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职业素质: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人格,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较强的自律性.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言传身教,做学生各方面的表率.
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学法指导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
为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介绍化学史,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展示神奇的化学“小魔术”,通过酚酞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白纸上显现出“化学”两个红字;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通过改进的电热丝装置加热密闭锥形瓶中的少量白磷,既科学地验证了定律,又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兴趣和好奇只是出于天性,还不是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有强有力的动力维持、调控.这就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2.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课堂教学
设疑的典型表现就是提问,设疑要求创设较高价值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传授知识时,恰到好处地把活泼生动的问题提给学生,作为教的出发点,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既能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复习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的酸碱性、pH、溶液中[H]与[0H]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判断CH3C00Na溶液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上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究、学习盐类的水解,进而产生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演示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虽然定律的理解并不困难,但在应用中确实不容易,很容易出错.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学生缺乏知识的发现过程中的最直接的认识.改进后的本节课是这样的:教师运用电子天平称量蜡烛燃烧质量不断减轻,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设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等实验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的装置,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4.学以致用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要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如果有较好的内容和较好的实践效果,更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成小论文,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焕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鉴于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迫在眉睫.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在课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素质: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人格,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较强的自律性.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言传身教,做学生各方面的表率.
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学法指导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
为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介绍化学史,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展示神奇的化学“小魔术”,通过酚酞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白纸上显现出“化学”两个红字;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通过改进的电热丝装置加热密闭锥形瓶中的少量白磷,既科学地验证了定律,又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兴趣和好奇只是出于天性,还不是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有强有力的动力维持、调控.这就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2.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课堂教学
设疑的典型表现就是提问,设疑要求创设较高价值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传授知识时,恰到好处地把活泼生动的问题提给学生,作为教的出发点,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既能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复习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的酸碱性、pH、溶液中[H]与[0H]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判断CH3C00Na溶液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上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究、学习盐类的水解,进而产生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演示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虽然定律的理解并不困难,但在应用中确实不容易,很容易出错.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学生缺乏知识的发现过程中的最直接的认识.改进后的本节课是这样的:教师运用电子天平称量蜡烛燃烧质量不断减轻,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设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等实验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的装置,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4.学以致用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要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如果有较好的内容和较好的实践效果,更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成小论文,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焕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鉴于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迫在眉睫.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在课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