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医学界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学者积极关注建成宏观、中观“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目前大中小都市均有建成,也已为社会养老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存在专业社工参与度不够,导致专业化经营欠缺;收费普遍偏高,不能使广大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受益;属于机构养老,与我国传统养老文化背离。综上所述,加强有专业社工参与的微观“医养结合”式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机构的建设,是对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模式有意义的补充。这种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定位上,是走市场化低盈利的公益民间组织;管理运营上由社工机构主导;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居家养老中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群体(但需生命体征稳定,无生命危险)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实现长期护老者的“喘息服务”;合作方式是与诊所互利共赢。
  [关键词]社工机构;诊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1 构建的社会背景因素
  1.1 现存日间照料中心与政府责任不清,逐渐流于形式化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照顾”的一种形式。“社区照顾”,顾名思义是老人养老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进行,因而在西方社会中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形式。在讲究孝道和居家养老的中国文化中,也是我国促进社会养老进程中最容易让老人接受的一种养老形式。同时,我国现阶段老龄化压力日趋严峻,加之,现今家庭结构多为“4+2+1”(双方父母+夫妻+子女)模式,多途径、多角度推进社会养老模式势在必行。在“十二五”政策影响下,各地政府建成了众多日间照料中心。但是,据荣增举(2013),李懿(2013)的研究证实普遍存在政府对于机构的定位认识不清,导致责任不清;社区居民不了解机构情况,参与度不高;最后服务远离社会工作标准不够专业等问题。笔者所带的研究团队也在调研了山东省滨州市的几家日间照料中心发现,许多日间照料中心因为开始定位不准,认识不清,逐渐流于形式或被迫关闭。基于此,应尝试探索一种在建设阶段接受政府资助,建成后让机构走完全市场化之路,实现其自行运转的市场化养老辅助模式。
  1.2 现有大型、中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伴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十二五”期间在各地快速建成。目前,为社会养老事业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流露出的问题也较多。如黄佳豪(2014),刘稳等(2015)均提到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收费偏高;创办者积极性不高;因为属于院舍养老,遭到许多传统观念强烈老人的排斥等问题。
  我国2016年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7.4%,也就意味着我国有众多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众所周知国家对农村老年人给予的养老补助非常有限,因而,再加上城市中的低收入老年群体,可见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其实是属于中、低收入群体。然而,现在各地兴建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普遍收费偏高。比如,老龄化程度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山东省滨州市(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1.15%),滨州市某大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投资规模大,外在造型与内在设施均属于“高大上”的范畴。但是因为投资大,又是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所以运营成本相对较高,每月收费2500~5000元。可见,很难惠及普通老年群体。综上所述,现有大、中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没有专业社工参与导致专业化经营欠缺;二是收费普遍偏高,不能惠及广大中、低收入老年群体;三是作为院舍养老,不符合中国传统养老文化遭到排斥。
  1.3 符合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我国社区中目前存在一些因为常年受慢性病困扰在家中接受家人护理的老年群体,导致护理他们的老伴、子女身心俱疲。比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位社区老人因为半身不遂,在家中躺了八年离世。照顾者是病人的老伴,在老伴离世的第二年也查出胃癌,并很快去世。还有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照顾者也一直是其老伴,但是照顾者在照顾其两年后先选择了自杀离世。社区中还有许多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是在接受子女等的轮流照顾。众所周知,我国有句老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见护老者的身心压力是巨大的。现在独生子女众多,往往在老人需要照顾的阶段,自身也得工作,家里的孩子也得照顾,很难抽出身来照顾老人,这也是當前的社会事实。
  基于此,在社区中开展“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为了减少护老者的身心压力,让其一周可以放松一天或两天(由老人和家人选择)去逛逛街,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可以促使他们以更好的精力再次投入到照顾老人的辛苦工作中去,并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实现了老人白天在社区机构,晚上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种方式迎合了老人重家重土的传统观念,更容易被接受。
  2 与现存“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主要区别
  2.1 节省社会资源
  除了建成阶段接受政府资助外,机构最终完全走市场化之路。不像现在的机构每年都要接受政府扶持和资助,不但增加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且容易使机构产生依赖性和惰性。鼓励机构在公益性原则基础上走自由竞争的市场化之路。增强了机构自身的责任感和市场竞争意识,实现机构的自行运转,实则为社会节省了资源。
  2.2 责任清晰
  责任完全由社工机构负责,改变了以前政府承担资金多,行政干预也多的局面。即改变了机构与政府责任不清而引发的诸多问题。
  2.3 服务对象由原来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变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即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中需要照顾,身边离不开护理者的老年群体。而非现在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接收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群体为主。因而,更倾向于为居家养老中长期护老者分担养老工作,为其提供“喘息服务”。
  2.4 增加与诊所合作,解决了原日间照料中心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新建成的“医养结合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改变原来单一的“日间照料中心”模式。诊所负责接送老人、为老人提供基础检查和常规用药,也为老人突发应急情况提供帮助,但是整体运营责任由社工机构负责。如何实现与诊所的合作,主要采取利益联动、互利共赢的经营策略(具体合作模式将在后面详述)。   2.5 服务内容重心的改变
  原来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主要以“娱乐”“教育”“扶持”为主,即主要为老年人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健康教育、社区教育等。新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因为与诊所合作,由社工机构牵头,故而在服務内容上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但是服务内容的重心也会更倾向于围绕“协助子女护老”开展具体的服务项目,即以为儿女分担养老压力为主。
  3 与现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联系与区别
  3.1 收费灵活,且收费低,能使中、低收入者受益
  “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需要照顾的老人白天来接受服务,晚上回家养老的形式。主要目的是缓解子女长期护老的心理压力,为儿女提供“喘息服务”。一周选择几天把老人送到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由老人和家人决定,收费结合当地生活标准按日计算,如在山东省滨州市一个床位每天可以考虑50~80元(按照接受护理的程度)不等的收费标准。根据目前的状况,这种收费标准将很大程度上缓解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3.2 是一种辅助养老机构
