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450001)
摘要:以弹性化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低影响开发为核心理念的海绵城市正逐渐发展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因其理念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它更符合城市管理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更有利于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预防和管理,从而保障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减少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关键词:洪涝灾害管理;海绵城市;城市化;生态基础建设
一、海绵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国淡水水资源的总量虽较多,但人均水资源却很贫乏,再加上我国水资源在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正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使我国的一些城市水资源问題变得更加不容乐观。 例如,近年来的“2015年长沙4月7日暴雨”事件、“2012年北京7月21日特大暴雨”事件以及“2013年冬春季节的云南干旱”等。这就表明我国城市水文生态问题不仅表现为频发的洪涝灾害问题,还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水安全问题等。
除却一些自然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对水资源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人类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任意向河湖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忽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导致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污染日益严重。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 。
日益突出的城市水资源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市传统排水系统的质疑和反思。纵观我国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會发现其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安全问题上存在较大缺陷,如老旧的传统城市管道式排水系统、落后的排水防洪工程规划和薄弱的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思想。因此,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不能环节和改善当前已然出现的城市水资源问题,更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城市水生态问题对城市居民的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都起到重要作用,而如何解决水生态问题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故而,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吐出雨水,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对城市的水功能进行调节、高效节约地利用城市水资源、完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净化城市水资源环境等。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的研究学者为了说明城市对周边村庄人口的吸引力而提出的。后来随着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不断出现,不少学者就借“海绵城市”来形容城市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而我国国内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始于2003年,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作者就借海绵的内涵来暗喻河湖和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能力。之后,随着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在国内外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
在学术界里,首次出现“海绵城市”字眼的是在2011年,由董淑秋和韩志刚提出。随后,一些研究学者和相关行业人士也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国际著名的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于2013年在厦门召开的极端暴雨事件和防洪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曾建议说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中国率先建立一座海绵城市。而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关注则更加推动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例如:人大代表刘波就曾在2011年和2013年的全国人大上提交了两份关于科学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的提案和建议,里面都有提到要“建设海绵体城市”的建议。习总书记更是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后习总书记有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中强调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对海绵城市研究不断加深,最终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获得了支持和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大力推动建设海绵城市,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和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增进建设生态文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此指南中,国家以具体文件的形式确立了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规划过程中的分阶段目标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程设计、城市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故这份指南成为全国各地积极筹备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依据。
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文件中同时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致方向和具体内容:第一,海绵城市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排水、用水、渗透、雨水滞留和蓄水。也就是说要建设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科学的用水制度;保证城市地表的渗透,增加地下径流;建设人工湖和保护自然湖泊和湿地,保证他们调节和蓄水作用。第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内容有地下地表径流的流水总量、径流出现的峰值、径流的污染程度和雨水的优化利用等。同时也要求各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海绵城市思想,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结合各城市具体的城市水资源问题,经济发展要求和生态环境状况等。第三,各城市应根据自己城市的绿化程度;道路、小区和广场特点等,结合设计目标,合理开发建设雨水调节系统,从而建成独具自己特色的海绵城市。最后,在工程建设方面,要求海绵城市能有效的降低城市化给城市水文循环带去的不良影响,积极建设出优美舒服的城市水景观;在管理维护方面,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概念的引进、发展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真正实施,对我国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建设模式,为我国解决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摸着石头过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所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应宗.李明.金宇澄.《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2):8-12
[2]李俊奇.《城市雨水的资源化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经济,2004(10):26-28
[3]张舒涵.《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28
[4]车伍.《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0):12-17
[5]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37-41
[6]王丽娟.《建“海绵城市”让“看海”成为传说》[N/OL].中国改革报,2014-05-22
[7]卢月.俞孔坚.《绿色海绵为城市解渴》[EB/OL].厦门网.2013-08-15
[8]仇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41(3):58-63
[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Z].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10-1-22
[10]《2002-2014年我国重大水污染事件[EB/OL].》.防灾网,(2014-11-17)[2015-05-14]
作者简介:刘影,1995年11月17日,女,回族,河南省南阳市人
