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樊思(1991.07-),女,汉族,重庆市人,学生,金融硕士,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投资学。
摘要:现阶段,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和经济风险加大的双重经济发展困局。政府多年来实施的以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宏观调控手段,需求刺激效果甚微。破解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困局急需实施以需求侧为主向以供给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供给侧的结构性机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结构错配;资本配置
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阶段,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和经济风险加大的双重经济发展困局。政府长期以来以需求侧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导致上述风险和问题的核心因素之一。具体而言“以政府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虽然短期内可以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目标。但是这种促进效应是不可持续的。破解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困局急需实施以需求侧为主向以供给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1、需求不足。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20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20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2、供需结构错配。政府多年来实施的以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宏观调控手段,需求刺激效果甚微。20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二、新供给学派的基本逻辑与我国现实问题的契合性
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是造成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风险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风险与政府不合理且过度的干预行为紧密相关,也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严重的失衡和扭曲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制造业增长乏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对微观企业的不合理干预行为所造成的。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府干预体系、税负过高、制造业企业发展能力弱化,政府要全面控制和干预微观经济,必须建立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来执行任务,这就必然会造成需要更大规模的税费征收来养活庞大的政府体系。因此,政府干预体系的必然结果是迫使企业面临高额的税负水平,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愿意降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第二,金融体系扭曲、贷款成本过高、小微企业融资难。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性控制,造成了我国以垄断性大银行为主的金融压制体系。在这种垄断性质的金融压制体系下,一方面,银行会对小微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索取更高的贷款利息,形成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掠夺之手”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金融压制体系必然催生民间高利贷体系的出现,这样又进一步掠夺了制造业的利润,造成企业可持续能力的进一步弱化。
三、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机制构建是破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困局的重要选择
当前的经济放缓本质上是由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从而造成经济结构扭曲的内在结果。这就需要从供给方面来加以理解和应对。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1、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中国过去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充足的劳动力。但2011 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开始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截至2014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在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的同时,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
2、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1、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确权流转。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以确权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同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库存去化。
2、降低四大成本,改善资本回报。资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资本回报率,因而高成本是供给侧的最致命硬伤。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1、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意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创新意愿的提升,而股权市场天然提供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以创新著称的美国,也正是依靠资本市场哺育创新。加快建设股票市場建设,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意味着,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2、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李克强总理在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过去一年中,国务院及各部委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未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改革: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二是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譬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三是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譬如研发费用抵税等。
(四)政府自身落实供给侧改革
1、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改革力度有强到弱依次是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中国企业不仅面对来自原材料、税费、财务、人力等领域的显性成本,更面临来自上述领域的隐性成本。以反腐为例,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狠抓反腐,落马官员人数有增无减,预计未来也将在这三个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
2、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强强联合。其二是加速国企改革,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国企作为中坚力量,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海年.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表现的解读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4,11:2-7.
[2]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03:63-69+117+132.
摘要:现阶段,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和经济风险加大的双重经济发展困局。政府多年来实施的以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宏观调控手段,需求刺激效果甚微。破解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困局急需实施以需求侧为主向以供给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供给侧的结构性机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结构错配;资本配置
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阶段,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和经济风险加大的双重经济发展困局。政府长期以来以需求侧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导致上述风险和问题的核心因素之一。具体而言“以政府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虽然短期内可以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目标。但是这种促进效应是不可持续的。破解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困局急需实施以需求侧为主向以供给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1、需求不足。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20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20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2、供需结构错配。政府多年来实施的以投资刺激计划为主的需求侧政策宏观调控手段,需求刺激效果甚微。20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二、新供给学派的基本逻辑与我国现实问题的契合性
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是造成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风险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风险与政府不合理且过度的干预行为紧密相关,也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严重的失衡和扭曲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制造业增长乏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对微观企业的不合理干预行为所造成的。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府干预体系、税负过高、制造业企业发展能力弱化,政府要全面控制和干预微观经济,必须建立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来执行任务,这就必然会造成需要更大规模的税费征收来养活庞大的政府体系。因此,政府干预体系的必然结果是迫使企业面临高额的税负水平,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愿意降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第二,金融体系扭曲、贷款成本过高、小微企业融资难。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性控制,造成了我国以垄断性大银行为主的金融压制体系。在这种垄断性质的金融压制体系下,一方面,银行会对小微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索取更高的贷款利息,形成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掠夺之手”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金融压制体系必然催生民间高利贷体系的出现,这样又进一步掠夺了制造业的利润,造成企业可持续能力的进一步弱化。
三、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机制构建是破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困局的重要选择
当前的经济放缓本质上是由政府过度干预微观经济,从而造成经济结构扭曲的内在结果。这就需要从供给方面来加以理解和应对。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1、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中国过去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充足的劳动力。但2011 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开始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截至2014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在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的同时,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
2、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1、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确权流转。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以确权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同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库存去化。
2、降低四大成本,改善资本回报。资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资本回报率,因而高成本是供给侧的最致命硬伤。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1、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意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创新意愿的提升,而股权市场天然提供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以创新著称的美国,也正是依靠资本市场哺育创新。加快建设股票市場建设,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意味着,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2、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李克强总理在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过去一年中,国务院及各部委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未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改革: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二是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譬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三是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譬如研发费用抵税等。
(四)政府自身落实供给侧改革
1、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改革力度有强到弱依次是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中国企业不仅面对来自原材料、税费、财务、人力等领域的显性成本,更面临来自上述领域的隐性成本。以反腐为例,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狠抓反腐,落马官员人数有增无减,预计未来也将在这三个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
2、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强强联合。其二是加速国企改革,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国企作为中坚力量,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海年.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表现的解读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4,11:2-7.
[2]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03:63-69+1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