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为企业直接输送会计专业人才的高校来说,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又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因此在会计课程中信息化内容的融入度将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查阅资料和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四大会计名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信息化内容的融入度进行了研究,希望以点带面,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引发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兴趣。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高校本科会计课程;融入度
在2009年5月7日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为我国会计事业描绘了这样一幅愿景:“让我们的会计服务能够惠及亿万公众,会计人员能够成为企业资本运营和国际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行家里手,注册会计师能够在国际舞台打出自己响亮的品牌,会计理论能够走在国际会计理论的前沿,会计行业成为受人尊重、为人信赖、被人重视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计行业在国际舞台更有创造力、更有影响力、更有话语权。”在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要实现这个愿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不可少,同时这个愿景无不反映出人才的重要性。而高校是我国人才较为重要的培养基地,上课又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课程中信息化内容的融入度的研究兴趣。
一、信息化、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
(一)信息化的概念
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首次提及“信息化”的含义并逐步形成“信息化”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2]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信息化被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由来及其重要性
1981年,杨纪琬先生首次提出会计电算化的概念。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会计理论专家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2005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观点。
所谓会计信息化就是全面运用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等信息技术对作为管理资源之一的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及管理提供充分的、适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信息大环境下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决策能力。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企业开始逐步实施会计信息化,逐渐体会着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并对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而作为人才输送的主力军便是即将走上会计工作岗位的高校本科生,可以说他们对于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把握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而他们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会计信息化教育质量尤为重要。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成果丰硕
财政部财科所、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从1984年起便陆续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财科所研究生部创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的学历教育培养计划之中。从1993年开始,复旦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部分高校将会计电算化专业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中。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了会计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便陆续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会计电算化的系列课程,并逐渐将这些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积极进行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以我国四大会计名校为例谈融入度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跨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边缘性学科,它要培养的是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以本科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应让其掌握管理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信息化的融入度究竟如何呢?本文以查阅资料和调研的方式以我国四大会计名校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为简便起见,以学分数为衡量标准,以必修课程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普通共同课、学科共同课、共同限选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七大类。其中,11门普通共同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管理信息系统),共2个学分,占普通共同课总学分33分的6.06%,13门学科共同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共2个学分,占学科共同课总学分36分的5.56%,8门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会计信息系统),共4个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34分的11.76%。选修课(包括共同限选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没有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
(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思想品德必修课、政治理论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八大类。其中,29门必修课(包括思想品德必修课、政治理论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两门(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共9个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120分的7.5%,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中没有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
(三)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六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为4门英语课,12门学科必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3门(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循环模拟实验和基础会计实验),共5个学分,占学科必修课总学分36分的13.89%,36门专业必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2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和计算机审计实验),共6个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126分的4.76%。选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会计软件分析与设计、计算机会计实务、财务软件操作、计算机资产评估实务、计算机审计、会计循环实验、企业信息化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程。
(四)以厦门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本课、全校通识课、院系通识课、学科类通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六大类。其中,10门公共基本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两门(计算机基础、VFP程序设计基础),共5个学分,占普通共同课总学分39分的12.82%,13门学科类通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管理信息系统),共3个学分,占学科类通修课总学分38分的7.89%,7门专业必修课中没有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选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实验、会计软件评析、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
四、结论
以上从课程设置角度对四所高校的会计信息化融入度进行了粗略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上述四所高校的会计专业对信息化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其中以东北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较高,而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相对较低。但从总体上看,四所高校的会计信息化融入度都不算太高,这或许跟会计专业的发展顺序有一定关系,会计信息化是在那些曾经被大家默认的会计学基础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发展的时间还不太长。本文选择的四所院校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我国会计发展较高的水平,希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能够从某个层面上反映我国高校当前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当然,以涉及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学分数在必修课学分数中占比的大小来得出会计信息化融入多少的方法稍显粗糙,并且这四所高校的研究结果也不能代表其他高校的现实情况,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融入程度,同时希望本文能对今后研究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篇幅、个人精力和能力的关系,本文只选择了一个点进行研究。其实,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比如,选取一些有会计信息化专业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如选取重庆理工大学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方法上也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如加入更多的研究指标,如加入学时数、教师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掌握程度等,以使研究结果能更加真实地反映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融入程度,这些将成为笔者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斌,程玉民,张国平,徐洪波.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2]李虹.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3]http://baike.baidu.com/view/27.htm#2[DB/OL].
[4]杨慧娜,原建乐,申相臣.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探析[J].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5]http://baike.baidu.com/view/506968.htm[DB/OL].
