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赋风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由南入北后写下的文情并茂、高视六代、彪炳千秋的优秀作品。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入世精神,从一个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对庾信辞赋创作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庾信辞赋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与国破家亡的沉痛反思
庾信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对于江山社稷国运的兴衰有着深切地关注。从《哀江南赋》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他那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责任感,对于社会历史的神圣使命感,尤为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忧时之悲和亡国之痛,即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而这种情怀是与他亲身见证的萧梁王朝由盛而衰,一朝败亡的现实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出庾信对于他前半生优游期间的那繁盛承平的萧梁王朝的深情怀念,对于萧梁王朝五十年江表无事而竟至于一朝倾覆的沧桑巨变的沉痛反思。
《哀江南赋》创作于由南入北之后,是庾信对于他早年生活的江南盛世王朝,盛极一时而一朝败亡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所作的全面关照与深刻反思,是庾信在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责任感驱使下构造出来的饮声泣血之作。萧梁王朝灭亡后,南归的人自然是可庆幸的,毕竟一个漂泊无依的灵魂从此寻到了归宿,而图归不得的灵魂却只能继续遥望江南,发抒哀怨的情怀。异乡羁旅,往事如烟,风华正茂的年岁已经一逝不回,多么令人留念。从一系列的铺陈中再现出一派繁盛承平景象,可以看出,赋中充满着对那一去不返的江南盛世萧梁王朝的深深眷念。赋家自然不只悲叹一姓一君的败亡,而且充满了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赋中借助萧条荒芜苍凉之景,又罗列出众多的典故,渲染出一股浓重的去故离乡之悲。在最易产生叶落归根之感的暮年,流落北土,以危苦之辞,写凄怆伤心之怀,排遣心里积压的沉重悲哀,于此可见,赋家身世感慨与历史描述中包含着对时势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庾信不仅关注萧梁王朝的兴衰,关注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国败亡历史悲剧的原因,以理性批判的精神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庾信作为梁室旧臣,没有堕入为尊主讳的迷津,去回护旧主的罪责,而是通过一桩桩直书无隐的描述,显示了他“念王室”的深层动因,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正史”所不可企及与替代的认识萧梁王朝之所以一朝覆亡的宝贵资料。萧梁王朝盛极一时而顷刻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庾信在《哀江南赋》中作出了回答,即萧梁统治者的极端腐朽是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哀江南赋》非常集中而典型的显示出庾信作为儒家士大夫注目于国运兴衰的入世情结,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历史的神圣的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历史、探究历史、反思现实的理性精神。
自我价值的极力彰显与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哀江南赋》中庾信除了念时伤国反思既往之历史关注现实之外,又始终将自我融入现实之中。在现实的生存境遇中,庾信尤为看重自我价值,并极力彰显,具有强烈的儒家士大夫追求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传统意识。
儒家推崇“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只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才有资格称得上,于是众人的目光便集中在“立功”上了。功名即儒士的事业,名属于个人。而功则为国为民为君,“功”成为了儒家士子本质力量确证的必然方式。“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可见儒家的“三不朽”理念在庾信心目中的影响。其实作为著名文学家的庾信,从他的仕宦经历来看,既谈不上有何为政的才干,也缺乏统军的方略,但庾信在作品中却一再突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字里行间透视出他强烈地追求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
《哀江南赋》中还有一段颇为慷慨悲凉的叙述值得关注。“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狄人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赋家叙述抗击景侯战争中的将领韦粲、羊侃、江子一兄弟三人时,尤其赞赏他们的智勇忠节,对他们的“慷慨”“忠壮”表示由衷的敬佩,流露出庾信对儒家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积极入世精神的推崇,对儒家士子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事实上,入北以后,庾信既不曾闭门匿智,也没能归隐田园,在二十八年的仕北生涯中,在其强烈的功业意识的支撑下,他始终谋求在现实境遇中有所作为,功成名就。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这是庾信入北后的写下的一首咏怀诗中的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在消解功业意识,而实际上恰恰说明国难当头、穷苦困危之际,没能建功立业的恨憾萦系于心,难以解脱。因此,对往昔风流倜傥、志得意满的美好时光的追忆;国破家亡,生命日渐衰老,而仍然羁旅异地,无所作为的悲慨,便成了赋家的咏叹调。“逼切危虑,端忧暮齿。”“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功业无成,人已黄昏,读来倍感哀怨情切,悲郁弥深。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94-169.236.
