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双流土改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冬,一支数百人的土改大军开赴开阳县进行“五大任务”(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和土地改革。参谋班直属分区司令部,由李正荣主任、候金涛科长带领驻扎双流区。
   双流人民生活十分清苦,住土墙茅屋,吃洋芋苦荞,穿襟挂柳,十几岁的孩童光着身子。食盐当时是最稀贵的,一块盐巴放在辣子水里打个滚便捞起来又吊在灶头上炕干。双流到处一派凄凉。目睹刚从旧社会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还被贫困羁绊的开阳县双流区群众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景况,深知人们渴望“耕者有其田”,渴望温饱,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迫切心愿。此情此景,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带领群众生产自救,尽快改变困难处境。
   大伙儿背着背包,带着口粮、食盐、菜金,住在村寨群众家里。部队当时也很艰苦,没有多少津贴,衣物紧缺。尽管这样,大家还是尽可能多地挤出一些钱物接济群众。记得我住第六村(瓦厂寨)一周姓的人家。这家祖孙三代仅有一条破被,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炕取暖过夜,火炕里埋的洋芋,便是一家人的饭食。我把粮、盐、菜金全交给主人,多少改善了一点他们家的生活。
   由于工作队的宣传和行动,群众很快发动起来,投入到火热的“五大任务”斗争中来,使我们尝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甜头。1951年,土地改革在全县铺开,我和贵阳师院的一位陈姓大学生还有一位姓车的教员,分在第八村,分头住在两处,我住在村农协主席陈铭顶家。每日两餐全是洋芋,偶尔掺一点包谷沙。吃了半年,我感到四肢无力,产生了想回区机关改善一下生活的念头。
   一次,我和陈主席工作到天黑才回来,在门外听到他的老伴对儿媳说:“粮食快没有了,吃饭长点眼睛,都忍到点,让工作组的同志吃饱。实在太饿,上山挖些泡参吃嘛。”这话我俩都听得很清楚,我拉着陈主席的手半晌说不出话来。其实陈是清楚家里断粮的,他总是叫家里不要提缺粮的事。陈主席不分昼夜地和我忙着分田地的工作,没有分文报酬,宁愿全家饿着肚子,也要让我吃饱,这是多好的群众啊!我把这事告诉同组的陈、车两同志,商量上山挖泡参吃。又脆又甜的泡参,滋育了我们和群众同舟共济的感情。
   参加过开阳土改的同志,也许都还记得当年县里召开农民协会代表大会的情景吧。上千的农民代表,大雪凌冻天气,许多人还穿着草鞋和补满补丁的单衣,代表们自带用葵花杆扎制的亮蒿,一到晚上,满街的火把闪闪烁烁,倒也十分壮观。为了御寒,工作的同志把被子让给代表披上开会。莫看环境艰苦,翻身后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代表广大农民来县里商议自己命运的大事,代表们个个感到无尚光荣。
   大会集中时,当年的中山堂里以区为单位的工作队,农民代表盘坐在石头上,唱着工作队教唱的歌曲,啦啦队的喊声此起彼落。往往是羊场区占上风,因为羊场工作队员全是分区文工队的,能演能唱,他们整齐、嘹亮的歌声总是赢得最响亮的掌声,这无疑对羊场代表是一种荣耀和鼓动。几乎每天晚上这支文工队都要登台演出,《白毛女》、《奔叶河》、《刘胡兰》等话剧剧情感人肺腑,台上台下深深为剧中主人公苦难深重的悲惨命运和悲壮场景感动,热泪伴着激越的口号和挥舞的拳头。开会时,代表们又是那样聚精会神,似乎那寒冷、那愁苦统统被驱散了。
   随着“五大任务”的深入,驻开阳剿匪部队某部侦察连在双流南敦乡(今金中镇)活捉、公审、枪决了一批匪霸,鼓舞了群众斗志,彻底消除了匪患。经过“清匪反霸”斗争,安定了人心,接着又废除了地主对佃农的租押苛杂,农民分得了粮食、衣物和农具,尝到了翻身的甜头,体味出翻身的真实含义,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农协会、自卫队、妇女会、儿童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平静的双流山庄如同火山喷发,沸腾起来,生产互助,站岗放哨,扭秧歌、搞宣传,热闹非凡。“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老区流行的这首歌曲,唱遍了双流村村寨寨,鼓舞着人们洗刷凄苦的面貌。
   开阳土改既势如破竹、轰轰烈烈,又扎实稳妥、严守政策。农民分到土地,“土地还家”,对世世代代受土地盘剥的劳苦大众既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人们赖以生存、解放生产力的伟大革命。颁发土地证大会上,农民手捧着填有田地、山林、房屋、耕亩的证书,噙着热泪,抚着证书,激动万分。人们高兴地扭着秧歌唱着“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咱们大家翻了身,唱着歌儿大街走啊,再不是愁眉苦脸人”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1952年春,土改工作队完成了在开阳的土地改革使命,在返回分区时,人们沐浴着春色,敲锣打鼓把工作队从村送到区又送到县,真是十里送亲人,挥泪相依依啊!
