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哀江南赋》看庾信的功业意识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赋风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由南入北后写下的文情并茂、高视六代、彪炳千秋的优秀作品。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入世精神,从一个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对庾信辞赋创作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庾信辞赋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与国破家亡的沉痛反思
  
  庾信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对于江山社稷国运的兴衰有着深切地关注。从《哀江南赋》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他那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责任感,对于社会历史的神圣使命感,尤为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忧时之悲和亡国之痛,即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而这种情怀是与他亲身见证的萧梁王朝由盛而衰,一朝败亡的现实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出庾信对于他前半生优游期间的那繁盛承平的萧梁王朝的深情怀念,对于萧梁王朝五十年江表无事而竟至于一朝倾覆的沧桑巨变的沉痛反思。
  《哀江南赋》创作于由南入北之后,是庾信对于他早年生活的江南盛世王朝,盛极一时而一朝败亡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所作的全面关照与深刻反思,是庾信在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责任感驱使下构造出来的饮声泣血之作。萧梁王朝灭亡后,南归的人自然是可庆幸的,毕竟一个漂泊无依的灵魂从此寻到了归宿,而图归不得的灵魂却只能继续遥望江南,发抒哀怨的情怀。异乡羁旅,往事如烟,风华正茂的年岁已经一逝不回,多么令人留念。从一系列的铺陈中再现出一派繁盛承平景象,可以看出,赋中充满着对那一去不返的江南盛世萧梁王朝的深深眷念。赋家自然不只悲叹一姓一君的败亡,而且充满了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赋中借助萧条荒芜苍凉之景,又罗列出众多的典故,渲染出一股浓重的去故离乡之悲。在最易产生叶落归根之感的暮年,流落北土,以危苦之辞,写凄怆伤心之怀,排遣心里积压的沉重悲哀,于此可见,赋家身世感慨与历史描述中包含着对时势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庾信不仅关注萧梁王朝的兴衰,关注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国败亡历史悲剧的原因,以理性批判的精神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庾信作为梁室旧臣,没有堕入为尊主讳的迷津,去回护旧主的罪责,而是通过一桩桩直书无隐的描述,显示了他“念王室”的深层动因,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正史”所不可企及与替代的认识萧梁王朝之所以一朝覆亡的宝贵资料。萧梁王朝盛极一时而顷刻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庾信在《哀江南赋》中作出了回答,即萧梁统治者的极端腐朽是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哀江南赋》非常集中而典型的显示出庾信作为儒家士大夫注目于国运兴衰的入世情结,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历史的神圣的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历史、探究历史、反思现实的理性精神。
  
  自我价值的极力彰显与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哀江南赋》中庾信除了念时伤国反思既往之历史关注现实之外,又始终将自我融入现实之中。在现实的生存境遇中,庾信尤为看重自我价值,并极力彰显,具有强烈的儒家士大夫追求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传统意识。
  儒家推崇“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只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才有资格称得上,于是众人的目光便集中在“立功”上了。功名即儒士的事业,名属于个人。而功则为国为民为君,“功”成为了儒家士子本质力量确证的必然方式。“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可见儒家的“三不朽”理念在庾信心目中的影响。其实作为著名文学家的庾信,从他的仕宦经历来看,既谈不上有何为政的才干,也缺乏统军的方略,但庾信在作品中却一再突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字里行间透视出他强烈地追求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
  《哀江南赋》中还有一段颇为慷慨悲凉的叙述值得关注。“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狄人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赋家叙述抗击景侯战争中的将领韦粲、羊侃、江子一兄弟三人时,尤其赞赏他们的智勇忠节,对他们的“慷慨”“忠壮”表示由衷的敬佩,流露出庾信对儒家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积极入世精神的推崇,对儒家士子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事实上,入北以后,庾信既不曾闭门匿智,也没能归隐田园,在二十八年的仕北生涯中,在其强烈的功业意识的支撑下,他始终谋求在现实境遇中有所作为,功成名就。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这是庾信入北后的写下的一首咏怀诗中的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在消解功业意识,而实际上恰恰说明国难当头、穷苦困危之际,没能建功立业的恨憾萦系于心,难以解脱。因此,对往昔风流倜傥、志得意满的美好时光的追忆;国破家亡,生命日渐衰老,而仍然羁旅异地,无所作为的悲慨,便成了赋家的咏叹调。“逼切危虑,端忧暮齿。”“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功业无成,人已黄昏,读来倍感哀怨情切,悲郁弥深。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94-169.236.
  [2]杨伯俊,杨逢彬注译.《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72.
  [3]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在全国普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由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大、软硬件发展不平衡、师资配备不到位、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等种种因素,从而导致不少的学生仍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    资源配备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计算机软硬件配备因素。很多中小学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观念落后没有配备完整的
风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着风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风险的影响也更加明显。本文主要对会计风险成
转型期青年社会化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反权威性、独立性、创新性、文化反哺和内控性;青年社会化主体性不断增强,与青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成长的家庭环境特点和转型期社
[摘要]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是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位置和相互关系,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学生学习观念,影响着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扩展了学生学习媒体的界限,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变革    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学习
在物质极大丰盛的现代社会,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们在消费物质的同时,还追求一种消费的氛围、消费的品味等,能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安全、幸福等等。而广告越来越倾向于演绎温情来打动消费者的心,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就如波德里亚所说:“当代消费者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1]许多学者也颇为“欣喜”地感受到当代广告越来越具有“人文关怀”了。然而,这真是人文关怀吗?真正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既关注民众
审计委派制是改革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完善基层审计机构监督和评价职能的一项重大举措。实行审计委派制,在保障基层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提高审计机构对同级组织的经济运行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初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笔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结合教学实践,深感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中的重大意义,下面就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谈一谈自身的切实体会: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能自己制作一些辅助教学软件    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
分析国内外青年工作转型与发展对深圳青年工作的启示,以及加入WTO后深圳青年工作的社会背景、社会形势与社会要求,说明深圳青年工作必须主动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
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在多款具体准则中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是公允价值如何融入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在运用过程中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公允价值的可
近年来,国内对公共物品的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对准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在对公共物品的理解上,尚有相当程度的概念误用与混淆。这显然不利于进一步对准公共物品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