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器的怕与爱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文明的演进正表现为工具的发展。在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有一个经典镜头:原始人类的一根骨头被扔上天空,落下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一架航天飞机。不同时期的工具,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个台阶。
  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它使人拥有了更为强大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使人类开拓了自身的生存空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一根简单的木棍,就可以使人完成徒手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就可以使阿基米德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从简单的工具到复杂的机器,人类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在不断飞跃着。
  工具和机器是神奇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刚刚诞生的时候,给人带来的惊奇和欣喜都使人感到如神话一般。
  当一种强烈的愿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人们常常幻想有某种神奇的工具或者机器能够帮助他们达成这种愿望。科学出现之后,这种愿望与幻想便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且科学确实满足了许多这样的愿望:人们渴望保存自己的声音,就有了留声机;人们渴望保存自己的影像,就有了照相机、摄像机。奇迹般的机器一再出现,人们也不断地渴望着未来有更神奇的机器。这时,科幻作品就成为人们形象地表达这些愿望的一个舞台。人们希望登上太空,就有大量的科幻作品设计出能够实现星际旅行的机器——梅里爱甚至用炮弹把人们送上了月球。人们希望进入神秘的海底,就有凡尔纳在著名的《海底两万里》设计出一个在水中航行的机器——而这个机器已经变成了现实。
  科幻作品中最神奇的机器是时间机器。人类已经能够登上月球,进入海底;但是却不能到达明天,回到昨天。人们迫切地希望预先知道尚未出现的未来,也强烈地渴望了解已经消逝的谜一般的过去。
  电影《时光机器》改编自H.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小说早已成为科幻经典,曾经多次登上银幕。20世纪60年代曾被现代科幻电影之父乔治·帕尔用作原料,70年代还被改编为电视剧。此次重拍以21世纪电影技术所造就的视听效果为基础,毫无疑问要远远超过前人。巧的是,新片的导演之一西蒙·威尔斯正是小说原作者H.G.威尔斯的孙子。
  小说出版于1895年,正是这一年,电影诞生。时间机器的故事也设定在1895年。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副教授亚历山大·哈德金博士是时间机器的痴迷者。这一理论被人视为疯狂,但是亚历山大终于建造了一部时间机器,并利用这个机器前往未来。在看到了2005年混乱的世界之后,他又去了更遥远的802 701年——他看到的几乎是人类的史前时代。威尔斯看到的未来并不比今天更好!
  时间旅行会产生许多悖论。因为人不仅是事件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人回到过去参与过去的事件,就会使历史发生变化。
  电影《超人》中有一段著名的片断涉及这个问题,超人钟爱的路易丝因大坝被摧毁、道路塌陷而死亡。超人痛心疾首,这时画外音响起他父亲的警告:“不要改变人类的历史。”然而,超人还是通过让地球倒转,逆转了地球上的时间,让路易丝死而复生,让历史从那个时刻沿着另一个轨迹进行。
  《黑洞频率》则是利用一种传统的设备实现了不同时间的信息交流。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但是相隔三十年时间的一对父子通过无线电发报机(其实是同一台)彼此接发电报,交换信息。生活在过去的父亲按照生活在未来的儿子的指点,躲过了一场场灾难,从而使历史不断被改写,甚至报纸上的文字都在随着历史的改写而发生着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时间机器几乎是不可能的。超人就算让地球倒转,也不能逆转时间。目前为止,最有可能实现时间超越的物理机制是虫洞。著名的科学先生卡尔·萨根在科幻小说《接触未来》里就曾利用虫洞的这一原理达成时间机器的效果。
  时间旅行不仅在物理学上不可能,在哲学上也有很多困难。如果我们能够接触未来,看到那个未来,那么未来就已经是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论我们今天怎样选择,未来都是那个已经确定的了。然而,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今天的选择、今天的工作、今天的努力是能够改变我们的明天的。否则,我们的今天就失去了意义。除非像《黑洞频率》那样,历史被一遍遍地改写,而那样历史也就不成其为历史了。因为你辛辛苦苦造就的一切,可能因为另外一个人偶然的改动,被替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电影《罗拉快跑》就形象地表述了这个观念。
  然而,《时间机器》的重拍表明,即使科学否定了时间机器,即使从哲学的角度看时间机器使人类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人们对时间旅行的幻想依然存在。
  总体来说,时间机器是人类的一种乐观的幻想。但是,在科幻作品中,更多的关于机器的幻想都是令人悲观的。机器不仅仅是神奇的使人实现梦想的工具,也使人恐惧。人对于机器的怕和爱是并存的。
  从表面上看,机器是人制造的,也是由人来操纵的,所以人是机器的主人。在原始的作坊里,比如鞋铺、钟表铺、裁缝铺,的确是这样。匠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工作,自由度非常大;想工作就工作,想放假就放假;有活的时候忙一点,没活的时候闲一点。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处于附属的地位。
