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移民的“老年之家”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出生的李夙仪,从小听到的童话传说都是这样结尾的:终成眷属的爱侣和他们的父母亲与小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王子与公主白头偕老,从此过上幸福生活。82岁高龄的李夙仪,在华盛顿中国城餐馆里工作了20年,经历了第一代华裔移民都遭遇的梦想、辛酸和光荣之后,不得不接受她所选择的美国生活,一个不常被人说起的结果—晚年进入养老中心。
  
  成年子女承担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为他们养老送终是东亚地区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含饴弄孙也是每一个亚裔老人的梦想。然而,对于一些移民美国的亚洲家庭来说,选择“美国方式”渡过生命最后的阶段—进入养老中心,已经成为他们美国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不得不做的艰难选择
  


  文化上的禁忌,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曾经使很多在美国的亚洲老人与他们的儿女,很难接受将老人送入养老中心的做法。不知道亚洲老人能否适应以西方人为主的养老院生活,他们的儿女心中也会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然而儿女要工作、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两难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最近一些新形式的养老院,使得亚裔老人能够在适应西方世界老年生活的同时,保留一些自己的文化与生活传统。
  李夙仪已经在位于马里兰州的一家养老中心生活了三个月,在这里,她和其他的老人们一起看港台电视连续剧消磨时间。养老中心一共六名员工,都讲广东话或者普通话。养老中心的食堂不时传出米饭的香气,壁炉前则装饰着盛在花瓶里的文竹。
  无论这些养老中心有多么的殷勤好客,亚裔移民对“养老”和“孝敬”的文化禁忌仍然缠绕着这些家庭。亚裔家庭很少愿意对外人讲,他们将老人送进养老中心。李夙仪的孙女,即26岁的李凯茜说,即使在家庭内部,将奶奶送到养老中心的事情也很少被提及。整个家庭都知道将奶奶送到有专人护理的老人之家是最好的选择,家里人每周去看她三次,几乎每天都打电话,但凯茜的父母对此仍然感到非常愧疚。
  应运而生的“多文化”美国养老中心
  联邦法律规定,大多数老年中心不可以做广告来宣传自己针对某一个特殊的种族提供服务。但从实用角度而言,提供某一特殊服务的老人中心,自然可以吸引某一特殊客户群体。有很多老年中心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偶然成为为特殊种族服务的养老设施。还有一些老年中心,则特意提供了多语言服务人员与特殊食谱,来吸引特定的种族,如古巴、墨西哥、中国、韩国、越南与印度后裔。
  美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亚裔人口只占65岁以上美国人口的2%,而拉丁裔占其中的6%。到2050年,预计亚裔老人的数量将会上涨三倍,而拉丁裔老人的比例则会上涨到16%。在华盛顿地区,目前为止还没有以拉丁族裔为主的老人中心,因为这里的人口总体来讲比传统的移民通道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等地要年轻一些。但随着老年人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专家指出,针对某一特殊文化群体的养老中心,将会适应市场需要,越来越多。
  不同的天空,一样的夕阳红
  在赫华德郡,韩语系的移民们居住在两个小规模的养老中心里,每个养老中心都有长长的等待名单。而去年开业的“格雷斯之家”华裔养老中心,只有七个空床位,却招来了20位应征者。这三家地方性养老设施都是由移民创办的,创办者们都是直接体验了那种子女将老人送到养老中心的羞愧感与罪恶感,所以在提供服务时,尤其注意子女和老人两方的敏感性。
  44岁的格雷斯·王现在与父母住在一起,是“格雷斯之家”的经营者。“我们的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子女辛勤工作,现在他们想和我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是我们的责任。”格雷斯之家华裔养老中心的创办者格雷斯说。与此同时,她也坚信有一些传统一定要改变,尤其是在年迈的父母生病,需要24小时照顾的时候。格雷斯之家里所有的住户年纪都超过80岁,她说,“照顾老人是儿女的责任,但与此同时,儿女也需要谋生,如果让老人自己呆在家里,那么情况会更糟糕。”
  一些老年人也逐渐意识到,与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也并非总像民间传说里描写得那样美好。80岁的韩裔老人郑朴苏,两年前被送到养老中心时,曾流下伤心的眼泪,但是当去年家里人让她搬回家时,却被她拒绝了。郑朴苏老人的一生都在照顾别人,先是她在韩国的婆婆,然后是她在美国的四个孙子孙女,但是在养老中心,她对任何人都没有义务。现在她不是总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但她觉得当她与子女见面的机会变少时,见面后反而更加愉快,而当大家住在一起时却并不总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住在一个养老中心,已经成了郑朴苏老人美国梦的一部分。她微笑着说:“我认为古老的传统并没有给人很多的自由……现在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他文献
那天,看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嘉宾是岳红。   岳红是曾经的影后,她演的《野山》在当时红遍全国。后来她不幸患了恶性肿瘤,当她拿着化验单去准备做手术时,大夫问她,病人呢?岳红面带微笑说:“我就是啊。”大夫说:“你?你得了绝症怎么还这样若无其事?”她说:“不这样,我还哭丧着脸,好像我就不该患癌症,患了癌症就要寻死,绝望地让全世界都来同情和怜悯我啊……与其那样,还不如快乐地活着呢。这样多好啊,起码心
