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旨在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日前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出台。规划如何解读中国制造的现状?在全球制造业革命来临之际为中国工业制造如何实现质的追赶破题?日前,制造行业相关专家为读者解密《中国制造2025》。
三大问题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实物量大,但价值量不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对“中国制造”现状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制造”总数虽占有市场优势,但是多数产品还处于中低档。
“大而不强”是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的精准概括。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给出数据: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8532.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达20%。然而,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我国8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机器人至今仍依赖进口。
柳百成表示,我国制造业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而中国制造业除了仍面临以往的诸多矛盾外,近年来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严峻挑战。
10年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中国制造2025建议”的背后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这并不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次关注制造业。
2008年,朱高峰领衔组织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支持。
2013年初,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倡议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2013年底,中国工程院将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提交中央。
2014年1月7日,马凯副总理专题听取了中国工程院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认为要尽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据朱高峰介绍,《中国制造2025》不是具体规划,而是面向全行业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是三个发展方向。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提出,力争用30年时间,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使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2045年,使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非德国“工业4.0”翻版
在制造业革命再次席卷全球之时,各个发达国家已抢先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经问世,更是被众多人士称为德国“工业4.0”的翻版,对此说法朱高峰强调,《中国制造2025》不是任何一家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强国战略。
“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表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为“串联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想要实现追赶甚至超越,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朱高峰说,中国打造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并非是传统工业制造,而是以现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领域的制造水平。
然而,中国在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朱高峰表示,在这场全球制造业的变革中,中国是成为超越者,还是继续沦为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打工者”,不仅取决于规划的实施,更取决于今后十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些传统产业目前还是中国就业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如何避免让这些传统产业成为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障碍,这是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之一。”他说道。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三大问题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实物量大,但价值量不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对“中国制造”现状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制造”总数虽占有市场优势,但是多数产品还处于中低档。
“大而不强”是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的精准概括。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给出数据: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8532.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达20%。然而,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我国8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机器人至今仍依赖进口。
柳百成表示,我国制造业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而中国制造业除了仍面临以往的诸多矛盾外,近年来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严峻挑战。
10年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中国制造2025建议”的背后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这并不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次关注制造业。
2008年,朱高峰领衔组织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支持。
2013年初,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倡议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2013年底,中国工程院将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提交中央。
2014年1月7日,马凯副总理专题听取了中国工程院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认为要尽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据朱高峰介绍,《中国制造2025》不是具体规划,而是面向全行业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是三个发展方向。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提出,力争用30年时间,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使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2045年,使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非德国“工业4.0”翻版
在制造业革命再次席卷全球之时,各个发达国家已抢先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经问世,更是被众多人士称为德国“工业4.0”的翻版,对此说法朱高峰强调,《中国制造2025》不是任何一家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强国战略。
“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表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为“串联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想要实现追赶甚至超越,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朱高峰说,中国打造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并非是传统工业制造,而是以现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领域的制造水平。
然而,中国在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朱高峰表示,在这场全球制造业的变革中,中国是成为超越者,还是继续沦为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打工者”,不仅取决于规划的实施,更取决于今后十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些传统产业目前还是中国就业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如何避免让这些传统产业成为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障碍,这是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之一。”他说道。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