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由于它语言的凝练、跳跃、晦涩难懂,更由于它在考试中仅考默写的特殊地位,多年来,它被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们边缘化了,基于此,2011年10月我在城阳区教育工作现场会上执教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舒婷写的现代抒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种挑战,我尝试带领学生寻找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经过
(一)文本简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爱国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二)目标定位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所描写的“意象’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首诗抒情性很强,是很好的训练诵读的材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诵读——品读——悟读——仿写”实现难点突破。因此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听读,感知内容;品析,学习语言;仿写,抒发感悟。
(三)教学流程
课前二分钟的“我积累,我快乐”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制作积累卡片,积累每一课的字音字形、解词、文学常识,扫清阅读障碍,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环节一:激发情感,明确目标
环节二:听读,感知内容;
1、 深情范读,先声夺人。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倾听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调、语速、重音和节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穷、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情感的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声情并茂的美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感受到这种激情。
2、 初步感知,交流所得。让学生交流听诗的感受。
投影:这首诗的语调、语速、重音和节奏分别是怎样的?
3、自由朗读
4、个性化朗读展示,并请学生评价感情是否到位。
设计意图:通过个性化朗读,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诵读,养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诵读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提升诵读水平和审美评价能力。
5、齐读
投影:请用:“我读出了这是一个的祖国”来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环节三:品析,学习语言
过渡; 同学们,对于诗歌的内容,朱自清说:“乍看它是淡淡的,仔细地咀嚼一番,就会有一股浓郁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来。”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就需要仔细品味,反复咀嚼。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环节四:仿写,抒发感悟
设计意图:在大量的品析词句后,学生已经“情动于中,欲发之于外”。此时心中涌动着表达的冲动与激情。我适时进行了“仿写,抒发感悟”在这一环节。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学生抒写着他们敏感、多思的心,在生活资源中发现着诗意,吟读着自己的小诗。虽然这些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体会了诗的真实感觉。
环节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且背诵此诗。
2、推荐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做好读书笔记。
反思和分析:这是一首情感深沉,形象鲜明,语言精炼的抒情诗。“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同样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在这节课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地情绪状态中,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赏心悦目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层层剥笋似的深入文本,是课堂上出现深度和层次,我采用了“诵读——品读——悟读——仿写”四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般来讲,评价一堂语文课高效与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积累是否丰厚、训练是否多样。
先谈积累,《百科名片》这样解释积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齐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其实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思想。这节课从两个方面引领孩子们进行了积累:一是语文的基础知识积累,它是通过“我阅读、我快乐”这一环节来展示的,尽管这一环节仅用了课前2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在课前积累的过程中肯定动过脑筋,翻过字典,查过资料,否则便不会用红笔特意标志的易错字、排列整齐的多音字和形似字,解释明晰的抒情诗。这一环节的设计凝聚了老师的智慧,我想培养孩子们自主梳理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受益终生。二是语文的阅读知识积累,它是通过“品析——学语言”这个重点和难点环节来实现的,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关键词、修辞方法、写作方法、句式特点、思想感情等语文专用知识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揣摩语言、涵咏咀嚼、融会贯通、体会感情。
再谈训练,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有四种: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训练。听和说的训练更多体现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读的训练体现在对朗读方法和品析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体验,写的训练在“仿写——抒发感悟”环节得到了体现。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示,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语文课应该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文字深处,
“积累丰富,训练多样”将继续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高效元素,同时,我们在教学艺术上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强化课型创新;激化课堂机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学习上必须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把学生带往高处、远处,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由于它语言的凝练、跳跃、晦涩难懂,更由于它在考试中仅考默写的特殊地位,多年来,它被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们边缘化了,基于此,2011年10月我在城阳区教育工作现场会上执教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舒婷写的现代抒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种挑战,我尝试带领学生寻找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经过
(一)文本简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爱国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二)目标定位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所描写的“意象’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首诗抒情性很强,是很好的训练诵读的材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诵读——品读——悟读——仿写”实现难点突破。因此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听读,感知内容;品析,学习语言;仿写,抒发感悟。
(三)教学流程
课前二分钟的“我积累,我快乐”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制作积累卡片,积累每一课的字音字形、解词、文学常识,扫清阅读障碍,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环节一:激发情感,明确目标
环节二:听读,感知内容;
1、 深情范读,先声夺人。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倾听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调、语速、重音和节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穷、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情感的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声情并茂的美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感受到这种激情。
2、 初步感知,交流所得。让学生交流听诗的感受。
投影:这首诗的语调、语速、重音和节奏分别是怎样的?
3、自由朗读
4、个性化朗读展示,并请学生评价感情是否到位。
设计意图:通过个性化朗读,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诵读,养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诵读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提升诵读水平和审美评价能力。
5、齐读
投影:请用:“我读出了这是一个的祖国”来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环节三:品析,学习语言
过渡; 同学们,对于诗歌的内容,朱自清说:“乍看它是淡淡的,仔细地咀嚼一番,就会有一股浓郁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来。”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诗歌,就需要仔细品味,反复咀嚼。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环节四:仿写,抒发感悟
设计意图:在大量的品析词句后,学生已经“情动于中,欲发之于外”。此时心中涌动着表达的冲动与激情。我适时进行了“仿写,抒发感悟”在这一环节。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学生抒写着他们敏感、多思的心,在生活资源中发现着诗意,吟读着自己的小诗。虽然这些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体会了诗的真实感觉。
环节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且背诵此诗。
2、推荐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做好读书笔记。
反思和分析:这是一首情感深沉,形象鲜明,语言精炼的抒情诗。“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同样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在这节课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地情绪状态中,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赏心悦目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层层剥笋似的深入文本,是课堂上出现深度和层次,我采用了“诵读——品读——悟读——仿写”四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般来讲,评价一堂语文课高效与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积累是否丰厚、训练是否多样。
先谈积累,《百科名片》这样解释积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齐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其实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思想。这节课从两个方面引领孩子们进行了积累:一是语文的基础知识积累,它是通过“我阅读、我快乐”这一环节来展示的,尽管这一环节仅用了课前2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在课前积累的过程中肯定动过脑筋,翻过字典,查过资料,否则便不会用红笔特意标志的易错字、排列整齐的多音字和形似字,解释明晰的抒情诗。这一环节的设计凝聚了老师的智慧,我想培养孩子们自主梳理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受益终生。二是语文的阅读知识积累,它是通过“品析——学语言”这个重点和难点环节来实现的,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关键词、修辞方法、写作方法、句式特点、思想感情等语文专用知识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揣摩语言、涵咏咀嚼、融会贯通、体会感情。
再谈训练,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有四种: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训练。听和说的训练更多体现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读的训练体现在对朗读方法和品析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体验,写的训练在“仿写——抒发感悟”环节得到了体现。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示,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语文课应该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文字深处,
“积累丰富,训练多样”将继续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高效元素,同时,我们在教学艺术上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强化课型创新;激化课堂机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学习上必须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把学生带往高处、远处,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