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为此,笔者走访了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黄集、朱坝、仁和4个乡镇5个村62户留守儿童家庭和3所农村小学及个别村领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偏差:(1)重养轻教。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认为老一辈年龄不算大,完全有能力照顾孩子,孩子不缺吃不少穿,身体健康有学上,还要什么?因种种原因,平时他们与孩子交流甚少,对抚养者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少过问。有些父母连孩子的老师是谁都不知道,更不必说与老师交流了。孩子的直接抚养者因年龄或情感原因一般都认为孩子父母不在,管多了怕孩子记恨,只要生活上不亏待孩子就行。(2)重智轻德。在一般农村人看来,孩子不犯法就不存在品德问题。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只集中于成绩怎么样,考了多少分。(3)重物质轻精神。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歉疚感,出于补偿心理,便尽可能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多给孩子零花钱。在与孩子相处的有限时间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而从来没有想到与孩子做做游戏、谈谈心。留守儿童不乏由城里带回的新衣服、新玩具,却很少见到有质量的儿童读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则根本没有。
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品德、学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对心理的影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曾指出,离散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带来的最大麻烦是孩子自幼失去了亲情的教育,失缺了爱的环境的熏陶,以致成为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天津市教科院孟育群教授指出,如果缺乏有力而确切的证据使孩子确信自己得到了父母之爱,那么就很少有可能树立高度的自尊心、同他人之间温和而友爱的关系以及一个坚定不移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走访中我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大多对人冷漠,态度粗暴,女孩则胆小孤僻。其次,是对品德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家庭教育以亲情感化为基础,并且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父母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社会交往、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而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已失去这个优势,他们的教育由直接的影响变为间接为主的影响,对孩子在品德;言行方面表现出来的渐变不能察觉。另外,父母的补偿心理和祖辈的溺爱与放纵又滋长了孩子金钱至上的意识,变得自私自利。再次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孟育群教授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学生认知结构本身,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但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是对学习者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因而亲子关系成为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走访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68%的留守儿童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且极不稳定。
(二)学校教育缺乏应对意识和措施
1.无奈的学校领导
三所学校的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态度相当一致,都表示关心不够,考虑得很少。因为:(1)与学校布局调整、设施更新、房屋维修等问题相比,留守儿童问题还算不上问题。(2)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虽然存在问题.但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3)农村人缺乏教育意识。通知开家长会,来的尽是白发翁媪,一问三不知,开了等于没开。要实现家校合作,难上加难。
2.茫然的学校教师
当问及有多少人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时。他们似乎觉得很奇怪:家长不主动与我们联系,我们怎么与他们联系?再问及家访,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农村家长素质太低,对孩子要么娇惯要么“棍棒教育”,家访也难以起到效果。
3.贫乏的校园文化
农村学校简陋的办学条件造成学校精神食粮匮乏。在学校,学生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偶尔开展一次大扫除之类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擦擦窗子,除除校园里的杂草,再不就是放羊式的体育活动,舞蹈、乐器、书法之类与普通乡下孩子是无缘的。
(三)社会影响混乱复杂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比其他孩子有着更多的时间与同伴交往、与社会接触。然而,市场经济下的农村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则更多。
1.错位的价值观更易混淆孩子的是非标准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农民迅速富起来了,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病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向。大人们通过种种言行举止把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闲暇时间农民最热衷的消遣方式就是赌博,娱乐方式主要是影视录像。走访中笔者还发现五个村里,只有一个镇有成人学校录像放映点和一个康乐球室,其余无任何文化娱乐设施,更不用说图书室和文化室了。
物质文明上来了,精神文明下去了,广大农村成了精神文化“沙漠”。对于思想单纯、可塑性大、缺乏控制和明辨是非能力、没有深厚生活阅历的留守儿童来说,身处文化沙漠是他们成长的最大隐忧之一。
2.自发的群体交往更易形成不良的学生小群体文化
经过观察和询问,笔者发现,留守儿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最爱跟伙伴在一起,也就是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最为密切。交往的对象一般为年龄相近的留守儿童,按家庭住址,本村或邻村的自发形成一个小团体。
农村留守儿童组成的同辈群体,一般年龄偏小,他们缺乏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关心指导,因此很多活动非常盲目,而且受影视影响的倾向十分明显。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倾向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常通过打架来解决纠纷,这种危险的倾向在男孩子群体中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受到不良因素诱导,不谙世事,对社会充满新鲜好奇的儿童少年很容易干出危险出格的事来。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失控,这种失控又加大了不良社会诱因的影响力。未来几年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还将持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业已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思考与对策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共同的事业,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大环境和基本保障。在农村,中小学校是精神文化的堡垒和核心,更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要实实在在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强化校长的意识,调动各方积极性