  但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的大机器,使这样的人机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大机器需要很多人在一起操作,不再是机器放到人的家里供人使用,而是人必须到机器存在的地方工作,于是工厂出现了。在工厂中,人的活动要根据机器的需要进行安排。人必须遵守一条条为保证机器运行而制定的操作规程,在同一个时间上班,在同一个时间离开厂房。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机器零件,这就是所谓机器对人的异化。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最早在电影里形象地表达机器对人的统治。
  虽然《摩登时代》并不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是其中所反映的人对机器的忧虑和恐慌已经成为很多科幻电影的母题。
  电影《西部世界》描写了一个由机器统治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旅游胜地,但是前来旅游的重要人物都被机器人杀死,并被复制的机器人所替代。机器人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于是人与机器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电影中有—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机器所复制的“人”与本人在外貌上完全一致。无法区分,唯一的差别是:机器人不会接吻。
  《西部世界》是著名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早期电影代表作,这部影片由他本人亲自执导,是首部使用电脑特技的故事片。迈克尔·克莱顿是当代科幻大师,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就改变自他的同名小说,另外一部由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深海圆疑》也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
  这样一种人和机器的战争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在 计算机技术出现后,机器似乎已经部分地表现出某种智能。北京时间1997年5月12日凌晨4时50分,“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这一事件使人对机器的忧虑和恐惧在现实中有了更加真切的影子。
  系列电影《未来战士》就展示了一个世界末日般的未来。
  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人类与机器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为了在战争中获得绝对的胜利,机器通过时间机器回到过去,要杀死未来的人类反抗组织领袖的母亲。人类领袖得知这一阴谋,也派人回到过去保护自己的母亲。于是,未来的人类与机器的斗争在“现在”就开始了。
  这个故事涉及时间机器,同时直接产生出一个时间悖论。根据电影,人类未来领袖的父亲就是领袖派回过去保护自己母亲的那个未来战士。
  这种人类和智能机器之间的战争在电影《黑客帝国》中达到了一个极端。在《黑客帝国》中,人类不仅完全被机器所统治,而且被机器饲养在一个个营养罐中。人类自以为经历的一切,其实全是巨大的机器母体对人类的神经所灌输的虚拟信号,这幅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而在另外一些科幻作品中,未来不仅有人和机器之间的战争;而且,人本身变成了机器,或者与机器结合起来。《机器战警》系列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未来的某个时代,洛杉矶的保安工作被某公司所承包。该公司为节省开支,设计了一个庞大的机器人来进行治安管理。但是,这个机器人的程序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被公司中的野心家所操纵着。与此同时,这个公司还利用一位已经去世的警察的身体制造了一个生物机器,把他的全身用机器包装起来,成了一个生物和机器的结合体,并重新输入了程序。后来,这个警察大脑中残存的记忆唤醒了他的人性。经过艰难的搏斗,他消灭了那个庞大的机器人,除掉了公司里的野心家。
  在《未来战士》、《黑客帝国》《机器战警》这类电影中,机器不再是人类驯服的工具,而具有了某种主体意志,并且这种主体意志与人类的利益是相敌对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对技术本身的态度。
  尽管科学家与哲学家对于计算机是否能够具有相当于人类的智力还在争论之中,而早在1950年,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已经在小说《我,机器人》中建立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第二定律一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在《铁甲战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三定律的某些影子。
  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以夸张的笔法表现了具有情感的机器人在与人相处时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
  爱德华是一个发明家精心设计制作的模拟人,他具有人的外貌和一颗善良的心灵。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他的手是一对灵巧无比的剪刀,因为他的创造者还没有造好他的双手就死去了。爱德华隐居在一个神秘的古堡内,后来被好心的佩格发现,把他带回家来。爱德华成了一个优秀的园艺家,也成了一个优秀的理发师。之后,爱德华与村里的人们发生了一系列感情纠葛。最终,爱德华逃离了人群,重新隐居。
  这个故事与《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在情节和主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如果出现了一种具有人的心灵和感情,但是不具备人类外貌的特殊的“人类”——无论是机器,还是生物技术造就的怪人,人类该如何与之相处?
