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目标、 教学 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本文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谈点个人体会。
一、把握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阅读生疑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教学 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探究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探究”。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 教学 的“向导”,在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让每个同学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气氛,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分子。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灵活运用各种探究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都善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亲的细心、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 一词表现了出来。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的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孫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在阅读探究中获得体验
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学生往往是在观察、体验、实践、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得到体验,并通过整理分析吸收所获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讲和自己的学以及现有的资料或资源中直接吸收,直接向别人询问、认知,从而获取信息和提高能力的。因而,它具有多样化。学生可以自我发现,也可以在接受中自主探究。一般说,中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都极强,这是由其生理、心理和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体验,因而教师的教学不应是机械性的传输,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是以生活领域中的某一主题或生活情景中产生的某一问题为对象、或客体;或文本中的某一问题为内容,或客体,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探究欲。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进而逐次提出问题,并进行估想、细致分析和吸收,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知。探究式学习方式往往有其动态性和多样性,教师应灵活和妥当把握,既不搞“放羊式”又不搞“保姆式”,既不搞“满堂灌”又不搞“满堂断”,它始终应该是一种“淘金式”的学习方式。所谓“淘”者,寻求而探索也;所谓“金”者,方式与方法也。是学生自主、自立、自寻、自探、自成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又不断实践,以提高能力、掌握新知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又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生总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不停地进行探究、实践和体验,从而提高其基本能力和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要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目标、 教学 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本文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谈点个人体会。
一、把握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学生阅读生疑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阅读模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教学 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探究阅读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探究”。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 教学 的“向导”,在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让每个同学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气氛,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分子。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灵活运用各种探究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都善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亲的细心、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 一词表现了出来。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的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孫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在阅读探究中获得体验
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学生往往是在观察、体验、实践、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得到体验,并通过整理分析吸收所获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讲和自己的学以及现有的资料或资源中直接吸收,直接向别人询问、认知,从而获取信息和提高能力的。因而,它具有多样化。学生可以自我发现,也可以在接受中自主探究。一般说,中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都极强,这是由其生理、心理和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体验,因而教师的教学不应是机械性的传输,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是以生活领域中的某一主题或生活情景中产生的某一问题为对象、或客体;或文本中的某一问题为内容,或客体,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探究欲。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进而逐次提出问题,并进行估想、细致分析和吸收,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知。探究式学习方式往往有其动态性和多样性,教师应灵活和妥当把握,既不搞“放羊式”又不搞“保姆式”,既不搞“满堂灌”又不搞“满堂断”,它始终应该是一种“淘金式”的学习方式。所谓“淘”者,寻求而探索也;所谓“金”者,方式与方法也。是学生自主、自立、自寻、自探、自成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又不断实践,以提高能力、掌握新知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又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生总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不停地进行探究、实践和体验,从而提高其基本能力和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要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