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踏进校门的每一个学生负责。因为一个孩子对学校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可是对于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如果把学生的成长看成是家、校、社会的合奏曲,校长就应该担当这部合奏曲的指挥。对外要当好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召集人,争取政府、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对内要当好教师的带头人,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提高教师的认识,组织教师培训,在时间、物力上予以支持。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要求家长多与老师、孩子进行电话、通信联系,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节假日将孩子带到自己打工的地方让孩子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在指导的形式上还应注意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时间和文化水平。如在春节前后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平时邮寄些资料或小报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成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除对父母加强亲职教育外,还要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抚养者进行指导,纠正教养中的不当之处,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班主任要多上门家访,多与孩子、老人聊天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四)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人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比如在学校中开辟一块基地,聘请学校周围的能工巧匠,教孩子最基本的养殖、栽种知识。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还可组织孩子们到河边地头,实地观察或实践。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每个村选择几户素质较高的专业户加强联系,将校外教育基地建到农户家中,让感兴趣的留守儿童在休息日也能上门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总之,在这类活动的安排上,要注意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在农村社会中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在这一方面,江苏省洪泽县走在了前列,该县在苏北率先实施青少年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县城学校与农村留守学生比较多的学校“手拉手”。他们除了平时书信联系以外,还由学校出面,组织寒暑假夏令营和冬令营。如城里学生在暑假到农村学校去与留守学生一道组成支农服务小队,共同体验农村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或缉织进行农村田园风光游、组织对农村环境污染及保护的考察等活动,让城市中小学生定期到乡村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农村学校组织学生到城里,与城市学生一起进行参观、旅游、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它间接地反映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对人的影响往往超过整个社会或国际社会。城市的社区建设方兴未艾,而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是一片空白。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在农村,虽然各级政府都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没有落到实处。结合当前农村并村联组改革,上级部门应把能否有效地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作为选拔新一届村干和考核一任村干的重要指标,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七)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或“一体化”,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紧密衔接,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避免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抵消,给孩子的思想造成混乱;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森林是美的,美就在于鸟语花香,让每一只鸟儿都纵情歌唱,让每一朵花儿都尽情绽放,不只是百灵在歌唱,不只是牡丹才芬芳。在我们的教育百花园里,同样也如此。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
(作者单位: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偏差:(1)重养轻教。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认为老一辈年龄不算大,完全有能力照顾孩子,孩子不缺吃不少穿,身体健康有学上,还要什么?因种种原因,平时他们与孩子交流甚少,对抚养者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少过问。有些父母连孩子的老师是谁都不知道,更不必说与老师交流了。孩子的直接抚养者因年龄或情感原因一般都认为孩子父母不在,管多了怕孩子记恨,只要生活上不亏待孩子就行。(2)重智轻德。在一般农村人看来,孩子不犯法就不存在品德问题。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只集中于成绩怎么样,考了多少分。(3)重物质轻精神。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歉疚感,出于补偿心理,便尽可能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多给孩子零花钱。在与孩子相处的有限时间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而从来没有想到与孩子做做游戏、谈谈心。留守儿童不乏由城里带回的新衣服、新玩具,却很少见到有质量的儿童读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则根本没有。
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品德、学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对心理的影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曾指出,离散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带来的最大麻烦是孩子自幼失去了亲情的教育,失缺了爱的环境的熏陶,以致成为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天津市教科院孟育群教授指出,如果缺乏有力而确切的证据使孩子确信自己得到了父母之爱,那么就很少有可能树立高度的自尊心、同他人之间温和而友爱的关系以及一个坚定不移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走访中我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大多对人冷漠,态度粗暴,女孩则胆小孤僻。其次,是对品德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家庭教育以亲情感化为基础,并且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父母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社会交往、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而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已失去这个优势,他们的教育由直接的影响变为间接为主的影响,对孩子在品德;言行方面表现出来的渐变不能察觉。另外,父母的补偿心理和祖辈的溺爱与放纵又滋长了孩子金钱至上的意识,变得自私自利。再次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孟育群教授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学生认知结构本身,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但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是对学习者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因而亲子关系成为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走访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68%的留守儿童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且极不稳定。
(二)学校教育缺乏应对意识和措施
1.无奈的学校领导
三所学校的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态度相当一致,都表示关心不够,考虑得很少。因为:(1)与学校布局调整、设施更新、房屋维修等问题相比,留守儿童问题还算不上问题。(2)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虽然存在问题.但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3)农村人缺乏教育意识。通知开家长会,来的尽是白发翁媪,一问三不知,开了等于没开。要实现家校合作,难上加难。
2.茫然的学校教师
