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新时期,公路勘察设计要求我们在秉承传统优势经验的同时,注意科学发展观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巨大指引作用,以实现人力资源、建设材料的节约和功能性与美观的完美结合。本文将就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谈公路勘察设计中所涉及的诸多方面。
关键词:公路 勘察设计 科学发展
设计是公路工程建设的第一要务。没有科学的设计就没有公路建设的优质工程。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好坏,事关重大。现阶段在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往往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公路勘察设计的总体质量、投资控制、甚至会影响工程安全和道路的运营质量。根本谈不上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公路的勘察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路线方案选择时,对沿线地质因素考虑不周全,对合理的走廊带有遗漏,或者未选择到最优的方案。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在路线方案拟定过程中,往往由于地质灾害的可治性和治理费用的原因,使得在其它方面表现较优的方案最终被舍弃。因此,路线走廊带选择时,应首先研究路线走廊内的地质条件,并结合地形、水文、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2.路线平面设计对大型构造物、特殊结构桥梁的设计施工难易考虑不周。长大下坡路段,在设计初期对运营安全考虑不周。缓和曲线长不满足最小超高缓和段长,未考虑硬路肩随行车道超高过渡的需要。
3. 路线纵面设计上,长大下坡路段平均纵坡值偏大,对运营安全不利。另外,越岭线纵坡值用得太足,遇到大型的不良地质时调整余地较小,难以避让。沿河线路段由于对水文调查及水文计算分析工作欠缺,对施工中废方淤积河道致使河床上抬、路基压缩河道水位上升等因素考虑不足,路基标高偏低,受洪水威胁较大。
4. 路线交叉上,互通立交的位置及立交形式选择不当,造成立交工程量大,功能性不强。平面交叉时,交角偏小。交叉间距偏小,特别是一级公路.安全隐患大。另外,渠化设计欠缺。
5. 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常常标志设置的位置与现场不符,出现错设、漏设、重设或针对性不强。部分段落护栏设置的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隧道洞口、桥梁与路基等过渡段安全设施设计不顺适。沿线房建与站区预埋管道、收费站土建与机电、隧道机电与三大系统、消防工程与隧道机电、机电工程与土建的界面,经常出现设计界面模糊.部份设计内容相互脱节,工程量重复计量或不计, 或土建不按照机电要求施工,造成大量预埋预留洞室、管、槽不能使用。
6. 工程地质勘察方面,调查深度不够,存在漏项。地勘资料深度不足。隧道缺洞口、浅埋、偏压段地质横断面,岩土的各项力学参数及物理力学指标提供不全面。钻孔的针对性不强。部分桥梁钻孔深远小于桥梁桩长,设计依据不足。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公路勘察设计更合理
1.在公路路线设计方面的体现
公路路线线长、点多、面广,难免要穿过地质不良路段和山体滑坡及岩溶地质发育路段。在线形设计中必须充分加强前期工作的调查力度,对路线所经过路段进行地质勘察,尽量绕避不良地质路段,以避免公路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路线设计中还要有“动”的理念,需要架设桥梁和设计隧道来绕开困难路段,同时车辆在路上行驶,人的视线随沿途景观连续运动,选择、利用、创造景观需要用连续手法实现,这种连续可以通过形态、质地和色彩的渐进来完成。
路线方案选择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还应强调安全、环保、社会等因素。应选择有利于自然环境和对环境影响小的方案,选择纵坡平缓、线形均衡和行车安全的方案,选择少占耕地、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案。
路线景观设计的关键是景观环保选线和路线平纵指标的掌握,应充分重视公路自身线形协调设计,公路线形与结构物协调设计和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并以运行车速进行安全检查。
公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自然风景区及名胜古迹组构了美丽的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公路作为一种构筑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路线设计中要 ‘势”的理念。线形走向要与山川、河流、大地的势相吻合,不能强拉直线、硬切山梁、横跨山谷,尽量避免长直线;要顺势而为,线形连贯,圆滑平顺,自然流畅,给人以良好视觉效果。
2. 在边坡设计上的体现
公路的边坡设计要紧密结合自然、地貌和当地植被,因地制宜,相互交融。边坡坡率设计应根据水文、周边环境灵活采用不同坡率,避免单一边坡,以接近自然。合适时边坡应尽量放缓,边坡坡脚、坡顶地形平坦,应与原地貌融为一体。对挖方边坡设计,对不同坡率相交的折线,使其贴近自然边坡。坡面防护采用多种生态防护技术,使之跟周边环境相融合,看不出明显差异。
3. 在排水设计上的体现
对于用地困难路段或地形比较陡峻路段,将排水沟设置为城市排水沟的形式,将排水沟设置在行车道的范围内,既节约了土地,又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集水井可以根据具体的汇水面积大小设置,困难路段内相应增设横向排水涵洞,将雨水排至路基外。
对地形比较平坦路段,汇水量不大的路段,路基边沟设置为浅碟形排水沟,以集中路面雨水,排入涵洞、沟渠与河流中。
