极体育态度与这些不良影响关系密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体育运动使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教育只是让学生玩一玩,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
二、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方法和途径
(一)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方法根据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态度转变的过程应包括服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
1、行为约束,诱因控制在体育态度转变初期,对转变对象进行行为约束,使其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体育制度、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此阶段,转变对象的掩饰行为较多,应注意加以识别,要注意用诱因控制其行为,对符合目标的行为应给予鼓励,相反则加以限制和约束。
2、情感吸引,启发自觉进入认同阶段,转变对象表现出能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见别人不怕苦,自己也能坚持。认同是有条件的,它属于态度的情感成份,认同能否实现,有赖于认同对象本身的吸引力。因此在此阶段,需要做更加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把道理说清楚,帮助其体会和观察认同对象给其带来的种种好处,诱导其自觉主动的认知和情感满足。
3、接受观点,促成内化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内化阶段,这是体育态度转化的质的变化,个体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来自外界的观点,并将新观点、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其行为表现是主动自觉和积极的。
4、优化环境,积极实践个体生存的环境对体育态度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关于行为模仿和通过人的模仿来改变态度的研究指出,在态度形成中,生存环境中的人及其引起态度形成的信息源起了主要作用。认为“引起态度改变的最可靠的一组事件是人类的模仿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娱乐的进一步普及,体育观念正在向良性方面转化,客观上对体育态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也使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因此,积极的认识,主动地实践是消极体育态度改变的重要途径。
(二)消极体育态度转变的途径。消极体育态度心理结构中的三个心理成份及其相互关系的改变,是转变消极体育态度的主要途径
1、晓之以理,即改變认识。通过改变不良的体育认识,较系统地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体育价值、功能和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帮助转变对象认识自己的体育需要,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效果的反馈,逐渐理性地认识体育,为体育态度奠定认识基础。
2、动之以情,即改变情感。通过参与体育实践,使练习者在活动中满足需要,得到成功感、控制感、流畅感、愉悦感等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重新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使之更加喜欢体育活动,并积极追求美好的体验。
3、导之以行,即改变意向。帮助分析练习者的具体情况,设置有可能实现的,有挑战性并且能与练习者需要一致的目标,通过设置自我评价目标,树立理想,提高练习者体育行为的动机力量,把一般的体育行为纳入目标行为之中,提高练习自觉性和持久性。
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从服从到内化的三个阶段,只有从其心理结构入手,改变体育的认识,情感和意向,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控制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消极体育态度是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的。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现代许多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能使学生体验到最佳健康状态的良好心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生活与成长。同样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体育态度,所以要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身体运动和正确的饮食习惯,这是形成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两个重要措施。经常运动和有规律的锻炼是形成良好身体适应力和最佳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即有助于预防青少年学生运动缺乏症和消极体育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体育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张德.心理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温志宏,彭青生.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及转变方法和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