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作业没做完,丁丁就跑去看动画片了。妈妈回到家,见桌子上一片狼藉,很生气地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做事情要有头有尾。你把这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谁帮你收拾啊?”过了一会,妈妈发现丁丁的作业还没做完,火气更大了:“你这样子怎么行?哪头重、哪头轻都不分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说完,“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丁丁只好告别《喜羊羊和灰太狼》,极不情愿地去写作业。
分析:
丁丁喜欢看动画片,而且因为看动画片耽误了一时的学习,这实在很平常。一般的父母都习惯用向孩子发脾气的方式进行家教。殊不知,就算你苦口婆心地说,三番五次地谈,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孩子反而更加不以为然,变本加厉。而诸如“别以为你长大了,我管不了你”、“为什么别人行,你却不行”、“你不要老是这个死样子”、“你不听话迟早要后悔的”等等,可以说是许多家长的口头禅。用这样的话语去教育孩子,往往是无效的。
方法:
如果丁丁的妈妈回家后,见到一片狼藉的桌面,能够抑制心中的不满,温和地对丁丁说:“机械羊在《羊羊运动会》中是绵羊族的对手还是朋友啊?”“是对手!”“哪你在班上有没有对手啊?”“有,我的同桌小毕就比我厉害!”“有对手就有竞争啊!所以,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哦。作业写完了吗?”“还有几个不会写。”“噢,那你看完后,妈妈和你一起来思考好吗?”等完成作业后,妈妈再提醒丁丁每次做完作业后要及时把桌子收拾整洁。这样,既满足了孩子想看动画片的愿望,又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孩子感受到的当然不是妈妈的压力,而是和朋友合作般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类似案例中那种“权力话语”的功能已经渐渐消解了。所以,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父母的话语更新势在必行。那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怎样进行话语更新呢?
1、充实对话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只有对孩子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家长的话,直至达到对家教内容的充分理解。作为家长,应该抛弃空洞的说教,抛弃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在和孩子对话中,要以孩子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条条框框为出发点。家长只有把孩子当作独特的人去接纳和肯定,让家教回到人的感性、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指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2、选择话语方式
一般说来,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控制的方式,话语里常常有“必须”、“一定”、“务必”等词语,口吻是命令的、强制的;也有的家长喜欢用劝导方式,具体的词语有“应该”、“最好”、“也许”等,带有这类词语的话语对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一种就是对话的方式,如“想不想这样做”、“要不要”、“好不好”等,家长与孩子自由交换意见,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允许自由选择。很显然,三种方式中,最后一种是最开放的,最真诚的,也最容易唤起孩子内在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是非意识,能有效果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决定。
3、强调沟通理解
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语气和神态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误解,消除分歧,家长与孩子在对话中要平等相待。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换句话说,家长所获得的信息将会是被歪曲的信息,孩子在家长的权威下很可能讲出违心的话语,这就会导致对话步入歧途,教育无功而返。相反,如果彼此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双方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孩子就会信任家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家长,家长也能因此对症下药,才会实现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所以,家长在表达自己意见、建议时,要尽量使用温和性的词语和句子,话语要体现对孩子的理解、尊重,这样才能为深入对话提供心理保障。
总之,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就没有自尊,没有思想,就可以任意指责,胡乱批评。其实,只有真正友好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往,给孩子帮助,并指导孩子理解生活、健康成长,才能获得孩子的真心,才能赢得孩子的喜欢和尊重。
作业没做完,丁丁就跑去看动画片了。妈妈回到家,见桌子上一片狼藉,很生气地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做事情要有头有尾。你把这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谁帮你收拾啊?”过了一会,妈妈发现丁丁的作业还没做完,火气更大了:“你这样子怎么行?哪头重、哪头轻都不分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说完,“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丁丁只好告别《喜羊羊和灰太狼》,极不情愿地去写作业。
分析:
丁丁喜欢看动画片,而且因为看动画片耽误了一时的学习,这实在很平常。一般的父母都习惯用向孩子发脾气的方式进行家教。殊不知,就算你苦口婆心地说,三番五次地谈,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孩子反而更加不以为然,变本加厉。而诸如“别以为你长大了,我管不了你”、“为什么别人行,你却不行”、“你不要老是这个死样子”、“你不听话迟早要后悔的”等等,可以说是许多家长的口头禅。用这样的话语去教育孩子,往往是无效的。
方法:
如果丁丁的妈妈回家后,见到一片狼藉的桌面,能够抑制心中的不满,温和地对丁丁说:“机械羊在《羊羊运动会》中是绵羊族的对手还是朋友啊?”“是对手!”“哪你在班上有没有对手啊?”“有,我的同桌小毕就比我厉害!”“有对手就有竞争啊!所以,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哦。作业写完了吗?”“还有几个不会写。”“噢,那你看完后,妈妈和你一起来思考好吗?”等完成作业后,妈妈再提醒丁丁每次做完作业后要及时把桌子收拾整洁。这样,既满足了孩子想看动画片的愿望,又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孩子感受到的当然不是妈妈的压力,而是和朋友合作般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类似案例中那种“权力话语”的功能已经渐渐消解了。所以,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父母的话语更新势在必行。那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怎样进行话语更新呢?
1、充实对话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只有对孩子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家长的话,直至达到对家教内容的充分理解。作为家长,应该抛弃空洞的说教,抛弃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在和孩子对话中,要以孩子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条条框框为出发点。家长只有把孩子当作独特的人去接纳和肯定,让家教回到人的感性、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指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2、选择话语方式
一般说来,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控制的方式,话语里常常有“必须”、“一定”、“务必”等词语,口吻是命令的、强制的;也有的家长喜欢用劝导方式,具体的词语有“应该”、“最好”、“也许”等,带有这类词语的话语对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一种就是对话的方式,如“想不想这样做”、“要不要”、“好不好”等,家长与孩子自由交换意见,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允许自由选择。很显然,三种方式中,最后一种是最开放的,最真诚的,也最容易唤起孩子内在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是非意识,能有效果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决定。
3、强调沟通理解
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语气和神态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误解,消除分歧,家长与孩子在对话中要平等相待。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换句话说,家长所获得的信息将会是被歪曲的信息,孩子在家长的权威下很可能讲出违心的话语,这就会导致对话步入歧途,教育无功而返。相反,如果彼此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双方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孩子就会信任家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家长,家长也能因此对症下药,才会实现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所以,家长在表达自己意见、建议时,要尽量使用温和性的词语和句子,话语要体现对孩子的理解、尊重,这样才能为深入对话提供心理保障。
总之,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就没有自尊,没有思想,就可以任意指责,胡乱批评。其实,只有真正友好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往,给孩子帮助,并指导孩子理解生活、健康成长,才能获得孩子的真心,才能赢得孩子的喜欢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