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 美术 审美 教育
一、联系生活,走进审美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大到周围的建筑物,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手饰。如:苗族同胞头上戴的头饰,穿的节日盛装等等。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美,就是生活的质朴。为此在讲解课文中的欣赏画时,可适当安排学生观看类似的教学录象,讲解类似的话题,让学生明白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值得留传!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农家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少数民族的节日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图片、照片、生活品等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了审美的价值,掌握了审美的意识,知道了什么是美。
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 、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三、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 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
四、引领学生,拓宽思维,发现美。
为了充分让学生了解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备一种简单的工艺品、生活用品、啤酒瓶或大小的容器等等到学校。更可以让学生收集CD、DVD光盘所得到的民间艺术品;在讲解美的真谛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光盘等理解他的美感(有条件的学校,可到多功能教室讲解自己的观点,教师先制作课件)。如:啤酒瓶的设计是怎样体现美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带的物品的美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简单的审美。
五、教学生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习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主动自学、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实践,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审美上也有了大提高。此而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教师教学时要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分析,寻找思路去发现美、挖掘自身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然后教师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的图片或光盘,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居室装点(如画图形),可以分组设计、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美。美术课的教学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思维。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审美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教学生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提高。
【关键词】初中 美术 审美 教育
一、联系生活,走进审美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美感。大到周围的建筑物,小到我们穿的衣服、戴的手饰。如:苗族同胞头上戴的头饰,穿的节日盛装等等。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美,就是生活的质朴。为此在讲解课文中的欣赏画时,可适当安排学生观看类似的教学录象,讲解类似的话题,让学生明白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值得留传!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农家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少数民族的节日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图片、照片、生活品等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了审美的价值,掌握了审美的意识,知道了什么是美。
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 、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三、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 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
四、引领学生,拓宽思维,发现美。
为了充分让学生了解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备一种简单的工艺品、生活用品、啤酒瓶或大小的容器等等到学校。更可以让学生收集CD、DVD光盘所得到的民间艺术品;在讲解美的真谛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光盘等理解他的美感(有条件的学校,可到多功能教室讲解自己的观点,教师先制作课件)。如:啤酒瓶的设计是怎样体现美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带的物品的美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简单的审美。
五、教学生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习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主动自学、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实践,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审美上也有了大提高。此而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教师教学时要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分析,寻找思路去发现美、挖掘自身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文时,先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然后教师讲解自己的居室装点的图片或光盘,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居室装点(如画图形),可以分组设计、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美。美术课的教学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思维。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审美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教学生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