挖方段将明排水沟变为暗沟在路基挖方路段及低填路段,将常规的明排水沟更新为暗排水沟,在暗沟顶部设置浅形的与自然边坡融为一体的土质圆弧汇水区,汇集雨水进入暗沟,再通过暗沟排出路基,增加了公路与自然的融合,减少了人工开挖的痕迹。
4. 在公路施工设计上的体现
公路是系统工程,与周围环境、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联系紧密。设计方案是在野外勘察、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只有当设计方案在现场赋予实施过程中,才能完全证明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公路在实施期间,加强对设计成果符合性、准确性的跟踪,对设计成果与现场情况不符合之处或可以优化之处及时进行优化变更和动态跟踪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新材料的诞生可能会比设计时领先很多,所以有必要结合科技的发展,对工程进行更科学、更先进的完善设计,增加设计的后续服务意识,提高对设计的认识,加强对设计成果的完善和管理。
5. 在景观设计上的体现
笔直或弯曲的公路上,车辆给司机的精神造成高度的紧张,千篇一律的设施使司机感到枯燥、乏味,这给安全行驶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生活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的出行不再满足于位置转移的心态,而是要求在出行办事的同时能尝试到轻松的感觉,特别是旅游公路,游客众多,要求公路的运行环境是高质量的。因此既要满足安全、快速、便利、舒适的同时,又要做到美观漂亮。在新理念要求下,充分利用“露、透、封、诱”的原理和线形设计“动”的理念,将沿线景点、景观实现渐进连续、和谐统一,给人以景随路移,路在景中的感觉。为此,公路设计中不仅要注意到道路的安全性、可驶性、便利性和耐久性,同时要引入环保、美化、人文的概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勘察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善于总结过去公路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注重方案比选、加强基础资料收集深度,注重细节设计,提高人员素质及责任心,坚持“科学发展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施工和管理人员都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公路建设水平。施工中加强动态设计,提供优越的跟踪服务,将设计理念在施工中体现,将公路建设成为安全、绿色、舒适、和谐的科学之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2009.
[2]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霍明.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李相然.公路工程现场勘察与测量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关键词:公路 勘察设计 科学发展
设计是公路工程建设的第一要务。没有科学的设计就没有公路建设的优质工程。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好坏,事关重大。现阶段在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往往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公路勘察设计的总体质量、投资控制、甚至会影响工程安全和道路的运营质量。根本谈不上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公路的勘察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路线方案选择时,对沿线地质因素考虑不周全,对合理的走廊带有遗漏,或者未选择到最优的方案。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在路线方案拟定过程中,往往由于地质灾害的可治性和治理费用的原因,使得在其它方面表现较优的方案最终被舍弃。因此,路线走廊带选择时,应首先研究路线走廊内的地质条件,并结合地形、水文、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2.路线平面设计对大型构造物、特殊结构桥梁的设计施工难易考虑不周。长大下坡路段,在设计初期对运营安全考虑不周。缓和曲线长不满足最小超高缓和段长,未考虑硬路肩随行车道超高过渡的需要。
3. 路线纵面设计上,长大下坡路段平均纵坡值偏大,对运营安全不利。另外,越岭线纵坡值用得太足,遇到大型的不良地质时调整余地较小,难以避让。沿河线路段由于对水文调查及水文计算分析工作欠缺,对施工中废方淤积河道致使河床上抬、路基压缩河道水位上升等因素考虑不足,路基标高偏低,受洪水威胁较大。
4. 路线交叉上,互通立交的位置及立交形式选择不当,造成立交工程量大,功能性不强。平面交叉时,交角偏小。交叉间距偏小,特别是一级公路.安全隐患大。另外,渠化设计欠缺。
5. 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常常标志设置的位置与现场不符,出现错设、漏设、重设或针对性不强。部分段落护栏设置的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隧道洞口、桥梁与路基等过渡段安全设施设计不顺适。沿线房建与站区预埋管道、收费站土建与机电、隧道机电与三大系统、消防工程与隧道机电、机电工程与土建的界面,经常出现设计界面模糊.部份设计内容相互脱节,工程量重复计量或不计, 或土建不按照机电要求施工,造成大量预埋预留洞室、管、槽不能使用。