  工具和机器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具有更大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同时,也使人类自身可能遭到的伤害更大。这就使得人类对于机器的感情,在敬与畏、爱与恨之间徘徊。人类对机器的怕与爱将是科幻作品的永恒主题。
其他文献
在1990年10月31日、1991年3月18日和1999年12月9日,以上海市为中心,涉及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大规模的UFO事件,目击者成千上万。当地新闻媒体随后以不同形式连续进行报道,社会影响较大。经我们研究会调查分析,认为这几次事件是典型的UFO事件。  通过对这几次UFO事件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的确存在着到今天为止还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的奇异现象,目击的U
期刊
是的,在生物世界里说到发光,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然而,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如对一些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来说,发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夜晚常在近海作业的渔民以及常住海边的人经常能看到海面上有光带,这是一些藻类发出的,当它们受到惊扰或是大量繁殖时,似乎海洋都被燃烧了起来。晚上在海滩上戏耍的孩童能在海滩上找到沙蚕,这也是一种能发光的动物。除此之外,能发光的还有水母、珊瑚、某些贝类和蠕虫等等
期刊
自从伽利略把自制的望远镜对准月球时起,这颗由无生命的岩石构成的地球卫星便开始变成生机勃勃的活天体。  19世纪末,几乎每天对月球静海中环形山上空的观测都会有惊人的发现,曾记录下在其中一个环形山的谷底出现类似星状闪光和脉动式蓝色火光现象,而且迄今为止从未停息过,有时,这些发光体似乎朝环形山边缘陡峭的峰顶缓慢“攀爬”。前不久,英国天文学家盖尔舍利在月面上发现的多条发光带有时以400千米,小时的速度朝危
期刊
当成年人为了中国原创科普著作缺乏而抱怨、而遗憾、而推荐、而评奖、而大声疾呼,闹得沸沸扬扬时,我们的许多中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们却毫不理会这些“大人的事情”,自顾自埋头阅读着一个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他们和她们在书包里放着这个人的科幻小说,在寝室和教室里传阅着这个人的科幻小说。  这些年来,我也算非常关心读书界或是书评界(姑且假定有这样的“界”存在)动态的了,事实上我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活动。但是恕我孤陋寡
期刊
在这里,我不打算对UFO现象进行赘述,只想对同UFO有关的怪异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机理进行阐释。问题是,全世界对UFO的广泛研究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历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已积累得相当丰富。许多目击者的目击证据,以及研究人员最终对其加以认证的文献性的著作和图书,已具有包括大量事实性证据的学术专著性质。在这些专著性论述中引用了对这些大量事实的分析结果,还发现了专家学者在UFO问题各方面的不同的观点。
期刊
航天员披露惊天秘闻    2008年7月,一个惊天秘闻传遍全世界——  曾在1971年乘坐“阿波罗14”号飞船登陆月球,成为全世界第6个登上月球、现年77岁的前航天员埃德加·米切尔在接受美国“克朗”电台节目主持人尼克·玛格里森采访时透露:当年他从月球返回“阿波罗14”号太空舱时,竟遭遇了外星人!  而米切尔在离开NASA后,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个抽象科学协会,专门研究各种超自然事件。根据该协会的调
期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拒绝终止UFO研究    许多不明飞行物研究者对康顿报告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只是掩饰中央情报局在不明飞行物现象研究活动中的一种手段。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一些事件,又更使他们相信是情报局在从事间谍活动。  1975年6月7日,地面飞碟观察小组的组长威廉·斯伯汀写信给情报局,要求得到一份罗伯特森小组的报告副本和与不明飞行物有关的所有记录。威廉,斯伯汀相信,情报局掌握着不明飞行物的
期刊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于1958年,主要从事宇宙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它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宇宙和航天研究组织。在NASA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它几乎始终都走在全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前沿,因此它所碰到的不明飞行物的案例也最多。为了科学工作的开展,NASA几乎无法做到对UFO熟视无睹。因为UFO研究对它来说,几乎是工作的一部分。  正如NASA的一位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以前我们大多数人认为UFO是一
期刊
在去都溪林场访问的第二天,我和白云区宣传部的刘涛从空中怪车遗址下来,就去寻访这一事件最著名的目击人——陈连友。沿着柏油马路向西,我们经过场部,向刚才进场的大什字走去。刘涛给我指刚才路过的草地前面的树林,我注意到这些树的颜色分着层次,远处是最高的、深绿色的,较近的林子较低,颜色呈浅绿色的。刘涛说,这就是后来又补种的树木,它们的长势始终不如人意。  快到大什字,路的北边有几户人家,门前有两棵特别矫健的
期刊
一    在UFO史上,最让专家和学者们费解的事件之一就是,1954年2月20日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在棕榈泉度假时与外星人见面的事件,据说见面地点是一级戒备的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空军基地(当时叫穆洛克空军基地)。迪斯芒·雷斯利——一位前空军飞行员,从一位空军长官那里获悉,某日一个直径大约31米的飞碟在飞机场跑道上着陆。那些在外度假准备返回基地的军人突然被阻止返回基地。飞碟停在有士兵把守的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