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 纪录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u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1994年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候我到宜昌市电视台实习,实习的时候就对这个工作很有兴趣,不过当时只是很羡慕记者相对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毕竟这个工作还是一个比较有创造性的工作。
  我最初做的是青少年节目编导,但后来节目改版,有时候就需要做一些专题片,比如宜昌的孩子到北京参加夏令营等等,我想那个时候是最初做和纪录片有点类似的尝试。
  1998年在广播学院念了研究生课程,当时很好的事情是在学院里面看到了很多片子。后来回到了湖北,进入湖北电视台,最终到了“往事”栏目。
  对于《唐山三十年祭》这样的纪录片,我不一定每一年都有机会去做,严格的说我觉得这是我第一步比较接近纪录片的片子。
  
  


  思想,在纪录片中长成
  “往事”这个栏目是一个访谈性的谈话类节目。其实谈话类节目形式上都是差不多的,但每一个编导对于采访对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们曾经做过一位摄影家焦波的纪录片。当时焦波的《俺爹俺娘》系列摄影作品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也有很多谈话类节目采访过他,因为他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即使单纯从爱的角度去做,不同的编导也会从他的生活中截取不同的故事,而我当时却没有选择这个角度。
  我觉得纪录片的技术和技巧都不是特别重要的,关键是编导有没有想法,就是对于采访对象有没有一个特别的角度和深度,然后用不一样的细节去表达出来,抓住人物不同的特点去突出和放大。
  我曾经看过焦波的一张照片,画面上他那有着癫痫病史的大哥躺在地上,父亲抱着他的头。这张照片在以往被提到的机会不是太多,但我当时看了却挺感动,因为其实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自己的孩子再有问题,也是自己的孩子。
  那部纪录片虽然依旧是以焦波的拍摄经历为主线,但是在实际拍摄当中,我注意将这些有关他父母的生活经历的点滴贯穿在整个片子当中。观众会感受到这两位老人的爱以及对儿子的爱。我强调的不是儿子对父母的爱,而是父母的状态,他们就是这样,不会改变了,而且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其实每部片子拍的目的都不一样,比如《唐山大地震三十年祭》这部纪录片。我当时最初在这个选题的时候就是看到作家张庆洲《唐山警示录》的一篇报告文学,但之后我觉得线索很多,如果不交代清楚观众仍然会看不明白。
  我们以这位作家为主线,让观众随着他追寻当年的采访路线去重访了这件事情。
  我觉得做这部片子最难的地方不是结构,因为到后期加入的情感因素太多,怕观众们看不明白,所以就干脆放弃掉一些旁支的东西。
  影片中至关重要的一段,就是介绍了青龙满族自治县。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北京白塔的塔尖掉下来了,人们都住在了大街上的防震棚里,可想而知这是一场多么严重的地震。青龙满族自治县离唐山只有115公里,有的地方只有65公里,这个如此接近震中的地方本应受到更大的威胁,事实上也是如此。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房屋倒塌了十八万间,彻底倒塌七千多间,但是实际上尽管青龙满族自治县倒塌了这么多间房子,却只死了一个人,还是因为心脏病突发。
  为什么青龙能避免的灾害,而唐山没能避免呢?这是一个很容易提出的答案。我们就用一种探索的角度去追寻历史的原貌。
  
  


