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简称条件),第二部分是所求问题(简称问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了应用题的结构。应用题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没有特定的解答规律的两步以上运算的应用题,叫做一般应用题。题目中有特殊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典型应用题。下面笔者列举出最常见的几种典型应用题来探讨如何解答。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 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 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最后所求的相等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计算方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例:一个工厂,甲车间有工人280人,乙车间有工人150人,要使两个车间的人数相等,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多少人?
分析与解:由“要使两个车间的人数相等”可知,这道题可以通过求平均数来解答。
解法一:先算出甲、乙两车间的平均人数是(280+150)÷2=215(人),再用甲车间的人数减去甲、乙两车间的平均人数,得到的差就是甲车间应调到乙车间的人数。所以,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280-215=65(人)。
解法二:先以乙车间的人数为标准,假设甲车间的人数也是150人,再把甲车间实际人数比假设人数多的280-150=130(人)平均分到两个车间,这个平均分到两个车间的人数就是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的人数。所以,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130÷2=65(人)
二、 关于“归一问题”的应用题
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例如:一个果园请人帮忙摘桃子,4个人3个小时共摘桃子600千克,照这样计算,5个人8小时可以摘多少千克桃子?
分析:这种题一般的解法就是要先要计算出一个人一小时能摘多少桃子,然后再算5个人8小时可以摘多少桃子。列式就是:600÷4÷3×5×8=2000(千克)
三、有关“归总问题”的应用题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例如: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30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四、关于“和差问题”的应用题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五、关于“和倍问题”的应用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倍多7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 =18(辆), 18 × 5+7=97(辆)
六、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1、 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其解题关键及规律:
1.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2.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3.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4.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400米,小明与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160米,小军每分钟走240米。他们两人多少分钟后相遇?
分析:
1.读一读。读题目
2.找一找。他们的出发地点是怎样的?(两地)
他们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相向)
他们出发的时间是怎样的?(同时)
他们行走的结果是怎样的?(相遇)
3.画一画。画线段图,把题中所有的条件与问题全畫在图上,这样看起来更明确。
4.说一说。说说这题的等量关系式。小明走的路程+小军走的路程=总路程
5.算一算。列方程。160x+240x=2400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 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 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最后所求的相等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计算方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例:一个工厂,甲车间有工人280人,乙车间有工人150人,要使两个车间的人数相等,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多少人?
分析与解:由“要使两个车间的人数相等”可知,这道题可以通过求平均数来解答。
解法一:先算出甲、乙两车间的平均人数是(280+150)÷2=215(人),再用甲车间的人数减去甲、乙两车间的平均人数,得到的差就是甲车间应调到乙车间的人数。所以,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280-215=65(人)。
解法二:先以乙车间的人数为标准,假设甲车间的人数也是150人,再把甲车间实际人数比假设人数多的280-150=130(人)平均分到两个车间,这个平均分到两个车间的人数就是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的人数。所以,应从甲车间调到乙车间130÷2=65(人)
二、 关于“归一问题”的应用题
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例如:一个果园请人帮忙摘桃子,4个人3个小时共摘桃子600千克,照这样计算,5个人8小时可以摘多少千克桃子?
分析:这种题一般的解法就是要先要计算出一个人一小时能摘多少桃子,然后再算5个人8小时可以摘多少桃子。列式就是:600÷4÷3×5×8=2000(千克)
三、有关“归总问题”的应用题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例如: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30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四、关于“和差问题”的应用题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五、关于“和倍问题”的应用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倍多7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 =18(辆), 18 × 5+7=97(辆)
六、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1、 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其解题关键及规律:
1.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2.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3.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4.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400米,小明与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160米,小军每分钟走240米。他们两人多少分钟后相遇?
分析:
1.读一读。读题目
2.找一找。他们的出发地点是怎样的?(两地)
他们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相向)
他们出发的时间是怎样的?(同时)
他们行走的结果是怎样的?(相遇)
3.画一画。画线段图,把题中所有的条件与问题全畫在图上,这样看起来更明确。
4.说一说。说说这题的等量关系式。小明走的路程+小军走的路程=总路程
5.算一算。列方程。160x+240x=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