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对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也在逐渐加大,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中之一。因此,分析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对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务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合约义务的违约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信用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用差价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可分为违约风险和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劵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约的条件而构成的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没能有效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不高,政策性任务和行政干预还很多,风险承担的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的管理层次多,但效率差,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干扰,造成决策的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查制度还不够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设计仍然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信贷人员进行贷款审查时仍然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随意性较大,不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还是贷后检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并且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就很少检查、监督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资金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二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能力弱。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信用系统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
3.信用风险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的控制;缺乏全面、客观评估各类风险的机制,对于偶有发生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总行、支行的运行系统作用,控制系统的更新发展相对滞后,并且总行对分支行的管理和把控力度有限;垂直管理的模式使得交流渠道较为狭窄,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漏损、偏差;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评价和监督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界定不清,職责不明的现象较为突出。
4.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计量准确、结构复杂的模型被大量运用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将专家方法和单变量方法相结合的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随着风险日益多元化,这种度量方法显然无法适应高度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金融法制建设是改善金融环境的保证,金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信用质量。首先,应通过立法规范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的业务。其次,要通过立法使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披露透明,完善银行保险体系,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最后,通过立法建立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并且建立一套统一的外部监管体系并规定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全面覆盖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做到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公开透明,保证各项制度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顺畅实施,确保工作人员有章必循、违章必惩、不徇私、不舞弊。要转变过去的垂直管理模式,重新构建内部控制组织结构,遵循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信息档案系统,并进行动态监控;对银行的表内、外业务要有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严格禁止超越权限和违反程序的放款行为。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有效抵御信用风险的发生。
3.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模式。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含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构建完善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架构,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和新环境下发展的需要。再次,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坚持“三结合”:一是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特别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就评级方法而言,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体现了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成果。我国商业银行要学习其模型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4.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力度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建立健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规避和抵御风险,银行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出国进修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将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引入我国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加强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峰,卜素.西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04,(9).
[2]单新磊.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研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
[4]席颖.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J].法制与社会,2011,(4).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也在逐渐加大,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中之一。因此,分析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对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务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合约义务的违约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信用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用差价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可分为违约风险和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劵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约的条件而构成的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没能有效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不高,政策性任务和行政干预还很多,风险承担的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的管理层次多,但效率差,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干扰,造成决策的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查制度还不够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设计仍然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信贷人员进行贷款审查时仍然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随意性较大,不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还是贷后检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并且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就很少检查、监督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资金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二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能力弱。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信用系统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
3.信用风险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的控制;缺乏全面、客观评估各类风险的机制,对于偶有发生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总行、支行的运行系统作用,控制系统的更新发展相对滞后,并且总行对分支行的管理和把控力度有限;垂直管理的模式使得交流渠道较为狭窄,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漏损、偏差;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评价和监督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界定不清,職责不明的现象较为突出。
4.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计量准确、结构复杂的模型被大量运用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将专家方法和单变量方法相结合的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随着风险日益多元化,这种度量方法显然无法适应高度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金融法制建设是改善金融环境的保证,金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信用质量。首先,应通过立法规范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的业务。其次,要通过立法使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披露透明,完善银行保险体系,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最后,通过立法建立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并且建立一套统一的外部监管体系并规定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全面覆盖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做到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公开透明,保证各项制度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顺畅实施,确保工作人员有章必循、违章必惩、不徇私、不舞弊。要转变过去的垂直管理模式,重新构建内部控制组织结构,遵循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信息档案系统,并进行动态监控;对银行的表内、外业务要有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严格禁止超越权限和违反程序的放款行为。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有效抵御信用风险的发生。
3.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模式。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含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构建完善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架构,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和新环境下发展的需要。再次,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坚持“三结合”:一是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特别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就评级方法而言,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体现了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成果。我国商业银行要学习其模型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4.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力度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建立健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规避和抵御风险,银行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出国进修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将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引入我国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加强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峰,卜素.西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04,(9).
[2]单新磊.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研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
[4]席颖.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J].法制与社会,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