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的最后20年,反思性教学的口号为全世界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更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一、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1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是一种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思想。
在数学教育中,反思性教学是一种针对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思想,它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成为一条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 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反思性教学”处于被强调的地位,“反思性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不谋而合。为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要开展反思性学习。
(2)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就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的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数学教师要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吃准、吃透”新课标,就离不开时常做教学反思。
(3)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单纯的记忆和模仿,不去反思解决数学问题中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则必然会缺乏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搀扶,他就寸步难行,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反思性教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个学会: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反思性学习。
二、“反思性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1 教学前的反思
部分同行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容易有这样的误区:教学反思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事实上教师在作教学设计前,他会反复去对比新课程标准、以前授课或者别人授课的经验,从而来确定本堂课的教育理念以及提供的怎样的数学学习素材。由此可见,反思是先于课堂教学的。对于教学前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育理念的反思。教师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反思,以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控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这堂课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人人能成才”。怎样才能使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贯彻渗透这个教育理念呢?笔者在反思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每位学生一把剪刀,一些彩纸,要求用最快的方法剪出喜爱的轴对称图形。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有事可做,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了数学美。
(2)以前教学中问题的反思。对于以前的教学中遇见过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不走或少走弯路。比如,在教学《移项法则》时,笔者回忆了以前上课和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存在下列情况较多: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于是在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给学生一些带有数字、未知数、符号的卡片,让他们随意现摆一个方程,由同桌搬动卡片让未知数项在一边,常数在一边,添加符号使得方程仍然成立。
(3)数学学习素材的反思。合适的数学学习素材对组成数学课堂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帮助。素材可以是一些实物,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给学生的剪刀、彩纸;教学《移项法则》时给学生的带有数字、未知数、符号的卡片。素材也可以是一些数学趣闻、与数学有关的热门话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这些素材要么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的进行学习,要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
2 教学中的反思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反思伴随于行动过程中,并通过反思来调整、修订个体行为。”任何一堂课既有它的成功之处,也有疏漏失误的地方。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科学的反思。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反思来调整、修订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减少遗憾,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后的反思
“教然后知不足”,教学后有了更多来源于实际的反思素材,教师可以从预期教学目的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反思:
(1)预期教学目的的反思。对于预期教学目的的反思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简单应用后,学生在班级宣传栏中积极贴出了自己利用轴对称性质剪出的各种漂亮图形。这标志着这堂课成功完成了“让学生人人参与,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中的图形美”的预期教学目的。
(2)存在问题的反思。流水线上生产产品,只要设置好各项指标和参数后,就可以大批量的生产某个部件。课堂教学不同于此,实际的教学与教学设计往往存在出入,甚至相差甚大。实际的教学与教学设计的巨大差异通常是存在问题的表现。因此,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通过再钻研教材,请教他人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
教学后的反思既会发现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有出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比如你的一句妙语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擦出了“创新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既要反思不足的地方。也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智,也要反思学生的创新。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扬长避短,让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反思性教学存在的误区
1 反思的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反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自我揭短”,但并不等同于“全盘否定”。通过反思,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听课、评课、观摩教学、请教同行去解决这个问题,优化数学课堂,同时也要把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积累起来。以期改进以后的教学。现在有许多教学反思花了很大的篇幅甚至是全部来述说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和闪光点绝口不提,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在反思中还应该有教学成功的经验总结,而且在“自我揭短”与“扬长避短”之間,应更注重后者。
2 反思的对象过于单一
反思教学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思想。那也就意味着反思的对象至少有教师和学生两部分。而当下的有些教学反思只一味的反思教师的教学——教学设计有没有符合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有没有在课后做延伸工作等,可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却熟视无睹,只字未提。这样的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只反思教师,不反思学生,割裂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要素,不够全面。
教无常法,反思性教学也只是其中一种。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及时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不可或却的一部分,让写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必然能够扬长避短、厚积薄发,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成功。
