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道”的美学意义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中国哲学的视野,对“道”这一核心范畴进行分析,从美学视角切入查找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中国哲学、美学思想、老子美学
  “道”作为中国美学约定和建构起来的终极价值,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在世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美的存在被“道”所规定:遵循“道”就是美、就是善,反之就是丑、就是恶。它不仅区别了美与丑、善与恶,而且规定了审美的人生与人格。问题在于,什么是“道”,它又何以成为美、善乃至审美人生、人格的规定呢?
  中国美学对于“道”的思考最早可以追溯至孔子,经过老子的发展,最终完善于庄子。在孔子看来,它有着伦理道德之义;在老子看来,它是自然的象征;在庄子看来,它是孔子伦理之“道”与老子自然之“道”的统一。庄子认为倘若将“道”囵圄于伦理,美的世界则会被束之高阁,倘若将“道”规定为“自然”,现实世界的美则会被彻底抽空。因此,庄子力求将伦理之道与自然之道同一起来,使之成为“同一之道”。
  庄子的美学思考是对老子美学思考的延续,他继承了老子对于文明的批判,毅然决然的站在自然的立场上,以消解的思维去看待现实的世界。庄子对“以仁义易其性”、“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的文明社会深感痛绝,“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认为物本是为人服务的东西,“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主张“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重视人的生命,渴望“至德之世”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與老子一样,庄子以“无为”之“道”为美。庄子之“道”的思想意蕴是消解的而非对象的,即自然本身。它“有情有信”,“自本自根”,“生天生地”,“无为无形”,“生于太极之先,长于上古而不老”,正是皇帝尧舜所言的“共美”。庄子称其为“至美之美”以便区别天下皆知之美。
  但是,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又有所区别。老子以自然为“道”的本体,认为“道”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庄子认为“道”与万物的关系绝非单向的创生,更是反向的复归,即万物回归于“道”。二者的兼容互摄,构成了大气磅礴的“道”的世界、“美”的世界。老子固执地将自然之道作为美与世界的全部内涵,为了“体道”老子只能“为道日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与美完全脱离现实世界,脱离了具体的、感性的有限事物。
  下面具体分析其美学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便是内在性。内在性在讨论任何问题时都否认超验性的实体。内在性与外在性是相对的。外在性是西方美学最高实体的存在,例如柏拉图的理念等等。但中国则不同,乍一看,似乎中国美学为自己设置了外在性的源头,如“道”、“天地之美”,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表象。他没有超验的去追问(实体化、形式化、外在化),而是不断的超越(内在的超越),与现实世界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第二为道是真善美的合一,即统一性。道家讲“圣人法天贵真”即美与真。儒家美学强调美与真的统一,而老子很少提到善,因为老子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是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这本是最高的善,最高的道,此外无需其他的善和德。老子的美包含了善,因此,美与善的问题在庄子这不成其问题。但美与真的问题却成为了老子美学突出的问题。因为失去了真,就违背了自然无为的“道”。因此老子美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法天贵真”。第三为老子对于无限美的追求。老子及其后学认为美在于“道”的自然无为,而“道”是无所不在的,是一种无限的力量,因此,老子及其后学指出,美具有无限性。对无限之美的追求是庄子美学的第三个特征。第四为老子认为丑没是相互转化的,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望”。老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此强调人格的老子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好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老子哲学与美学的连接点正是以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的无限与自由为其核心的。老子哲学是同他的美学内在的、自然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想要把握老子的美学思想,其出发点必须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否则必然会不得其解。
  老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中是极其复杂以及影响深刻的,但我们对于老子的继承必须采取一种客观以及辨证的态度。美学史学家们一方面认识到了老子哲学的出世性,另一方面老子美学思想在中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值得后者去学习,但是这一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形式与西方美学的本源关系初探[J].张旭曙.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从中西比较看西方美学范畴的特质[J].朱立元,刘旭光,寇鹏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J].周来祥.江汉论坛.
  作者简介:
  管志诚(1999.08.15)男 辽宁省抚顺市 大连工业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张皓凡(1999.2.1) 男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工业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王鹏(1998.6.18) 男 黑龙江省同江市 大连工业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侯娜(1998.10.30) 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 大连工业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移动设备已经大范围的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台自己的手机,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从传统单一的消费方式逐渐变为了体验经营的方式,不过移动电子商务在安全和支付方式方面还 比较欠缺,这就不能让人们充分体验它的效果。我国在电子商务这一块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信用体系还不规范,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本文就结合如今电子移动设备的现状和问题进行
期刊
摘要:本文从旅游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入手,指出当前我国旅游经济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营造旅游经济环境、发挥电子商务带动作用、注重推动电子商务融入旅游经济发展、提升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方面,详细分析旅游经济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途径,以期为促进旅游经济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 融合发展  我国旅游经济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现状  1.我国旅游经济对GDP贡献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汽车的发展史以及自身的结构,并且对他未来发展的的一种期盼,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去了解汽车和它的性能,增加人们对汽车的看法,让我们可以在使用少的资金去换取更有效的汽车。可以大大提高人与汽车之间的关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让我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汽车工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一、世界汽车或中国汽车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人卡尔·奔驰研
期刊
摘要: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特别是茶文化,在当下特别盛行。即便是平常人家对于品茶的工具也重视了起来,因此,研究茶具艺术设计也就成了必然。本文将从当下茶具艺术设计的不足入手,分析其在产品设计理念下的优势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为之后的茶具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计理念;产品;茶具艺术  引言:  从目前的国内环境来
期刊
摘要:公证业务近些年得到迅猛发展,应市场需求,公证债权文书也被赋予了强制执行效力。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各项程序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因此引发诸多问题,如强制执行公正流程缺乏规范性、公证机关积极性不够、债权文书适用范围比较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有所下降,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这一局面展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在通过文中所述,为我国广大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些许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引言  小微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小微企业如何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人
期刊
摘要:本文在基于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及特征,旨在通过文章所述,加速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互联网 内容 特征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给视觉传达设计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运用好互联网技术,促进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将是值得当前行业工作者所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视觉传达设计概
期刊
摘要:德宏傣族民间谚语是我们了解傣族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重要载体,学习好它,不仅可以发扬和传承傣族优良好的道德规范,而且还可以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傣族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性转化,建设和谐稳定边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德宏傣族;谚语;道德规范  随着傣族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来根植于傣族传统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
期刊
摘要:我国的遗赠扶养制度已经建立了,通过遗赠扶养协议的签订,能保障遗赠的生老病死。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当下,这一制度的潜力将被激发。作为预防纠纷的重要手段,公证在民事法律关系的地位一直都是不可替代的,遗赠扶养协议公证是一项极为普通的公证,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遗赠人与扶养人往往希望对该协议的进行公证,以保障彼此的权益。然而,笔者在公证实践中发现对该协议的公证上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遗嘱扶养协
期刊
摘要:马克思借助早期“分工”理论再到晚期“机器大生产”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构建,揭示出机器生产促进资本增殖并对产业工人的造成剥削的资本主义机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机器的形式不断变化,人工智能以其迅猛的发展超越了传统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当代人工智能虽然在设计和一定程度的表征上体现为对“人”本身的直接模仿,但从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价值关涉,其发展仍取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