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一听到作文时,学生的心情可以用“讨厌”两字来形容。小学生怕写作,习作时“咬笔头,皱眉头,无话头”,越写越怕。时间久了,学生对习作就没有了信心。那么,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把作文当作最好的伙伴呢?
一、贴近生活实际,积累素材,打开习作源头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每天是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家门,家长担心他们读书不用功,又限制学生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等等。学生写作时当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面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才能打开小学生习作的源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设计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够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观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平淡中寻找新奇。
2.和作文一起画画,对学生不熟悉的习作命题,教师要注意拉近学生和所写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熟悉写作的事物,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情。如,我在指导学生《秋景图》,先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秋天到了校园的植物有什么变化,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再查阅资料有关秋天大自然的一些变化,让学生动笔把观看到的、查到的和自己想像的,动手画一幅秋景图,然后用笔描述出来。画画就是教人学会看、学会观察、欣赏大自然,训练学生观察形状、色彩的能力。学生的作文可以用画来再现,看到一幅画,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观察的表述过程实际就是再现一幅幅画面,再用文字写出来,作文和画画关系十分密切,和作文一起画画尤为重要。
二、广泛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乐于动笔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具备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的来源多是从文章中吸取的,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充分利用学生订阅的一些刊物,向学生推荐合适书籍,如《小学生周报》、《快乐语文》、《小火炬》、《小干部》等刊物,并指导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名人格言。阅读还要和课内学习有机结合。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后,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教师就应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联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使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这样丰富了学生知识,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促进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给予鼓励评价,增强习作自信心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是促进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继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生第一次习作时,一开始并没有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搜集本校一些学生获奖作文或发表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别的同学行,他们也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教师要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中去寻找美、发现美。用红笔在学生习作中的字词段篇中注上一些鼓励的言语或标志。
1.图画激励,即用简笔画代替眉批。发现妙词在旁边画“红星星”,发现佳句则标示“小红花”,对想象丰富的名段画“红叶”,对好的开头结尾美“飞燕”,在内容具体的段前面画“小苹果”,对构思新颖的习作在题目上画“太阳”。
2.批语激励,好话多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段、章的一点一滴可取之处,给予充分鼓励。如“你观察的很仔细,比喻太恰当了!”“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文章的开头真好,老师喜欢”等。坏话好说,用旁敲侧击婉转地指出作文毛病,需注意的地方。
3.口头激励,个别交谈,沟通师生感情,当众肯定。尤其是后进生有进步的作文给予肯定,具有鼓舞促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产生自我激励。多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抒发自己情感的空间。这样,一定能让学生像“卫星”一样,在“火箭”的推动下,自由自主翱翔创作的宇宙中。
一、贴近生活实际,积累素材,打开习作源头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每天是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到家门,家长担心他们读书不用功,又限制学生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等等。学生写作时当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面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才能打开小学生习作的源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设计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够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观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平淡中寻找新奇。
2.和作文一起画画,对学生不熟悉的习作命题,教师要注意拉近学生和所写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熟悉写作的事物,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情。如,我在指导学生《秋景图》,先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秋天到了校园的植物有什么变化,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再查阅资料有关秋天大自然的一些变化,让学生动笔把观看到的、查到的和自己想像的,动手画一幅秋景图,然后用笔描述出来。画画就是教人学会看、学会观察、欣赏大自然,训练学生观察形状、色彩的能力。学生的作文可以用画来再现,看到一幅画,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观察的表述过程实际就是再现一幅幅画面,再用文字写出来,作文和画画关系十分密切,和作文一起画画尤为重要。
二、广泛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乐于动笔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具备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的来源多是从文章中吸取的,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充分利用学生订阅的一些刊物,向学生推荐合适书籍,如《小学生周报》、《快乐语文》、《小火炬》、《小干部》等刊物,并指导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名人格言。阅读还要和课内学习有机结合。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后,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教师就应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联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使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这样丰富了学生知识,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促进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给予鼓励评价,增强习作自信心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是促进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继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生第一次习作时,一开始并没有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搜集本校一些学生获奖作文或发表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别的同学行,他们也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教师要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中去寻找美、发现美。用红笔在学生习作中的字词段篇中注上一些鼓励的言语或标志。
1.图画激励,即用简笔画代替眉批。发现妙词在旁边画“红星星”,发现佳句则标示“小红花”,对想象丰富的名段画“红叶”,对好的开头结尾美“飞燕”,在内容具体的段前面画“小苹果”,对构思新颖的习作在题目上画“太阳”。
2.批语激励,好话多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段、章的一点一滴可取之处,给予充分鼓励。如“你观察的很仔细,比喻太恰当了!”“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文章的开头真好,老师喜欢”等。坏话好说,用旁敲侧击婉转地指出作文毛病,需注意的地方。
3.口头激励,个别交谈,沟通师生感情,当众肯定。尤其是后进生有进步的作文给予肯定,具有鼓舞促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产生自我激励。多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抒发自己情感的空间。这样,一定能让学生像“卫星”一样,在“火箭”的推动下,自由自主翱翔创作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