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人生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old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段时间,我注意力涣散得厉害,没法儿读书,没法儿写作,没法儿看电影,甚至没有办法睡觉。我和丈夫麦师傅说:“要不然我去找工作吧。”麦师傅说:“你去咖啡馆打工吧,体力劳动有助于大脑休息。”我说:“算了,我还是找一份用电脑办公的工作,这样趁着上班间隙还可以写小说。”
  然后我整理了一份简历,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招聘信息。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我只投了不足5份简历,自然没有什么反馈。而网上那些关于就业困难的新闻,那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岗位职责和月薪,正逐渐汇聚成一排漆黑的巨浪,哪怕我关掉手机、电脑,那巨浪仍在互联网之外追赶着我的生活。
  那个月,我得知两位熟人的消息。一位前同事决心回到户籍所在地考公务员,因为发展太过迅速的互聯网行业让她缺乏安全感;一位工作安稳、工资不高却乐得清闲的朋友,因其父突然查出恶性肿瘤,瞬间陷入困境。
  我知道我应该认真对待找工作这件事了。于是,我提高了刷新招聘网站的频率,但仍心存一丝侥幸,妄想“钱多事少离家近”这块馅饼能砸到我头上。起先去一家知名游戏企业面试,岗位是游戏编剧。平台大,福利待遇好,但我旁敲侧击打听到,其工作量几乎为996(早9点到晚9点,每周6天)后,我便迅速打了退堂鼓。


  不久,一家小公司的老板主动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意愿面谈。起初我嫌弃对方公司规模小,又是乙方,想拒绝。但当我得知工作内容主要是做企业内刊时,竟莫名产生一丝惺惺相惜之感。
  我写的小说大多乏人问津,发表在期刊或网上后,连自己都懒得回头重读。企业内刊大抵也是相同境遇—工作流程不可谓不烦琐,可除了极少数人会翻一下,几乎也只是个摆设罢了。
  我很快答应入职。起初还窃喜谋了份清闲的差事,但没多久,接踵而至的琐事压得我几乎窒息:公司人员流动大,常年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我常突然被派到一个新项目中充当临时外援;而曾合作稳定的甲方刚刚换了领导,新领导抱着超越“前任”的心态,热衷于在本已稳步推进的项目中鸡蛋里挑骨头。
  有那么一个星期,我几乎每天开会后都要躲到公司厕所偷偷哭一场,也不止一次冒出撂挑子不干的念头。但是回看身后,来路早已被洪水截断。打开招聘软件,深知以自己的能力和履历来说,不见得能有比眼下更好的选择。于是头脑冷静了大半,擦干眼泪,从厕所回到办公室,继续处理一地鸡毛。
  生活留给一个普通人转身的空间,也不过是一个厕所隔间的大小。
  几乎是一夜之间,我失去了所有投稿渠道。年初和一家图书公司签下我的第一本书,但稿子交上去后迟迟没有回音。靠稿费过活的幻想彻底破灭。
  我妈妈本有着不俗的赚钱能力,但近两年爸爸收入渐渐减少,爷爷奶奶也走向衰老,每个月老人们所需的医疗费和保险费像一头贪吃的怪兽,大口大口吃掉妈妈的收入。妈妈从银行退休后,只休息了不足一周时间便去老家的一家私企上班,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时常忍受高血压和颈椎病的折磨。啃老,我既没有资本,也不忍心。


  再说麦师傅。搬到成都后,他参加了几十场面试,至今待业。35岁,履历平凡,不善言辞,也没什么人脉,空有一些技能和经验,却成为最先被就业市场抛弃的那批人。起初麦师傅对在成都的职业生涯有着明确规划:不再做设计老本行,找一家以视频制作为主的公司,希望以工作经验反哺他拍摄独立电影的梦想。求职大概一个月后,他觉得做回设计未尝不可。又过了一个月,他的简历又投向了策划、运营、市场甚至美术老师。后来终于有人递来橄榄枝,竟是要他去卖保险。我曾经嫌弃他盲目乐观的性格,如今他因为焦虑也日见消瘦、沮丧。我说:“你这性格也不适合卖保险。要不,你去咖啡馆打工吧。”