   作者:台运良 开阳县工商局退休
   电话:4611741
   住址:贵阳市白云区建设路红云巷4栋2单元13号
其他文献
《晚晴》杂志自改版以来,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和围绕“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独特的办刊理念,突出重点,紧扣主题。标题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老年读者(也有中青年)的欢迎,成绩可喜可贺。  我是《晚晴》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在充分肯定《晚晴》杂志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想就如何扩大宣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一些建议。  我感觉《晚晴
期刊
一等奖:   芳草荣艺苑百花齐放徐文仲(贵州仁怀)   二等奖:  桃李荣桑梓森森叠翠吕 和(贵州六枝)   慈念思感恩一心敬老师 前(贵州息烽)   艺苑荣芳草蒸蒸日上周广征(安徽铜陵)   三等奖:  松柏植桑梓万木长青郭 建   伦俗倡儒仪天人和谐宋自成(贵州毕节)   懿德思感恩心心相印王 旭 (贵州贵阳)   桑梓植杨柳依依着意田庆友(辽宁凌海)   岱岳峙峨嵋山山锦秀邵昌福(贵州务川
期刊
2007年5月26日下午,印江县合水镇关庄村上寨不时响起鞭炮声。   这天,刚满60岁的田贵清、田老爱、田茂双、田仁建、田建明、谢老柳、田儒仕7位老人聚在田贵清家里一起过生日。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7位老人商议了很久。最后他们决定由有退休工资的4位老人出钱购买烟酒和鸡鸭鱼肉,另外3位老人根据家底,拿出自家种的大米和黄豆。老人们还在村口贴出通告说,所有来祝寿的人不能送礼金礼品,还特别邀请了村里70
期刊
普通步行法行走速度每分钟60到90步,每次20到40分钟。适合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后遗症或者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   快速步行法步行速度每分钟90到120步,每次30到60分钟。适合身体健壮的老人和慢性关节炎、胃肠病、高血压恢复期的患者。  反臂背向步行法行走时把两手的手背放在后腰的命门穴,缓步背向行走50步,然后再向前行走100步。这样一倒一前,反复走5到10次。适合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老
期刊
5月14日至18日,全国老年期刊协会会长办公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研究了新形势下老年期刊发展的有关事宜。  《中国老年》、《退休生活》、《老人春秋》、《老年知音》、《夕阳红》、《老友》、《银潮》等全国老年期刊协会会长成员单位负责人就如何办好老年期刊工作进行了座谈,与会代表交流了老年期刊在应对老龄化趋势方面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老年期刊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继续贴近老年人生活与实际的新举措,研究了如何跟随时代发
期刊
7月19日,贵州博物馆。  一场由省直机关书画研究会与省军区老年诗书画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军80周年”书画展在这里举行,众多的观众都被一幅名为《文工团新来的小鬼》的油画深深吸引,纷纷驻足欣赏,画中的文艺小兵正提着石灰筒刷标语,写门板宣传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情。此画的作者就是我省著名的军旅画家申根源。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申老以58年前自己刚刚参加革命的原型为形象,别具匠心地创作了这幅具有
期刊
记得家乡法宝寺的卧佛殿,有一匾额,上书四字:生平淡心。亦可倒读为:心淡平生,颇具禅理。  平淡,是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平淡就是将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窗外,清高自在,远离凡尘,让自己的心灵能保持宁静与自然,宁静如同一池秋水,自然就像远古的山,像涉远的水,像星辰,像一切就有历史的事物。  平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人云“淡泊明志”。明志方能淡泊,淡泊就是能够直面高处不胜寒的淡然。他们对阅读人生、对体
期刊
“各位老幼请哑静,打段快板大家听;快板打得劈雳叭,听我来说老年法。”“贯彻实施老年法,孝亲敬老不违法;家庭和睦皆是宝,敬老养老最融洽。”  走进兴义市下午屯办事处耳寨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村里的老年人或唱歌或跳舞或在拉家常,构成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耳寨村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城南5公里处的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风景区的腹地。耳寨村有5个村民组206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345人,占村总人口的16.
期刊
结婚十多年来,我与婆婆的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姐妹们向我取经,我便把 “秘诀”告诉她们:满足婆婆的虚荣心。   我婆婆是个好强的人,常喜欢在外人面前“显摆”。凡是家里有好事或喜事,婆婆都不忘在外人面前炫耀说她功不可没。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客人一进门就当着我们一家的面不停地夸奖我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婆婆一听,马上接过话头说道:“我孙子的学习成绩好,那是我教导有方!”虽然婆婆平时并不太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期刊
紫云与我早年是同学,是战友,是同事,晚年又是诗友。数十年相处甚好,可以说我们既是为党为国忠贞不移的同志,又是患难之交同舟共济的兄弟。  在旧社会,我和紫云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我们只得去县立师范学校读书,免交学杂费、伙食费。我和他同学3年,他是我的学长,比我高一年级。在课余时多有交往,运动健身、谈天论地。记得1949年5月余干县城解放,他首先到我家通报信息,说衙门前张贴有布告,赣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