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 工程力学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知识,中间过程学生只是单纯的吸收知识。学生没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时间的动力。在现代著名的教育理论视角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构建主义认为 “任务驱动”(“教师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缩写)这一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去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探索,寻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有特定目标的要求下,让学生自主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即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任务驱动”教学在工程力学教学中谈几点看法。“任务驱动”教学的环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整个目标任务教学的起点,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再做任务设计时必须要求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在反复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任务设计。着重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每一章总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时须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如工程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的总目标是: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准确绘制受力图,此内容是整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基础的基础。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中,都是先将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一口气讲完,然后再讲绘制受力图,这样安排系统性较好,但缺点是“填鸭”太多,学生一下消化不了,在绘制受力图时又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用上,反而不知该用哪个概念、公理,顾此失彼。为此,我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了三个小任务,将总目标分散到每个任务中,每个小任务解决总目标的一部分(如任务一是斜面球体的受力图,要求掌握基本概念、柔性约束、光滑面约束反力),然后通过任务四的融会贯通,涵盖整章教材的关键知识点,使学生能准确绘制受力图。
2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就是把现实中的任务分解成训练要求,明确任务中包含哪些知识点,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达到教授新内容的目的。如在第一章的任务三中,要画出如图1所示支架中不计自重的杆AB、BC和销钉B的受力图,在任务分析时,就提出这三个构件是同一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彼此间有没有力的关系,学生就会回答出存在作用与反作用关系;那么先画哪个构件受力图呢?就由老师告诉学生先判断有没有二力构件,什么是二力构件及二力平衡公理。
3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在过程中,教师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由同学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
4 巩固练习
此环节是克服任务驱动的先天不足,巩固学生对重要概念和知识要点的掌握,反馈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此时提出与本次相近的任务以供练习,如在工程力学第一章任务三完成后,提出以下练习,画不计自重的杆CD、AB(包括电动机)的受力图(如图2),学生在练习时就会应用到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等知识要点和二力构件的概念。
5 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但要注意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 “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以避免任务的庸俗化、任务分类不清晰、教学目标片面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2]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3]钱丽琴.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4-04-06.
[4]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简介:尹庆玲(1974-),女,广西桂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任务驱动” 工程力学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知识,中间过程学生只是单纯的吸收知识。学生没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时间的动力。在现代著名的教育理论视角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构建主义认为 “任务驱动”(“教师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缩写)这一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去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探索,寻找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有特定目标的要求下,让学生自主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即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任务驱动”教学在工程力学教学中谈几点看法。“任务驱动”教学的环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整个目标任务教学的起点,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再做任务设计时必须要求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在反复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任务设计。着重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每一章总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时须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如工程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的总目标是: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准确绘制受力图,此内容是整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基础的基础。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中,都是先将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一口气讲完,然后再讲绘制受力图,这样安排系统性较好,但缺点是“填鸭”太多,学生一下消化不了,在绘制受力图时又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用上,反而不知该用哪个概念、公理,顾此失彼。为此,我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了三个小任务,将总目标分散到每个任务中,每个小任务解决总目标的一部分(如任务一是斜面球体的受力图,要求掌握基本概念、柔性约束、光滑面约束反力),然后通过任务四的融会贯通,涵盖整章教材的关键知识点,使学生能准确绘制受力图。
2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就是把现实中的任务分解成训练要求,明确任务中包含哪些知识点,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达到教授新内容的目的。如在第一章的任务三中,要画出如图1所示支架中不计自重的杆AB、BC和销钉B的受力图,在任务分析时,就提出这三个构件是同一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彼此间有没有力的关系,学生就会回答出存在作用与反作用关系;那么先画哪个构件受力图呢?就由老师告诉学生先判断有没有二力构件,什么是二力构件及二力平衡公理。
3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在过程中,教师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由同学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
4 巩固练习
此环节是克服任务驱动的先天不足,巩固学生对重要概念和知识要点的掌握,反馈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此时提出与本次相近的任务以供练习,如在工程力学第一章任务三完成后,提出以下练习,画不计自重的杆CD、AB(包括电动机)的受力图(如图2),学生在练习时就会应用到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等知识要点和二力构件的概念。
5 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但要注意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 “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以避免任务的庸俗化、任务分类不清晰、教学目标片面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2]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3]钱丽琴.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4-04-06.
[4]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简介:尹庆玲(1974-),女,广西桂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