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里的母亲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pis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风轻轻地一动,便染了秋的颜彩,似曾相识的阳光落在地上,洒了一地的金黄。秋天像一个清纯幽静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还带着微微的笑意和微微的凉。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中秋,就像青春的岁月,在生命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是与成长联系在一起的。异地工作成家后,中秋,成了我一抹淡淡的乡愁。是的,游子不管身在何方,有一个地方,始终在心上,念念不忘;有一条路,让你魂牵梦萦,永不厌倦。那条路,就是通往家乡的路。
  中秋节前夕,我打点起思念的行囊,带领妻子、孩子开车奔赴故乡。
  我的家在中原花木之乡鄢陵县太子岗村。车一进鄢陵,各种花木如林如织,恰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撩动着,又沉静着。农家庭院都在花木掩映下,任由落叶把它装扮得五彩斑斓。秋天的阳光透过红花绿树散落下来,花影树影,随风摇曳,枝间的啼鸟悠扬地歌唱着,层林尽染,一抹秋韵织成锦。没有哪个时节能像清秋时节这样惹人动情。隔着车窗,看着家乡这些景色,静静地醉了心房。
  车驶进了故乡太子岗村,村内人不多,我突然发现在我家的老房子前,弓腰站立着我那九十二岁的老娘,她正孤零零地站在那儿往村口眺望,不时擦擦被风儿吹着的她那殷殷期望的昏花老眼,丝丝秋风拂过,撩起母亲头上的如雪白发……
  从母亲企盼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正等着我们的归来。这个画面充盈着母爱的真情,湿润人心,见到风中盼儿归的母亲,我的心猛然一酸,让我再次读懂“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我下车紧走几步,上前拉着母亲消瘦的手说:“妈,我们回来了。”母亲慢慢地撩开随风飘散在脸颊的白发,上下细细的打量着我,“回来了,回来了好!”一边用苍老的声音回应着我,一边转身又拉拉爱人看看,一边又拉拉孩子看看,用无限爱怜的双手抚摸着孩子的头。岁月犁出皱纹的脸上,露出滿足的笑容。从母亲的笑容中,我突然发现母亲的眼里隐隐透出了泪花。我的心再次被震动,令我再一次领悟母爱的无疆,儿子回家看娘太少了!
  全家人扶着母亲进到院里,母亲不停地问这问那问个不停,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他们的孩子。
  进到老院,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又看到了父亲生前亲手种植的那棵老榆树,又看到了那几间历经风雨依然厚重的老屋。又看到了老屋和厨房的墙壁上挂着的各式各样老家具,歪歪斜斜、半遮半掩的,好像诉说着久远的记忆。
  回到了故乡,看到了老院,见到了母亲,记忆的风吹了过来,心头漾出在故乡孩提岁月无边的春、夏、秋、冬时的心澜。心,会莫名的安静与柔软,一任灵魂于淡然中,诉说深深浅浅的温馨。
  左邻右舍听说我回老家了,来了很多人,院子里瞬间洒满了乡亲们的欢声笑语。秋阳也笑眯眯的,似火如霞,煞是喜人,偶尔从树上发出鸟儿啾啾唧唧的鸣叫声,给老家这个静寂的院落增添了无限生机。
  母亲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身板也直了许多,给乡亲端茶让座忙个不停,还不时向人介绍着自己的孩子。看到母亲高兴的样子,我突然明白了,母亲要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和自己的孩子多聚聚。
  自从我上班离开故乡后,多少年来,我知道有一份牵挂萦绕在母亲的心头。我知道母亲的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牵挂是一份真情、一缕思念、一种幸福。
  乡亲们走后,随着暮色降临,袅袅的炊烟伴随圆月初上,玉盘般高高的挂在天空,月光洒在金黄的树叶上,倾泻在白墙黛瓦上,照在晾晒着的秋收的果实上,在莹莹清辉中组合成迷人的画卷。母亲将月饼摆上,又端上肉,摆上了鱼,不停地让吃让喝。始终洋溢的笑脸,似一种无言的温暖。我坚信,母亲看似无言的笑脸,定会给全家人带来一生里最甜美的回忆。
  家乡,许多的回忆,渐行渐远。可在我心里,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母亲,永远还是那个母亲,无论游子走到哪里,母亲的心,永远都不会和自己的儿女分离……
  故乡的月亮皎洁明朗,或许,故乡才是心中的月。小时候,故乡的老院是记忆里简单的音符,司空见惯,奏不出动人心弦的乐曲。长大后身处异乡,才知老院是一首清远撩人的歌,因为老院里有最亲的人——母亲!