[2]杨伯俊,杨逢彬注译.《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72.
[3]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
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与国破家亡的沉痛反思
庾信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对于江山社稷国运的兴衰有着深切地关注。从《哀江南赋》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他那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责任感,对于社会历史的神圣使命感,尤为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忧时之悲和亡国之痛,即忧时伤国的深重情怀。而这种情怀是与他亲身见证的萧梁王朝由盛而衰,一朝败亡的现实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出庾信对于他前半生优游期间的那繁盛承平的萧梁王朝的深情怀念,对于萧梁王朝五十年江表无事而竟至于一朝倾覆的沧桑巨变的沉痛反思。
《哀江南赋》创作于由南入北之后,是庾信对于他早年生活的江南盛世王朝,盛极一时而一朝败亡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所作的全面关照与深刻反思,是庾信在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现实责任感驱使下构造出来的饮声泣血之作。萧梁王朝灭亡后,南归的人自然是可庆幸的,毕竟一个漂泊无依的灵魂从此寻到了归宿,而图归不得的灵魂却只能继续遥望江南,发抒哀怨的情怀。异乡羁旅,往事如烟,风华正茂的年岁已经一逝不回,多么令人留念。从一系列的铺陈中再现出一派繁盛承平景象,可以看出,赋中充满着对那一去不返的江南盛世萧梁王朝的深深眷念。赋家自然不只悲叹一姓一君的败亡,而且充满了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赋中借助萧条荒芜苍凉之景,又罗列出众多的典故,渲染出一股浓重的去故离乡之悲。在最易产生叶落归根之感的暮年,流落北土,以危苦之辞,写凄怆伤心之怀,排遣心里积压的沉重悲哀,于此可见,赋家身世感慨与历史描述中包含着对时势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庾信不仅关注萧梁王朝的兴衰,关注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国败亡历史悲剧的原因,以理性批判的精神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庾信作为梁室旧臣,没有堕入为尊主讳的迷津,去回护旧主的罪责,而是通过一桩桩直书无隐的描述,显示了他“念王室”的深层动因,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正史”所不可企及与替代的认识萧梁王朝之所以一朝覆亡的宝贵资料。萧梁王朝盛极一时而顷刻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庾信在《哀江南赋》中作出了回答,即萧梁统治者的极端腐朽是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哀江南赋》非常集中而典型的显示出庾信作为儒家士大夫注目于国运兴衰的入世情结,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历史的神圣的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历史、探究历史、反思现实的理性精神。
自我价值的极力彰显与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哀江南赋》中庾信除了念时伤国反思既往之历史关注现实之外,又始终将自我融入现实之中。在现实的生存境遇中,庾信尤为看重自我价值,并极力彰显,具有强烈的儒家士大夫追求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传统意识。
儒家推崇“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只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才有资格称得上,于是众人的目光便集中在“立功”上了。功名即儒士的事业,名属于个人。而功则为国为民为君,“功”成为了儒家士子本质力量确证的必然方式。“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可见儒家的“三不朽”理念在庾信心目中的影响。其实作为著名文学家的庾信,从他的仕宦经历来看,既谈不上有何为政的才干,也缺乏统军的方略,但庾信在作品中却一再突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字里行间透视出他强烈地追求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
《哀江南赋》中还有一段颇为慷慨悲凉的叙述值得关注。“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狄人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赋家叙述抗击景侯战争中的将领韦粲、羊侃、江子一兄弟三人时,尤其赞赏他们的智勇忠节,对他们的“慷慨”“忠壮”表示由衷的敬佩,流露出庾信对儒家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积极入世精神的推崇,对儒家士子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事实上,入北以后,庾信既不曾闭门匿智,也没能归隐田园,在二十八年的仕北生涯中,在其强烈的功业意识的支撑下,他始终谋求在现实境遇中有所作为,功成名就。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这是庾信入北后的写下的一首咏怀诗中的两句,从表面上看,是在消解功业意识,而实际上恰恰说明国难当头、穷苦困危之际,没能建功立业的恨憾萦系于心,难以解脱。因此,对往昔风流倜傥、志得意满的美好时光的追忆;国破家亡,生命日渐衰老,而仍然羁旅异地,无所作为的悲慨,便成了赋家的咏叹调。“逼切危虑,端忧暮齿。”“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功业无成,人已黄昏,读来倍感哀怨情切,悲郁弥深。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94-169.236.
[2]杨伯俊,杨逢彬注译.《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72.
[3]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