  《唐山大地震三十年祭》带来的启示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也有很多,但大家都是从介绍这场地震和震后政府如何抢救的角度去记录的,而我这部纪录片主要是从记录和反思的角度去做的。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30年,现在已经有很多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回顾这次地震,当时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却是真实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到今天为止都有很多现实意义。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揭秘,也不是去指责谁在这次地震中应该负有责任,而是我们现在了解这场地震,将来能不能避免这样的灾难。对我们未来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才是我们在做这部纪录片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在纪录片中,我们作出新的反思:如果有新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面对。
  在纪录片沙龙交流的时候,一位叫做陈伊文(音)的外国人曾经说过,其实这个问题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地震灾害的预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人类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躲避灾难,也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我做这部纪录片的目的以及片中的几位嘉宾的共同的心愿,也是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次重演。
其他文献
八月里的一天,我参加了一次观影沙龙,现场放映的二十多部视频短片让在场的众多影像行业内的人都为之振奋。这次由华夏凯英美视机构举办的活动中看到了二十多部如《山妹进城》、《如此居心》等反映人间百态、市井民情的短片,在欢乐的气氛中的我们也了解到一个全新的大众娱乐品牌——“流影”。  视频短片是华夏凯英的“流影”现阶段产品载体,即以数码格式存在的视听内容,能够在手机等便携式数码影音播放器等流媒体上播放。  
期刊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是不是偶尔垂泪。  一部记录一个女人(蝶)的过去和现在的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将故事顺叙下来会怎么样?因为这部电影是用无数的闪回构成的。从现实搜索出过去的全貌,似乎有点冒险,叙述至结尾,却着实硬生赤裸地勾勒出了蝴蝶的状态,看似是种拼凑,但影影绰绰,却粗糙得美丽。  电影从开始就不易察觉地陷入了回忆。一路突袭到现实中两个女子蝶与小叶确立恋爱关系,面临选择。回忆中蝶与真真不可言说的
期刊
《如此居心》    这酒可千万不能喝啊,喝了你就是大错特错了!!!  两车相撞,必有责任。谁是主要负责人呢?  老大哥总是有办法,拍拍兄弟的肩膀送上一杯酒:干了它!咱们就是好兄弟!  小兄弟一口干了酒,咱俩谁怕谁!  嘿嘿,谁也不怕,就怕警察!  傻弟弟!下回遇到这种事还是留个心眼吧。            《王老五》    嫌贫爱富的人最悲惨的下场莫过于遇到真正的钻石而错过。  这位姑娘上来就直
期刊
DV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风潮,甚至一种时尚,一种商业。  但是,DV究竟能够改变什么?如何改变?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请吴文光来学校讲座时,看了他们带来的一些由农民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这是受中国民政部与欧盟支持的“中国村民自治影像传播项目计划”的成果。这些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过去,我们无论用什么设备,我们都是外在地记录别人的生活,而且为了掩饰这种记录,我们会将被摄影机所干预了的生活故意修饰为生活本来
期刊
电影如何靠电影本身来证明自己,换句话说,电影的电影性体现在哪里,一直是我在电影创作中思考的重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电影里,具体的人都被所谓的故事泥石流裹挟着;庞大的社会机器培养着千人一面的受众集体;集体无意识重复着雷同的故事和故事的吞吐者(作者或称艺术家)。如此单调的循环往复仿佛在把人的历史书写成一部“考古史”、“化石史”,其特点是质而不变,行而不前。  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三四
期刊
无法言语的爱  ……  千古道义,终究还是一个“情”字。要热爱。有热爱,才有设身处地的关照,才有知微见著的思考,才能摆脱好奇和探询看风情成乡情,才能忠诚传达他们的信念与灵魂,才能从森罗万象中感知到最叩动心弦的所在,你爱一个人才能描摹出他的可爱,你爱这片土地才知道如何描述风土的可爱,对形像的塑造里不仅凝聚着思考当然也有思考者的热爱。当咒人毕摩拉着我们的手一团欢喜地露出孩子般的笑脸;当招魂毕摩在黄矛埂
期刊
同学们往往选定了一个选题以后,扑在上面一心一意拍摄的热情很高,拍出了大量素材,却没有办法好好地组织,太令人惋惜了。剪辑是剧情片最重要的语言语法,虽然纪录片不能像故事片那样理性的安排,但剪辑同样是作者发言的最佳方式,好的导演可以利用剪辑确立自己的记录风格,剪辑最基础的作用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独立的见解和立场。  在选题方面,起初杨昶也选择了与于志强相同的角度,拍摄特征鲜明的人物,他曾经计划拍摄一位聋哑学
期刊
策划/执行 龙套 猫熊大    在2003年底,Sony、Canon、Sharp及JVC四家公司联合宣布了HDV标准。之后的市场接连出现了DVD,微硬盘,存储卡的阵营,加之各类标清与高清产品层出不穷,正在打得火热的新格式又各说各好。今年5月松下和索尼又联袂推出了一个新的格式标准—AVCHD。而仅仅3个月后,索尼就于8月24日发布了两款AVCHD格式的摄像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过于丰富的选择也可能
期刊
轰轰烈烈的世界杯终于落下帷幕,世界杯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意味着一场等待已久的足球盛宴。但是对于宽带视频网站来说,它却是提升整个产业的关键一战。  博客和宽带视频被视为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WEB2.0时代的两大新网络现象。IT精英们煞有其事地说:2006年是网络视频元年。在这个元年,一个世界杯带给了视频网站一个机会:作为宽带视频网站的代表之一的MYSEE(www.mysee.com)是中国唯一一家购买了
期刊
导演简历  刘高明  1972年生于江西石城。现生活工作于深圳。  1995年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主要从事油画及摄影创作。  1997年起开始从事设计工作。  2001年创建深圳兄弟设计有限公司,任创作总监。  20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作品——纪录片《排骨》    楔子  在安徽,我看到一部好电影—《排骨》;在合肥,我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刘高明。  在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那几天,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