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有活力的学校,构建活力教育生态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让学校有活力,教师有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那么,学校如何提升办学活力和办学品质呢?
  1.构建涵养生态的治理机构
  面对着学生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诉求和新高考新中考,以及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学校升级治理结构,重新布局,以扁平化的管理思维,结合项目制的模式,致力于形成全方位、点线面结合的治理体系,强调分工之后再合作,驱动学校整体发展。
  2.浸润活力蓬勃的学校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全体师生形成的共同认知”。
  我们树立的学校文化核心是爱国,是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怀深深扎根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各项爱国活动中,浸润在师生的意识深处,时刻教育学生用知识回馈社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例如,学校持续开展国旗下微党课活动。每个月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党员教师给全校师生上一堂微党课。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校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同时也带动了广大青年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3.打造激发活力的课程体系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教师培养课程。
  细化充满活力的课内外课程体系。学校以课程文化引领特色发展,着力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使课程真正从书本中走出来,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立体化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建构分层合理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包含基础学术课程和高级学术课程。基础学术课程是学科知识课程,高级学术课程由专科技能、研究创造组成。在此基础上,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先修高年级课程,深化专科领域理解。梳理出“文以润智 汇以达才”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将各学科课程标准细化为各学段可实际操作的具体目标,将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九年四段”。
  4.建构激活成长内需的教师发展体系
  阶梯化学习。学校坚持“科研促发展”的理念,采用导师制、师徒制,以雁阵式“传、帮、带”方式传承优秀教师文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请专家进校园,拜名师走出去,与全国及北京市多所名校构建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构建多元化校本培训模式,分类别、分层级、分主题设置与实施不同路径的校本培训。为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跟踪指导,深層次激活教师成长内需。
  首席教师制。学校综合考量教师五年内在课(展示课、评优课等)、题(科研课题参与)、文(论文获奖、文章发表)、训(专题高端培训)、班(班主任)几方面的表现,评出十大首席教师,为教师树立榜样,引领教师不断追求卓越。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论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研究期间区域人口、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效益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经济效率与水资源贡献率有所提升,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2)城镇化和水资源效益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产业和经济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对水资源压力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减压特征,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经济效率的表现与产业和
平谷区重视“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在体育和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对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要求,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指导,积极尝试和实践。  近年,国家相继颁布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目的就是要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我们深入学习了相关文件,并在探索高质量体育和劳动教育方面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