  新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不是完全的养老机构,因而不能代替现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一般养老院。它作为一种辅助养老的社区服务机构,是对目前养老机构有意义的补充,在现阶段可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3 属于社区照顾,更贴近中国传统养老文化
  与大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相比,小型“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均分布于老年人熟悉的社区或小区内,且晚上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这无疑更符合中国重家重土的传统文化观念。
  4 新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模式的内涵
  现在被普遍认可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内涵的五要素: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机制(管理运营特点及市场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市场化的可行性展开探讨。
  4.1 服务主体:即服务的提供方是社工机构
  新建“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性质是社工机构主导下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因而服务主体是社工机构,诊所起到配合并完成一些常规医护工作(主要从互利共赢,利益联动层面达成与诊所合作模式,这些内容将在下面的“市场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部分详述),因而经营责任非常清晰。由社工机构独立运营使经营责任更加清晰,有效规避了现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存在的养老院与医院之间因责任不清而影响服务质量以及增加的运营风险问题。
  4.2 服务客体:即服务对象是社区中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群体
  在现行有关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研究中均已经证实我国众多老年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倾向于居家养老。前述中也已经提到,我国目前社区中还有许多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是在接受老伴或子女等的轮流照顾。护老者的身心负担和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现阶段劳动力群体中独生子女众多,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基于此,拟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由能够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群体改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群体,旨在为护老者提供“喘息服务”。
  4.3 服务内容
  建立舒适整洁的室内外环境;负责早8点到下午5点的接送老人服务;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基础健康检查(采取自愿,部分项目收费的原则);为老人提供饮食服务;协助老人翻身,擦身服务;协助老人大小便;协助老人服用常规用药;协助老人采用相关医疗器械的辅助康复训练(采取自愿,部分项目收费的原则);根据老年群体特征,为老人开展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总之,开展的服务项目主要围绕“协助子女护老”开展具体的服务项目。除此之外,也为居家护老者传授技能,提供心理援助等服务。
  4.4 服务方式:即社工机构与诊所的合作方式
  由社工机构主导,诊所配合。诊所是社区中的诊所,其在社区中的经营模式保持不变,只是协助社工机构为来机构的老年群体提供基础检查服务,以及接送老人服务。可以采取机构与诊所毗邻建设,诊所有独立经营的门面,只是内部有与机构相连的内门,以方便为老人提供一些基础服务。简言之,社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由原来接收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改为接收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群体,为此,需要在社区就近调剂一些基础医疗资源。由诊所负责接送,也是为了处理老年人的一些突发状况。诊所的工作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根据老人需求,为老人提供身体检测(可采取部分项目收费的原则);二是满足老人的常规用药(作为社区诊所可以成为老年医保的定点机构);三是协助老人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四是负责接送社区中的老人(接送老人,采取对每位老人适度收费的原则)。
  5 管理运营特点及走市场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5.1 社工机构与诊所合作的利益联动、互利共赢之处
  其一,社工机构是一个处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公益组织,其在我国目前具有浓厚的政府末端组织的意味。诊所与追求公益性的社工机构合作,从社会意义上,意味着诊所层次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政府性行为特征。因而,对诊所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社工机构来说可以为入住机构的老人提供医疗资源。其二,让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采取有偿体检项目(自愿),再建议政府把与社工机构合作的诊所作为定点医疗机构,这无形中增加了诊所固定的客源,因而,增加了诊所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拟新建医养结合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其三,诊所负责“早8点晚5点”接送老人服务,这部分费用可以考虑由老人及家属承担。接受服务的老年群体主要来自社区,距离较近,因而,总体交通费用不会很高。根据当前当地物价及老年人的收入现状,暂时可以考虑采取每位老人每天(包括来回各一次)5元的收费标准。如果能够形成每天按时固定接送老人的习惯,可以有效减少老人家属接送的负担,从而增加来中心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数量,使交通成本减少,最终使机构逐渐实现良性运转。或者,相邻社区“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趋于成熟后,可以共享接送车辆,也会使接送成本大幅度降低。   总之,在管理层面由社工机构负责,诊所配合。相互动力因素来自利益联动,互利共赢。因为新建医养结合老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负责者为专业的社工机构,因而建议政府不干预具体的运营管理,可以阶段性的配合社工机构组织专家对于机构的服务状况进行调研和评估。
  5.2 市场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拟新建“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因为定位是低盈利市场化的公益组织,所以整个建筑物的建设或租房的第一年房租以及配套设施的费用由政府承担。之后具体运营责任和运营成本由社工机构负责。在成本层面,诊所由前述分析可见其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下面重点分析“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机构自身的运营成本。
  前期在需求调研方面,结合当地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充分了解社区老人的意愿,了解市场需求。以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某社区建成一个“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租赁房屋为例,并对成本进行粗略计算。
  其中由政府承担的一次性投入资金额度共计28万元。如下:
  第一年房屋租赁费用(非商业繁华区域的居民社区内,约500平方米,30个床位):15万元/年; 简单装潢费用:6万元;家具、家电费用(如桌椅,床铺、电视、空调等):5万元;娱乐设施购买费用(如棋牌、麻将机等):2万元。
  机构自身市场化运营后的年成本估算:总计约35万元。如下:
  房屋租赁费用(约500平方米,30个床位):15万元/年;劳动力成本(护工2名、社工2名、義工若干):17万元/年; 水电费用:1万元/年;折旧费用:1万元/年;其他(如宣传费用等):1万元/年。
  补充:在社区餐馆中为老人订购的老年午餐,采取每人每天午餐6元伙食标准,费用自理。
  机构自身市场化运营后的年毛收入估算:总计约54万元。如下:
  30个床位按照每天平均入住25人,每个床位根据接受护理的等级收费(每人每天收费50~80元),平均每人每天60元计算。
  基于上述分析来看,机构自身走市场化模式,一个“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每年纯利润近20万元,基本能够维持自身运转,并有使机构逐渐优化的前景。
  6 结语