一、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1 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是一种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思想。
在数学教育中,反思性教学是一种针对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思想,它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成为一条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 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反思性教学”处于被强调的地位,“反思性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不谋而合。为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要开展反思性学习。
(2)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就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的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数学教师要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吃准、吃透”新课标,就离不开时常做教学反思。
(3)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单纯的记忆和模仿,不去反思解决数学问题中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则必然会缺乏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搀扶,他就寸步难行,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反思性教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个学会: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反思性学习。
二、“反思性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1 教学前的反思
部分同行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容易有这样的误区:教学反思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事实上教师在作教学设计前,他会反复去对比新课程标准、以前授课或者别人授课的经验,从而来确定本堂课的教育理念以及提供的怎样的数学学习素材。由此可见,反思是先于课堂教学的。对于教学前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育理念的反思。教师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反思,以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控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这堂课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人人能成才”。怎样才能使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贯彻渗透这个教育理念呢?笔者在反思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每位学生一把剪刀,一些彩纸,要求用最快的方法剪出喜爱的轴对称图形。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有事可做,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了数学美。
(2)以前教学中问题的反思。对于以前的教学中遇见过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不走或少走弯路。比如,在教学《移项法则》时,笔者回忆了以前上课和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存在下列情况较多: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于是在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给学生一些带有数字、未知数、符号的卡片,让他们随意现摆一个方程,由同桌搬动卡片让未知数项在一边,常数在一边,添加符号使得方程仍然成立。
(3)数学学习素材的反思。合适的数学学习素材对组成数学课堂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帮助。素材可以是一些实物,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给学生的剪刀、彩纸;教学《移项法则》时给学生的带有数字、未知数、符号的卡片。素材也可以是一些数学趣闻、与数学有关的热门话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这些素材要么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的进行学习,要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
2 教学中的反思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反思伴随于行动过程中,并通过反思来调整、修订个体行为。”任何一堂课既有它的成功之处,也有疏漏失误的地方。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科学的反思。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反思来调整、修订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减少遗憾,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后的反思
“教然后知不足”,教学后有了更多来源于实际的反思素材,教师可以从预期教学目的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反思:
(1)预期教学目的的反思。对于预期教学目的的反思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简单应用后,学生在班级宣传栏中积极贴出了自己利用轴对称性质剪出的各种漂亮图形。这标志着这堂课成功完成了“让学生人人参与,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数学中的图形美”的预期教学目的。
(2)存在问题的反思。流水线上生产产品,只要设置好各项指标和参数后,就可以大批量的生产某个部件。课堂教学不同于此,实际的教学与教学设计往往存在出入,甚至相差甚大。实际的教学与教学设计的巨大差异通常是存在问题的表现。因此,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通过再钻研教材,请教他人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
教学后的反思既会发现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有出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比如你的一句妙语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擦出了“创新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既要反思不足的地方。也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智,也要反思学生的创新。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扬长避短,让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反思性教学存在的误区
1 反思的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反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自我揭短”,但并不等同于“全盘否定”。通过反思,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听课、评课、观摩教学、请教同行去解决这个问题,优化数学课堂,同时也要把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积累起来。以期改进以后的教学。现在有许多教学反思花了很大的篇幅甚至是全部来述说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和闪光点绝口不提,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在反思中还应该有教学成功的经验总结,而且在“自我揭短”与“扬长避短”之間,应更注重后者。
2 反思的对象过于单一
反思教学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思想。那也就意味着反思的对象至少有教师和学生两部分。而当下的有些教学反思只一味的反思教师的教学——教学设计有没有符合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有没有在课后做延伸工作等,可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却熟视无睹,只字未提。这样的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只反思教师,不反思学生,割裂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要素,不够全面。
教无常法,反思性教学也只是其中一种。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及时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不可或却的一部分,让写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必然能够扬长避短、厚积薄发,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