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数千年间,它犹如飞流,穿越历史的尘埃,奔腾不息。它是一切文学要素的结晶,早已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液。要想读懂诗,就先要“知其人” “论其世”。鉴赏诗歌前,先了解诗人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就能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是中学诗歌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教与学在扩展延伸中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 “知人论世”的内涵与其在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对诗歌的解读意义深远。
(一)“知人论世”的内涵
“知人论世”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乡里优秀的人就和一个乡里优秀的人做朋友,一个国家优秀的人就和一个国家优秀的人做朋友,天下优秀的人就和天下优秀的人做朋友。要是觉得和天下优秀的人做朋友还不够,就可以和古代优秀的人做朋友,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吗?所以就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由此可见,“知人论世”起初并不是鉴赏诗歌的方法,而是谈交友的方法和修身的原则。虽然这段话的原文是阐述交友的方法和道理的,但这里却涉及了“人”即作者本人、“世”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书”即作者的作品三个方面,并且孟子还看到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后人引伸其义,把“知人论世”作为传统的文艺批评的原则并不断加以运用。所谓“知其人”就是指读者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阅历、思想状况和创作动机等,“论其世”则是指读者要把作者放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去理解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对后世的文学活动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中学语文教学更加离不开“知人论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往往在“预习提示”或注释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应该意识到编排者的意图,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教师在教学中要“知人论世”。若不知人论世,学生就可能对作品及作者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介绍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写作意图等。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1.“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往往是含蓄而朦胧的,这就需要学生用想象来填充空白,遨游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这时学生的感性思维往往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一定的误差。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期待视野不同,所以对诗歌往往会产生多种解读。如果学生先了解了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就会比较容易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了。例如,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要先交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内忧外患的南宋,面对昏庸无能的朝廷,辛弃疾的志向却是抗击金兵,收复山河。学生了解这些后, 才能体会到辛弃疾报国无门发出的“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慨叹,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有更深刻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较为客观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本真内涵。
2.“知人论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教育
“在知人论世的人与世中往往蕴涵着很多崇高的爱国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完备的道德修养,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人与世后,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些“ 人”与“世”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使他们逐渐对人生的进退浮沉、生死荣辱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例如,辛弃疾的拳拳爱国之心,苏轼的豁达宽广之心,陶潜的淡薄名利之心,李白的飘逸洒脱之心等,这些无疑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3“知人论世”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创作兴趣
感知优秀人物的种种“人”与“世”不仅启迪了学生该如何做人,还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作兴趣。或自主或合作,或模仿或借鉴,或直接将这些人世写进自己的文章,学生创作的兴趣极为浓厚。比如,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果改成“春风又到江南岸”好不好呢?这时学生就会对“绿”与“到”进行探究与推敲。最后发现,一个“绿”把春天写活了。这时学生们也开始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字句的斟酌,玩味推敲起来,锤炼起了自己的文笔,激发了创作兴趣。
4“知人论世”有助于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始终都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诗歌的直觉感悟,力求使“学生与诗歌”之间、“学生与诗人”之间进行对话。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了“知人论世”,就会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语文课既有知识性,又含娱乐性。
二 中学诗歌教学中实施“知人论世”的方法
不同的作家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不同,他们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也就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诗,就必须在诗歌教学中恰当的实施“知人论世”。
(一)教師要做到“知人论世”
1.教师要交代作者的身世经历、情感倾向和处世态度
阅读欣赏诗歌不能断章取义,尤其是大家名作。如苏轼的作品,我们仅从单篇一文来理解他旷达的情怀、高洁的人品及文中深刻的哲理,颇有难度。若对苏轼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生存环境等作多方面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就会得心应手。我们知道,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宋代文坛大家,且一直为官。他从小就受其父影响,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自幼还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故而他后来不像陶潜那样完全归隐,也不像王维那样遁入空门,更不像李白那样寻求个人永生。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他经历了多次外调、被贬,坎坷的经历使他的情感曲折复杂,心中充满了矛盾。“在他的思想里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所以他拥有多维的人生价值观,能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淡泊富贵名利,珍惜现时以迎来日” 。《定风波》等作品无不寄寓着他的这些思想和态度。
2.“知人论世”要与文本紧密结合
脱离文本的知人论世是毫无意义的,有些教师上课喜欢东拉西扯,讲课内容不受限制,想到哪就讲到哪。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讲的内容与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并不符合。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谓是“丈二的和尚”,没有重点。”知人论世“一定要与诗歌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得到知识。
(二)学生要自觉“知人论世”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生必须自觉地“知人论世”。
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把诗人所有的生平事迹、创作心理、时代背景等做全面的介绍,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后自己搜集一些材料,并把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要知人论世,就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切忌先入为主。比如李清照多写愁思之音,学生就将他的所有作品都理解为是表达愁绪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其实,“知人论世还要尽量借鉴现存的各种史料和后人评述,以思变的态度(眼光),做一番甄别工作,取精用弘” ⑥。这样知人论世才能更为客观。