职称:学生
摘要:以弹性化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低影响开发为核心理念的海绵城市正逐渐发展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因其理念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它更符合城市管理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更有利于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预防和管理,从而保障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减少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关键词:洪涝灾害管理;海绵城市;城市化;生态基础建设
一、海绵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国淡水水资源的总量虽较多,但人均水资源却很贫乏,再加上我国水资源在总体上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正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使我国的一些城市水资源问題变得更加不容乐观。 例如,近年来的“2015年长沙4月7日暴雨”事件、“2012年北京7月21日特大暴雨”事件以及“2013年冬春季节的云南干旱”等。这就表明我国城市水文生态问题不仅表现为频发的洪涝灾害问题,还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水安全问题等。
除却一些自然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对水资源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人类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任意向河湖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忽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导致我国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污染日益严重。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 。
日益突出的城市水资源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市传统排水系统的质疑和反思。纵观我国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會发现其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安全问题上存在较大缺陷,如老旧的传统城市管道式排水系统、落后的排水防洪工程规划和薄弱的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思想。因此,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不能环节和改善当前已然出现的城市水资源问题,更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城市水生态问题对城市居民的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都起到重要作用,而如何解决水生态问题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故而,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吐出雨水,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对城市的水功能进行调节、高效节约地利用城市水资源、完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净化城市水资源环境等。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的研究学者为了说明城市对周边村庄人口的吸引力而提出的。后来随着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不断出现,不少学者就借“海绵城市”来形容城市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而我国国内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始于2003年,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作者就借海绵的内涵来暗喻河湖和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能力。之后,随着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在国内外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
在学术界里,首次出现“海绵城市”字眼的是在2011年,由董淑秋和韩志刚提出。随后,一些研究学者和相关行业人士也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国际著名的水文气象专家林炳章于2013年在厦门召开的极端暴雨事件和防洪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曾建议说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中国率先建立一座海绵城市。而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关注则更加推动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例如:人大代表刘波就曾在2011年和2013年的全国人大上提交了两份关于科学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的提案和建议,里面都有提到要“建设海绵体城市”的建议。习总书记更是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后习总书记有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中强调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对海绵城市研究不断加深,最终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获得了支持和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大力推动建设海绵城市,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和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增进建设生态文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此指南中,国家以具体文件的形式确立了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规划过程中的分阶段目标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程设计、城市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故这份指南成为全国各地积极筹备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依据。
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文件中同时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致方向和具体内容:第一,海绵城市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排水、用水、渗透、雨水滞留和蓄水。也就是说要建设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科学的用水制度;保证城市地表的渗透,增加地下径流;建设人工湖和保护自然湖泊和湿地,保证他们调节和蓄水作用。第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内容有地下地表径流的流水总量、径流出现的峰值、径流的污染程度和雨水的优化利用等。同时也要求各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海绵城市思想,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结合各城市具体的城市水资源问题,经济发展要求和生态环境状况等。第三,各城市应根据自己城市的绿化程度;道路、小区和广场特点等,结合设计目标,合理开发建设雨水调节系统,从而建成独具自己特色的海绵城市。最后,在工程建设方面,要求海绵城市能有效的降低城市化给城市水文循环带去的不良影响,积极建设出优美舒服的城市水景观;在管理维护方面,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概念的引进、发展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真正实施,对我国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建设模式,为我国解决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摸着石头过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所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应宗.李明.金宇澄.《城市排水规划中雨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2):8-12
[2]李俊奇.《城市雨水的资源化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经济,2004(10):26-28
[3]张舒涵.《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28
[4]车伍.《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0):12-17
[5]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37-41
[6]王丽娟.《建“海绵城市”让“看海”成为传说》[N/OL].中国改革报,2014-05-22
[7]卢月.俞孔坚.《绿色海绵为城市解渴》[EB/OL].厦门网.2013-08-15
[8]仇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41(3):58-63
[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Z].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10-1-22
[10]《2002-2014年我国重大水污染事件[EB/OL].》.防灾网,(2014-11-17)[2015-05-14]
作者简介:刘影,1995年11月17日,女,回族,河南省南阳市人
职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