  基于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收费过高,不能惠及广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老年群体的现实;考虑目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诸多形式化问题;综合考量目前民间仍然存在对机构养老排斥的现状下仍有众多在家接受护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群体,导致护理他们的老伴、子女身心俱疲。基于这些因素,为了缓解这些护老者的压力,使其得到“喘息机会”,笔者拟改造现有的老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模式。并因为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延伸为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故而拟将这种模式与社区中的诊所进行合作。并对该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总体上可以断定由社工机构主导的与诊所合作的微观“医养结合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模式走低利润市场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2]刘稳,许昕,李士雪.基于SWOT 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1).
  [3]闫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4]李懿,冯建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3(1).
  [5]荣增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青海西宁市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拓展,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的拨放范围、金额不断地扩大,农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落实,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由于基层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当前扶贫任务的紧迫性,专项扶贫资金在管理和运用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与阻碍,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整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目标不相适应。文章针对当前基层扶贫资金在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就如
期刊
[摘 要]农民增收一直是难解课题。文章以温岭农业乡镇滨海镇为切入点,分析了滨海镇的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现状及针对现存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州农业经济特点、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解决思路  1 引言  “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能否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快速达到农民增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期刊
[摘 要]创业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好的创业项目能改变一个行业,带动一批人的就业。然而大学生创业最终能否成功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文章以青海省西宁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社会、高校三个方面介绍了青海省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状,并以青海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做出了大学生创业环境实证调查,并由此提出了西宁市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环境;优化;西宁市  1 青海省大学
期刊
[摘 要]在农村社区资产的角度基础上,剖析了桂北地区沙子镇渡河村在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关于“人、文、地、产、景”五大农村社区资本的挖掘途径,探索资产为本的发展导向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作用。结果表明:渡河村资产的发展对其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性作用,促进了其发展进程。无论是党建发展模式,还是园林花卉和竹鼠等产业的向阳发展,渡河村的发展聚焦于社区内部资产的挖掘,从而营造了一个拥有强大社会网
期刊
[摘 要]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管理、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和创业胜任力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面向湖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构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并提出了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胜任力;经管类专业;大学生  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创新创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高校责无旁貸地承担着大学生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管理层权力这一公司治理因素,从机构投资者的外部监督治理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并购长期绩效,以探讨我国企业并购的内在机理。以 2012—2015 年我国 A 股市场并购樣本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管理层权力与企业并购长期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一是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并购绩效;二是管理层权力在机构投资者与并购长期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抑制管理层
期刊
[摘 要]三江源在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自2005年就开始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文章对久治县6个生态移民安居点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和帮扶机制,提高移民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态补偿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022   三江源地处青藏
期刊
[摘 要]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及老年人养老诉求日渐增强,城市养老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对重庆8个城市社区开展调研,提出当前大城市养老服务所面临的主要困局,并从养老保障机制、完善养老产业体系与创新养老模式三个维度构建提升城市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城市养老;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028  1
期刊
摘 要: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区域文化影响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青岛市GDP已跻身北方城市三甲,但深受齐鲁文化、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鲁商文化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杭州、深圳等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从历史文化中深入把握影响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对增强有力因素,减少不利因素,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区域文化 民营经济
期刊
[摘 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是制造强国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和支撑。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活力源泉。然而我国新材料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新材料中小企业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契机,顺应形势,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文章基于这种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