总之,“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并不与新课改相违背, 语文教学中我们若能巧妙设置、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尊重, 在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下发展学生的智商, 培养学生的情商” ⑦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无论是诗歌教学,还是散文教学,只要运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都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数千年间,它犹如飞流,穿越历史的尘埃,奔腾不息。它是一切文学要素的结晶,早已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液。要想读懂诗,就先要“知其人” “论其世”。鉴赏诗歌前,先了解诗人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就能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是中学诗歌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教与学在扩展延伸中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 “知人论世”的内涵与其在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对诗歌的解读意义深远。
(一)“知人论世”的内涵
“知人论世”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乡里优秀的人就和一个乡里优秀的人做朋友,一个国家优秀的人就和一个国家优秀的人做朋友,天下优秀的人就和天下优秀的人做朋友。要是觉得和天下优秀的人做朋友还不够,就可以和古代优秀的人做朋友,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吗?所以就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由此可见,“知人论世”起初并不是鉴赏诗歌的方法,而是谈交友的方法和修身的原则。虽然这段话的原文是阐述交友的方法和道理的,但这里却涉及了“人”即作者本人、“世”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书”即作者的作品三个方面,并且孟子还看到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后人引伸其义,把“知人论世”作为传统的文艺批评的原则并不断加以运用。所谓“知其人”就是指读者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阅历、思想状况和创作动机等,“论其世”则是指读者要把作者放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去理解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对后世的文学活动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中学语文教学更加离不开“知人论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往往在“预习提示”或注释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应该意识到编排者的意图,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教师在教学中要“知人论世”。若不知人论世,学生就可能对作品及作者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介绍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写作意图等。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1.“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往往是含蓄而朦胧的,这就需要学生用想象来填充空白,遨游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这时学生的感性思维往往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一定的误差。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期待视野不同,所以对诗歌往往会产生多种解读。如果学生先了解了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就会比较容易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了。例如,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要先交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内忧外患的南宋,面对昏庸无能的朝廷,辛弃疾的志向却是抗击金兵,收复山河。学生了解这些后, 才能体会到辛弃疾报国无门发出的“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慨叹,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有更深刻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较为客观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本真内涵。
2.“知人论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教育
“在知人论世的人与世中往往蕴涵着很多崇高的爱国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完备的道德修养,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人与世后,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些“ 人”与“世”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使他们逐渐对人生的进退浮沉、生死荣辱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例如,辛弃疾的拳拳爱国之心,苏轼的豁达宽广之心,陶潜的淡薄名利之心,李白的飘逸洒脱之心等,这些无疑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3“知人论世”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创作兴趣
感知优秀人物的种种“人”与“世”不仅启迪了学生该如何做人,还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作兴趣。或自主或合作,或模仿或借鉴,或直接将这些人世写进自己的文章,学生创作的兴趣极为浓厚。比如,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果改成“春风又到江南岸”好不好呢?这时学生就会对“绿”与“到”进行探究与推敲。最后发现,一个“绿”把春天写活了。这时学生们也开始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字句的斟酌,玩味推敲起来,锤炼起了自己的文笔,激发了创作兴趣。
4“知人论世”有助于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始终都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诗歌的直觉感悟,力求使“学生与诗歌”之间、“学生与诗人”之间进行对话。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了“知人论世”,就会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语文课既有知识性,又含娱乐性。
二 中学诗歌教学中实施“知人论世”的方法
不同的作家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不同,他们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也就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诗,就必须在诗歌教学中恰当的实施“知人论世”。
(一)教師要做到“知人论世”
1.教师要交代作者的身世经历、情感倾向和处世态度
阅读欣赏诗歌不能断章取义,尤其是大家名作。如苏轼的作品,我们仅从单篇一文来理解他旷达的情怀、高洁的人品及文中深刻的哲理,颇有难度。若对苏轼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生存环境等作多方面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就会得心应手。我们知道,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宋代文坛大家,且一直为官。他从小就受其父影响,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自幼还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故而他后来不像陶潜那样完全归隐,也不像王维那样遁入空门,更不像李白那样寻求个人永生。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他经历了多次外调、被贬,坎坷的经历使他的情感曲折复杂,心中充满了矛盾。“在他的思想里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所以他拥有多维的人生价值观,能从现实烦恼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淡泊富贵名利,珍惜现时以迎来日” 。《定风波》等作品无不寄寓着他的这些思想和态度。
2.“知人论世”要与文本紧密结合
脱离文本的知人论世是毫无意义的,有些教师上课喜欢东拉西扯,讲课内容不受限制,想到哪就讲到哪。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讲的内容与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并不符合。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谓是“丈二的和尚”,没有重点。”知人论世“一定要与诗歌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得到知识。
(二)学生要自觉“知人论世”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生必须自觉地“知人论世”。
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把诗人所有的生平事迹、创作心理、时代背景等做全面的介绍,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后自己搜集一些材料,并把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要知人论世,就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切忌先入为主。比如李清照多写愁思之音,学生就将他的所有作品都理解为是表达愁绪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其实,“知人论世还要尽量借鉴现存的各种史料和后人评述,以思变的态度(眼光),做一番甄别工作,取精用弘” ⑥。这样知人论世才能更为客观。
总之,“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并不与新课改相违背, 语文教学中我们若能巧妙设置、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尊重, 在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下发展学生的智商, 培养学生的情商” ⑦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无论是诗歌教学,还是散文教学,只要运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都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