  29岁之前,我的人生虽不算富庶,但总有人在一旁搀扶,陪我长大,或是父母亲人,或是伴侣朋友。终于有一天,那些手渐次放开,我毫无防备,摔了个跟头。软弱自私如我,确有几个瞬间想过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父母生活无法自理之时,我是否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为他们养老?如果麦师傅一直找不到工作,拍电影又耗光了积蓄,落魄的他会不会拖累我?
  想归想,权当是与人性中恶的那部分坦诚相见。生活不会给人太多逃避的机会,只能硬着头皮负重前行。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养成了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压抑想哭的时候,就一边深呼吸,一边在纸上写下一条条要面对的、该解决的、想收获的,以及必须放弃的。仿佛把它们一笔一画写在纸上,一切就尘埃落定、否极泰来了。
  据说中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9岁。我从小体弱,三餐也不讲究,姑且打个折扣,假设自己可以活到60岁,那么我还余下整整30年的时光。
  我能望见这30年我将会做些什么:死死地守住一份工作,不敢轻易辞职,不敢随便大额消费。在30出头的年纪,终于以自己的名义在成都按揭了一套小房子。再过两年,笨手笨脚地考下驾照,买下人生第一台汽车,只为了在父母年老后,我可以载着他们去郊区兜风。然后我进入40岁,皮肤松弛,头发稀少,每天都想着要从收入里克扣一部分用来购买大病保险……
  我看到了我的余生:平庸,疲惫,渺小。但也能想到,很多个夜幕降临的时刻,我下班回家,打开电脑,在word上敲下小说、随笔或者不成章法的呓语。那些无人问津的文字,那些总也完不成的文档,越攒越多,终于化成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把小锤,在生活的围墙上凿出一个孔洞,透出光来。
其他文献
狸狸:去年冬天,是我成为老师的第一个冬天。那天午休结束后,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发现好多老师都在看我,还有老师急匆匆地说:“杨老师,你快点去,你们班的学生到处找你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有学生打架,于是我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焦急地朝办公室走去。刚走到楼梯口,我发现学生们整整齐齐排成一排,带头的学生笑嘻嘻地说:“杨老师,生日快乐!我们不知道你的生日具体是什么时候,但听你说过生日是在冬天。今天天气很好,我们
期刊
一  现在一提起旅行,好像到访过的国家数量与偏僻程度,自然形成了一条“鄙视链”:欧美游的瞧不上东南亚游的,喝南极冰块浸威士忌的瞧不上在米其林餐厅里“咔咔咔”拍菜的。  但是旅行者们都认为:旅行使他们成为更美好的人。  他们集体挥毫泼墨,写下了诸如《再穷也要去旅行》《不顾一切去旅行》《死在路上也不错》《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等极具煽动性的文章,来告诉还在原地的人们:饭吃不上不要紧,旅行是人生
期刊
期刊
时下流行很多“当代年轻人的选择”:玩无人机,体验VR设备,cosplay,跳伞,潜水,拼高达,到世界各地旅游……  看起来很美好,比我年轻的时候美好多了。  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消费。也就是说,这些是只要你有钱、有时间,花点精力,就能够“享受”的事物。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说明社会富足了许多,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好。但如果把这些当成全部,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什么是消费主义?就是让你去
期刊
每个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在一个环境中,用根须汲取营养,用叶片迎接阳光,影响着环境,也被環境影响。  当一棵树被连根拔起,移至他乡,扯痛的不只是断掉的根须,文化、语言、饮食习惯、天气……都有可能“水土不服”。  跟随落户美国的女儿远赴他乡的父母,斩断与周围的一切联系,唯一的乐趣就在于喂饱女儿一家三口;从东北到北京、再扎根成都的女孩,告别北方的干燥开阔,重新适应西南盆地的阴冷潮湿。  此间与故乡,回忆和
期刊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刚从北京搬到成都。两人一狗,各种生活用品,一股脑儿塞进租来的小轿车。开了3天,汽车驶进一个散发着麻椒味道的老小区,我们等不及把东西搬上楼,就先去楼下的“苍蝇馆子”要了一盘小炒肉和一盘炒青菜,吃得满嘴流油。  我的老家在东北的一座小城,与首都的纬度相差并不大。北漂6年,老家天黑时,北京的夜幕也正在落下;老家入冬了,北京也开始降温;老家人吃锅包肉、酸菜粉条、地三鲜,北京也随处可见好吃
期刊
谁也没想到,一粒粒小小的来自非洲的神秘果实,竟然会一路漂洋过海,风靡西方,不仅成为人们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更是飘香千余年,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并由此衍生出丰盛的文化。  咖啡,缘何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如果把咖啡放在世界版图上来看,答案似乎变得明朗起来。一种食物如果想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必须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就像比萨里的配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心添减,寿司里的食材可以依据时令大胆创新
期刊
一  广袤的湿地公园里有一座拱形桥,栏杆漆成了红色。  今天是我爸的生日,他已走了两年多了,想他的时候,我就会到桥上走走,找些回忆。爸活着的时候,常在这座桥上看着这片园子。桥下的水直通海里,浩渺大水,一望无垠,与天相连。  那时,我爸刚过75岁,瘦瘦的,身体尚好,没有大病。有一天傍晚,他突然给我打电话,用孱弱的声音对我说他得心脏病了。晴天霹雳,我急忙打车回家。我爸说,他心跳慢,每分钟只有三四十次,
期刊
设想一下,现在是星期一早上9点55分,每周员工例会将在5分钟后开始。你对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已经胸有成竹,还是感到惶恐,甚至想临时取消会议?如果你的答案是后两者之一,那么是时候调整你的心态了。  汤姆·福勒是美国众多公司的会议顾问,以下是他讲述的如何使一个会议获得成功的秘诀。  1.规划会议  在会议前一天,把议程发送到每个与会人员的手里。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应该做什么准备。“直
期刊
90%的人都是索取思维  “价值交换”是一个我在大一时就听过的词。  那时网上常常有励志鸡汤说,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人际关系上,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所以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这句话我听进去了,也一直在践行。但是我最近才发现,如果只把它当作一句鸡汤来用,那么我们对这个思维模式的理解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  之所以会有这个感悟,源于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有的留言看了非常想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