期刊
扶着爸爸跳慢四施慕    自爸爸病倒以后,他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健步如飞。半身不遂的他,每日里只能在最平的水泥路上,艰难地挪动着双脚,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怕爸爸摔倒,所以我们常常与爸爸面对面地站着,一手扶住他的腰,另一手架住他不能动的那半边肩膀,而爸爸则用他能活动的那只手扶住我们的肩。那样子,叫人感觉像一对共舞的人。   就这样,我们常常扶着爸爸,一步一步向后退;爸爸依靠着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
期刊
张三丰是明朝道士,隐居于武当山,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他生于元代,卒于明代,活了100多岁。由于他健身有方,终年不着棉衣,常常是“九州往来,浩乎无岸”,人称“张半仙”,又因其不修边幅,被称作“张邋遢”。明太祖朱元璋封他为“德高寿尊之士”;明成祖朱棣又封他为“飞龙先生”。  张三丰的健身之道以“内功”著称。所谓“内功”,就是指“以气养性,以气养心,以气养身”。他的这种“内功”,与河南少林寺的拳技
期刊
吴慎教授把中国传统音乐应用到治疗领域,以“另类医疗”中的音乐疗法得到西方主流医疗体系的肯定,为中国音疗做出了开拓性的尝试和努力。下以实例为证:    多次荣获世界级赛车、赛艇冠军的阿根廷拉罗萨(LARROSA),在美期间不幸遭遇车祸,内脏严重损伤、全身疼痛,以至无法进食;因受车祸惊吓,导致夜间严重失眠、大量盗汗、精神恍惚;虽值盛年,却四肢无力。拉罗萨的肝脏在车祸中被撞破,缝了几十针后,其血压经常降
期刊
共铸健康平台 共享健康人生胡乃忠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大家最关心的是健康。人生各个阶段的健康都很重要,老年阶段则更为突出。因为延年益寿是每一位老年朋友的梦想,同时也是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祝愿。  60岁被界定为老龄,是符合实际的。这个年龄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体力下降、疾病增多、饭量减少、兴趣降低……”。中国这一代老年人,大多经历了“工作上受累、生活上受苦、思想上受怕”的历史,我们为事
期刊
在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人们对付酷暑炎热的夏季有一套独特的办法,进食鳗鱼便是其中一种。日本人认为盛夏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应吃鳗鱼滋补。按照日本人的风俗,每年七月逢五称之“牛日”,这一天必须吃鳗鱼,于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消暑吃鳗食俗。每年7月20日至8月8日这段时间,是日本人食鳗鱼最多的季节,日本人称之“土用节”。    “暑夏食鳗赛参茸”,这是一句东南沿海地区流传甚久的食谚。常言道:“七热八热”,即每
期刊
人有三宝,乃精、气、神。现代医学证明动静无节、思虑过度则亏精、损气、伤神,对身心大为不利。了解一下古代名人的养生诀窍,相信会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  陆游  陆游是我国的长寿诗人,长寿而目力不衰,特别在他年过耄耋以后还能“孤灯对细字”,实是奇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  中青年时期的锻炼 “少年学剑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载功。”参军游宦,十年走万里,骑射行猎为常课,《春感》一诗即追述了他壮
期刊
中暑,多发于夏季或高温季节的一种急性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转变快,且易伤津耗气。初见发热、头昏、烦渴、疲倦、少汗,继则高热神昏、烦躁、抽搐、四肢厥冷。多因高温环境,体内汗液蒸发困难,从而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聚而成。  中暑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当出现中暑先兆时,及时离开高温现场,就能避免中暑的发生。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中暑先兆 指在夏季或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段时间后,有轻度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
期刊
因人而异选配助听器王连    张大爷今年快70岁了,近来,家人发现原本乐观开朗的他变了:有时沉默寡言,有时脾气暴躁,有意疏远别人。张大爷被女儿带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结果发现,张大爷听力损失较为严重,医生建议其配戴助听器。原来,近几年张大爷一直都有耳背的毛病,最近他的耳背加重了,经常听不清家人在说什么,这让他十分痛苦。  像张大爷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助听器专卖店选配助听器的人群中,老人占70%~80
期刊
“燃激情放歌俄罗斯续友谊干杯莫斯科”  央视夕阳红老年之旅俄罗斯访问团    对于俄罗斯,很多中老年人仍然存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曾经激荡情感的那些前苏联老歌:《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共青团员之歌》、《小路》、《喀秋莎》等经典歌曲,伴随了一个时代的人成长。  昨日的梦想,曾经的记忆;昔日的夙愿,多年的期待。  夕阳红北京—莫斯科—苏斯达里—弗拉基米尔—圣彼得堡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