6. 工程地质勘察方面,调查深度不够,存在漏项。地勘资料深度不足。隧道缺洞口、浅埋、偏压段地质横断面,岩土的各项力学参数及物理力学指标提供不全面。钻孔的针对性不强。部分桥梁钻孔深远小于桥梁桩长,设计依据不足。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公路勘察设计更合理
1.在公路路线设计方面的体现
公路路线线长、点多、面广,难免要穿过地质不良路段和山体滑坡及岩溶地质发育路段。在线形设计中必须充分加强前期工作的调查力度,对路线所经过路段进行地质勘察,尽量绕避不良地质路段,以避免公路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路线设计中还要有“动”的理念,需要架设桥梁和设计隧道来绕开困难路段,同时车辆在路上行驶,人的视线随沿途景观连续运动,选择、利用、创造景观需要用连续手法实现,这种连续可以通过形态、质地和色彩的渐进来完成。
路线方案选择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还应强调安全、环保、社会等因素。应选择有利于自然环境和对环境影响小的方案,选择纵坡平缓、线形均衡和行车安全的方案,选择少占耕地、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案。
路线景观设计的关键是景观环保选线和路线平纵指标的掌握,应充分重视公路自身线形协调设计,公路线形与结构物协调设计和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并以运行车速进行安全检查。
公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自然风景区及名胜古迹组构了美丽的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公路作为一种构筑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路线设计中要 ‘势”的理念。线形走向要与山川、河流、大地的势相吻合,不能强拉直线、硬切山梁、横跨山谷,尽量避免长直线;要顺势而为,线形连贯,圆滑平顺,自然流畅,给人以良好视觉效果。
2. 在边坡设计上的体现
公路的边坡设计要紧密结合自然、地貌和当地植被,因地制宜,相互交融。边坡坡率设计应根据水文、周边环境灵活采用不同坡率,避免单一边坡,以接近自然。合适时边坡应尽量放缓,边坡坡脚、坡顶地形平坦,应与原地貌融为一体。对挖方边坡设计,对不同坡率相交的折线,使其贴近自然边坡。坡面防护采用多种生态防护技术,使之跟周边环境相融合,看不出明显差异。
3. 在排水设计上的体现
对于用地困难路段或地形比较陡峻路段,将排水沟设置为城市排水沟的形式,将排水沟设置在行车道的范围内,既节约了土地,又大大节约了工程投资。集水井可以根据具体的汇水面积大小设置,困难路段内相应增设横向排水涵洞,将雨水排至路基外。
对地形比较平坦路段,汇水量不大的路段,路基边沟设置为浅碟形排水沟,以集中路面雨水,排入涵洞、沟渠与河流中。
挖方段将明排水沟变为暗沟在路基挖方路段及低填路段,将常规的明排水沟更新为暗排水沟,在暗沟顶部设置浅形的与自然边坡融为一体的土质圆弧汇水区,汇集雨水进入暗沟,再通过暗沟排出路基,增加了公路与自然的融合,减少了人工开挖的痕迹。
4. 在公路施工设计上的体现
公路是系统工程,与周围环境、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联系紧密。设计方案是在野外勘察、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只有当设计方案在现场赋予实施过程中,才能完全证明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公路在实施期间,加强对设计成果符合性、准确性的跟踪,对设计成果与现场情况不符合之处或可以优化之处及时进行优化变更和动态跟踪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新材料的诞生可能会比设计时领先很多,所以有必要结合科技的发展,对工程进行更科学、更先进的完善设计,增加设计的后续服务意识,提高对设计的认识,加强对设计成果的完善和管理。
5. 在景观设计上的体现
笔直或弯曲的公路上,车辆给司机的精神造成高度的紧张,千篇一律的设施使司机感到枯燥、乏味,这给安全行驶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生活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的出行不再满足于位置转移的心态,而是要求在出行办事的同时能尝试到轻松的感觉,特别是旅游公路,游客众多,要求公路的运行环境是高质量的。因此既要满足安全、快速、便利、舒适的同时,又要做到美观漂亮。在新理念要求下,充分利用“露、透、封、诱”的原理和线形设计“动”的理念,将沿线景点、景观实现渐进连续、和谐统一,给人以景随路移,路在景中的感觉。为此,公路设计中不仅要注意到道路的安全性、可驶性、便利性和耐久性,同时要引入环保、美化、人文的概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勘察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善于总结过去公路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注重方案比选、加强基础资料收集深度,注重细节设计,提高人员素质及责任心,坚持“科学发展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施工和管理人员都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公路建设水平。施工中加强动态设计,提供优越的跟踪服务,将设计理念在施工中体现,将公路建设成为安全、绿色、舒适、和谐的科学之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2009.
[2]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霍明.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李相然.公路工程现场勘察与测量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