[6]金希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状况浅析[J].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高校本科会计课程;融入度
在2009年5月7日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为我国会计事业描绘了这样一幅愿景:“让我们的会计服务能够惠及亿万公众,会计人员能够成为企业资本运营和国际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行家里手,注册会计师能够在国际舞台打出自己响亮的品牌,会计理论能够走在国际会计理论的前沿,会计行业成为受人尊重、为人信赖、被人重视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计行业在国际舞台更有创造力、更有影响力、更有话语权。”在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要实现这个愿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不可少,同时这个愿景无不反映出人才的重要性。而高校是我国人才较为重要的培养基地,上课又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课程中信息化内容的融入度的研究兴趣。
一、信息化、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
(一)信息化的概念
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首次提及“信息化”的含义并逐步形成“信息化”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2]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信息化被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由来及其重要性
1981年,杨纪琬先生首次提出会计电算化的概念。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会计理论专家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2005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观点。
所谓会计信息化就是全面运用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等信息技术对作为管理资源之一的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及管理提供充分的、适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信息大环境下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决策能力。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企业开始逐步实施会计信息化,逐渐体会着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并对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而作为人才输送的主力军便是即将走上会计工作岗位的高校本科生,可以说他们对于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把握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而他们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会计信息化教育质量尤为重要。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成果丰硕
财政部财科所、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从1984年起便陆续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财科所研究生部创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的学历教育培养计划之中。从1993年开始,复旦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部分高校将会计电算化专业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中。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了会计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便陆续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会计电算化的系列课程,并逐渐将这些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积极进行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以我国四大会计名校为例谈融入度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跨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边缘性学科,它要培养的是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以本科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应让其掌握管理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信息化的融入度究竟如何呢?本文以查阅资料和调研的方式以我国四大会计名校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为简便起见,以学分数为衡量标准,以必修课程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普通共同课、学科共同课、共同限选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七大类。其中,11门普通共同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管理信息系统),共2个学分,占普通共同课总学分33分的6.06%,13门学科共同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共2个学分,占学科共同课总学分36分的5.56%,8门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会计信息系统),共4个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34分的11.76%。选修课(包括共同限选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没有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
(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思想品德必修课、政治理论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八大类。其中,29门必修课(包括思想品德必修课、政治理论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两门(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共9个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120分的7.5%,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中没有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
(三)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六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为4门英语课,12门学科必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3门(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循环模拟实验和基础会计实验),共5个学分,占学科必修课总学分36分的13.89%,36门专业必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2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和计算机审计实验),共6个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126分的4.76%。选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会计软件分析与设计、计算机会计实务、财务软件操作、计算机资产评估实务、计算机审计、会计循环实验、企业信息化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程。
(四)以厦门大学为例
该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本课、全校通识课、院系通识课、学科类通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六大类。其中,10门公共基本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两门(计算机基础、VFP程序设计基础),共5个学分,占普通共同课总学分39分的12.82%,13门学科类通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一门(管理信息系统),共3个学分,占学科类通修课总学分38分的7.89%,7门专业必修课中没有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选修课中涉及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实验、会计软件评析、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
四、结论
以上从课程设置角度对四所高校的会计信息化融入度进行了粗略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上述四所高校的会计专业对信息化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其中以东北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较高,而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相对较低。但从总体上看,四所高校的会计信息化融入度都不算太高,这或许跟会计专业的发展顺序有一定关系,会计信息化是在那些曾经被大家默认的会计学基础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发展的时间还不太长。本文选择的四所院校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我国会计发展较高的水平,希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能够从某个层面上反映我国高校当前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当然,以涉及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学分数在必修课学分数中占比的大小来得出会计信息化融入多少的方法稍显粗糙,并且这四所高校的研究结果也不能代表其他高校的现实情况,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融入程度,同时希望本文能对今后研究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篇幅、个人精力和能力的关系,本文只选择了一个点进行研究。其实,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比如,选取一些有会计信息化专业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如选取重庆理工大学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方法上也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如加入更多的研究指标,如加入学时数、教师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掌握程度等,以使研究结果能更加真实地反映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融入程度,这些将成为笔者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斌,程玉民,张国平,徐洪波.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2]李虹.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3]http://baike.baidu.com/view/27.htm#2[DB/OL].
[4]杨慧娜,原建乐,申相臣.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探析[J].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
[5]http://baike.baidu.com/view/506968.htm[DB/OL].
[6]金希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状况浅析[J].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