当问及有多少人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时。他们似乎觉得很奇怪:家长不主动与我们联系,我们怎么与他们联系?再问及家访,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农村家长素质太低,对孩子要么娇惯要么“棍棒教育”,家访也难以起到效果。
3.贫乏的校园文化
农村学校简陋的办学条件造成学校精神食粮匮乏。在学校,学生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偶尔开展一次大扫除之类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擦擦窗子,除除校园里的杂草,再不就是放羊式的体育活动,舞蹈、乐器、书法之类与普通乡下孩子是无缘的。
(三)社会影响混乱复杂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比其他孩子有着更多的时间与同伴交往、与社会接触。然而,市场经济下的农村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则更多。
1.错位的价值观更易混淆孩子的是非标准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农民迅速富起来了,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病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向。大人们通过种种言行举止把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闲暇时间农民最热衷的消遣方式就是赌博,娱乐方式主要是影视录像。走访中笔者还发现五个村里,只有一个镇有成人学校录像放映点和一个康乐球室,其余无任何文化娱乐设施,更不用说图书室和文化室了。
物质文明上来了,精神文明下去了,广大农村成了精神文化“沙漠”。对于思想单纯、可塑性大、缺乏控制和明辨是非能力、没有深厚生活阅历的留守儿童来说,身处文化沙漠是他们成长的最大隐忧之一。
2.自发的群体交往更易形成不良的学生小群体文化
经过观察和询问,笔者发现,留守儿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最爱跟伙伴在一起,也就是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最为密切。交往的对象一般为年龄相近的留守儿童,按家庭住址,本村或邻村的自发形成一个小团体。
农村留守儿童组成的同辈群体,一般年龄偏小,他们缺乏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关心指导,因此很多活动非常盲目,而且受影视影响的倾向十分明显。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倾向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常通过打架来解决纠纷,这种危险的倾向在男孩子群体中尤为明显。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受到不良因素诱导,不谙世事,对社会充满新鲜好奇的儿童少年很容易干出危险出格的事来。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失控,这种失控又加大了不良社会诱因的影响力。未来几年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还将持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业已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思考与对策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共同的事业,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大环境和基本保障。在农村,中小学校是精神文化的堡垒和核心,更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要实实在在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强化校长的意识,调动各方积极性
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踏进校门的每一个学生负责。因为一个孩子对学校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可是对于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如果把学生的成长看成是家、校、社会的合奏曲,校长就应该担当这部合奏曲的指挥。对外要当好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召集人,争取政府、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对内要当好教师的带头人,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提高教师的认识,组织教师培训,在时间、物力上予以支持。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要求家长多与老师、孩子进行电话、通信联系,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节假日将孩子带到自己打工的地方让孩子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在指导的形式上还应注意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时间和文化水平。如在春节前后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平时邮寄些资料或小报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成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除对父母加强亲职教育外,还要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抚养者进行指导,纠正教养中的不当之处,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班主任要多上门家访,多与孩子、老人聊天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四)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人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比如在学校中开辟一块基地,聘请学校周围的能工巧匠,教孩子最基本的养殖、栽种知识。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还可组织孩子们到河边地头,实地观察或实践。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每个村选择几户素质较高的专业户加强联系,将校外教育基地建到农户家中,让感兴趣的留守儿童在休息日也能上门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总之,在这类活动的安排上,要注意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在农村社会中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在这一方面,江苏省洪泽县走在了前列,该县在苏北率先实施青少年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县城学校与农村留守学生比较多的学校“手拉手”。他们除了平时书信联系以外,还由学校出面,组织寒暑假夏令营和冬令营。如城里学生在暑假到农村学校去与留守学生一道组成支农服务小队,共同体验农村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或缉织进行农村田园风光游、组织对农村环境污染及保护的考察等活动,让城市中小学生定期到乡村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农村学校组织学生到城里,与城市学生一起进行参观、旅游、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它间接地反映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对人的影响往往超过整个社会或国际社会。城市的社区建设方兴未艾,而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是一片空白。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在农村,虽然各级政府都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精神文明建设一直都没有落到实处。结合当前农村并村联组改革,上级部门应把能否有效地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作为选拔新一届村干和考核一任村干的重要指标,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七)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或“一体化”,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紧密衔接,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避免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抵消,给孩子的思想造成混乱;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森林是美的,美就在于鸟语花香,让每一只鸟儿都纵情歌唱,让每一朵花儿都尽情绽放,不只是百灵在歌唱,不只是牡丹才芬芳。在我们的教育百花园里,同样也如此。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
(作者单位: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