  我敬重那些对孩子辛勤哺育恩重如山的父母,更敬重那些陪伴父母承欢膝下的儿女们。
  故乡的晚风,格外的温柔,并牵动着一缕缕摇曳的月华。我深深地遥寄明月祈愿:愿母亲长命百岁,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赵 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世界行河南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先后获得“牡丹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奖项。
其他文献
一九四九年,那是一个秋天  天安门城楼升起了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人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了鸭绿江  志愿军用血肉之躯  筑起了钢铁长城  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王牌美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没有外援,独立自主  我们自己研制了两弹一星  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百年屈辱终于结束  祖国,我向您致敬  一九
期刊
墨彩礼赞 笔影真情  ——全國煤矿抗疫文艺作品推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选(二)
期刊
这辈子我最引以为荣的是找了个好男人。  我今年六十,工作退休。  我是矿二代,生在七家塬矿区,长在七家塬煤矿,高中毕业后在七家塬煤矿工贸公司参加了工作。上班后刚好公司缺名会计,经理就安排我顶了缺,进了公司财务科。  财务科在多数人眼里是个光鲜的好地方,用大人们的话说就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旱涝保收。但是这些都是外人眼中的事儿,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会计要月初出计划,月底算报表,每天还有流水账,一个
期刊
在山东新汶矿区活跃着一个煤矿工人自己的书法组织——黑子书法艺术研究社。书社成立于1998年冬,他们效仿先贤,定期雅集,探讨艺术。成员以书会友,畅谈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交流学习和创作的心得体会,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声气相求,同心同行。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学习、实践和坚守,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黑子书社的八名成员中,两人是中国书协会员,六人是中国煤矿书协、省书协会员,韩勇还当选为中国
期刊
一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侯福贵就没清闲过,尤其是春节前这段时间,更是忙得不得了。作为河西矿的工会主席,侯福贵要慰问职工、组织文体活动。跟他一块儿忙的的,还有几名工会干部。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侯福贵匆匆走进办公室,先倒了杯温开水,吃下止疼药。这几天,总觉得胃有点儿疼。早上有一阵子更是疼得厉害。本来早该去医院了,但是实在走不开。家里有药侯福贵不敢吃,老婆徐桂红看到了又得啰唆。他每天都很早去办公室,徐
期刊
一部小说,最扣动人心的地方,往往是呈现于生命交织里的真实情感,而最牵动人心的情感又当属生离死别,偏偏这种生离死别,在煤矿区域又尤为明显。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的那样:“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煤矿文学则是承载这一特殊区域与行业人员别离的艺术形式。其中,无论是爱恨离别还是生死诀别,有些娓娓道来会让读者感同身受,有些余音袅袅则让故事引人沉思,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来不是情
期刊
这些天,郭家亮下了班就往东边的半山坡上跑。半山坡是矿工的临时居住区,那儿横七竖八盖满了油毡房。郭家亮向工友学习,几个月前,也利用空闲时间捡来废弃的砖頭和木料,在半山上盖了两间油毡房。房子里卧室和客厅是分开的,有向龙头沟家属楼看齐的意思,也有缩小城乡差距的意思。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尽管矿上的家属楼盖在山沟里,但楼上住的是吃商品粮的人,吃商品粮的人就是城里人。他已经给卧房支好了床,添置了家具和铺盖,屋檐
期刊
读了朱百强的中篇小说《一生只唱一首歌》(载《阳光》2018年第6期),被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所震撼,忽然感到好久没有读过这样美的小说了。  小说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矿工张平安因爱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与同样爱唱歌的矿工女儿徐俪结婚。之后张平安因矿难死亡,徐俪一个人带着儿子张念平长大,并一直坚守矿区、坚守爱情的故事。  读过小说,我似乎还能感觉到那把火在心头燃烧,主人公张平安和徐俪就站在我眼前。那
期刊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怀。  《在希望的田野上》(原載《阳光》2013年第6期)这篇作品展示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党的“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来这里施展才华,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作品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清风,洗濯着人们的五脏六腑,又像一幅山水画,定格
期刊
一  桃花沟的遍野桃花早已凋谢,丝毫看不出初春的灼灼其华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丛丛深绿浅黄的枝叶以及零零星星结在上面的小桃果。  马矿服务公司开办的桃花沟煤矿,位于桃花沟村东一里地外的一条深沟中,各种机械设备、车辆早已将这条沟像揉面团一样团弄成矿山需要的各种形状,偶尔有一两丛奄奄一息的桃树孤零零地悬在半崖上,树身上挂满了污黑的煤尘,冷眼观察着这条沟里喧嚣一时的繁华。  这个夏天,天气热得有些出奇,桃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