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学假设的教条化倾向愈来愈阻碍着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进步,经济学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来自其他学科的挑战。抽象的、形而上的“自然状态”的假设,是难以合理地将经验现实纳入分析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要有所建树,自身必须进行一些改变;首先要承认的是,市场并不能主宰整个社会,市场是“内嵌”与社会的,也就是说,市场是社会的一部分。
关键词 汇率制度 内嵌 市场自由主义 互惠 再分配
中图分类号: F171文献标识码:A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渐渐成为了全球争论的中心,特别在最近几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人民币汇率问题愈加显得刺眼。一些美国政客和利益集团的代表纷纷把矛头指向人民币汇率。但这是行不通的。
第一,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失衡,不是因为中国向美国出口太多,而是中国从美国进口太少。主要原因恰恰在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严格限制。从这点上来看,美国自我标榜式的自由贸易也并不完全是自由的贸易;第二,中国向美国出口了无数的低价商品,其实最受实惠的还是美国公民,低价的中国商品降低了美国的通胀率,使得美国公民的实际购买力上升了。事实上,争论的发起者更多的是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拥护自由市场只是为那些在原有制度中生活得舒舒服服的人服务的战斗口号。最为重要的是,它预设了一个错误的前提:一个国家的汇率应该处在政治权力之外,它应该只受到市场的作用,汇率的升值还是贬值应该只由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但是,美国自己也不能保证这一点。
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把经济从整个社会中剥离出来,把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关于市场自由主义方面的论述可谓是汗牛充栋,而且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出版,其中有些被视作为经典文本载入史册,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门格尔、弗里德曼,当然还有著名的市场自由主义者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等,不胜枚举。他们从各种角度证明市场是人类的终极制度,不可否认他们绝大多数的观点都是合理的,我们不否认市场经济确实给整个人类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将市场作为唯一的经济制度和生活尺度本身是需要强制的,市场完全可能是另一种专制。如果接受奥地利学派的建议的话,那么在市场主宰社会之后,劳动、货币和土地将在市场之上自由地流动。正如卡尔•波兰尼所言,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市场是“内嵌于”社会的。历史上曾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社会:互惠的(reciprocity)、再分配的(redistribution)和自给自足的(householding),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类型中,市场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的:市场要么只发挥非常有限的作用,要么就是受到严格的限制。每当企图将市场“脱嵌于”社会时,社会都会进行一些意在自我保存的“反向运动”(Double Movement)。如波兰尼所言,当市场支配社会的时候,劳动、土地和货币都被赋予了本来不具有的商品属性而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如果把人简单的称之为“劳动力”并将其抛给市场,本来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包围之中的劳动者被卷入了市场洪流之中,社会关系遭到了毁灭,人不再是作为一个社会之人存在,他们在社会上漂泊,人性变得疏离,甚至没有尊严可言;人们在“工资铁律”的威胁之下不得不努力工作,在失去了社会的保护之后,生活变得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经济各项制度还很不健全,企业经营还比较落后,抗风险能力不足,所以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中国采取稳定的汇率政策。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还是处在社会的包围之中,是社会的一部分,为了社会的利益就要对市场施以一定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在我国发生过一场“反向运动”(王绍光,2008),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起,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又一项的社会保护政策,如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保护性政策;同样的理由,中国给予出口企业进行各种优惠政策。
对于汇率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内部的政治要求。当美国钢铁产业的员工发现大批价格低廉的钢材从中国运入美国,同时自己的就业状况不如以前时,他们把矛头指向中国的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尽管把责任都推到中国身上是不公平的。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义务去保持自己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稳定,这就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源性问题,汇率之争只是其表象。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不能永远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终将失去的不仅是劳动力优势,而是社会的公平和自由。事实上,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标志之一,而通过压底劳动力的价格促进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布罗姆利.充分理由:能动的实用主义和经济制度的含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
[2]王绍光•大转型: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01).
[3]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37.
关键词 汇率制度 内嵌 市场自由主义 互惠 再分配
中图分类号: F171文献标识码:A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渐渐成为了全球争论的中心,特别在最近几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人民币汇率问题愈加显得刺眼。一些美国政客和利益集团的代表纷纷把矛头指向人民币汇率。但这是行不通的。
第一,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失衡,不是因为中国向美国出口太多,而是中国从美国进口太少。主要原因恰恰在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严格限制。从这点上来看,美国自我标榜式的自由贸易也并不完全是自由的贸易;第二,中国向美国出口了无数的低价商品,其实最受实惠的还是美国公民,低价的中国商品降低了美国的通胀率,使得美国公民的实际购买力上升了。事实上,争论的发起者更多的是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拥护自由市场只是为那些在原有制度中生活得舒舒服服的人服务的战斗口号。最为重要的是,它预设了一个错误的前提:一个国家的汇率应该处在政治权力之外,它应该只受到市场的作用,汇率的升值还是贬值应该只由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但是,美国自己也不能保证这一点。
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把经济从整个社会中剥离出来,把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关于市场自由主义方面的论述可谓是汗牛充栋,而且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出版,其中有些被视作为经典文本载入史册,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门格尔、弗里德曼,当然还有著名的市场自由主义者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等,不胜枚举。他们从各种角度证明市场是人类的终极制度,不可否认他们绝大多数的观点都是合理的,我们不否认市场经济确实给整个人类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将市场作为唯一的经济制度和生活尺度本身是需要强制的,市场完全可能是另一种专制。如果接受奥地利学派的建议的话,那么在市场主宰社会之后,劳动、货币和土地将在市场之上自由地流动。正如卡尔•波兰尼所言,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市场是“内嵌于”社会的。历史上曾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社会:互惠的(reciprocity)、再分配的(redistribution)和自给自足的(householding),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类型中,市场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的:市场要么只发挥非常有限的作用,要么就是受到严格的限制。每当企图将市场“脱嵌于”社会时,社会都会进行一些意在自我保存的“反向运动”(Double Movement)。如波兰尼所言,当市场支配社会的时候,劳动、土地和货币都被赋予了本来不具有的商品属性而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如果把人简单的称之为“劳动力”并将其抛给市场,本来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包围之中的劳动者被卷入了市场洪流之中,社会关系遭到了毁灭,人不再是作为一个社会之人存在,他们在社会上漂泊,人性变得疏离,甚至没有尊严可言;人们在“工资铁律”的威胁之下不得不努力工作,在失去了社会的保护之后,生活变得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经济各项制度还很不健全,企业经营还比较落后,抗风险能力不足,所以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中国采取稳定的汇率政策。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还是处在社会的包围之中,是社会的一部分,为了社会的利益就要对市场施以一定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在我国发生过一场“反向运动”(王绍光,2008),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起,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又一项的社会保护政策,如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保护性政策;同样的理由,中国给予出口企业进行各种优惠政策。
对于汇率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内部的政治要求。当美国钢铁产业的员工发现大批价格低廉的钢材从中国运入美国,同时自己的就业状况不如以前时,他们把矛头指向中国的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尽管把责任都推到中国身上是不公平的。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义务去保持自己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稳定,这就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源性问题,汇率之争只是其表象。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不能永远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终将失去的不仅是劳动力优势,而是社会的公平和自由。事实上,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标志之一,而通过压底劳动力的价格促进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布罗姆利.充分理由:能动的实用主义和经济制度的含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
[2]王绍光•大转型: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01).
[3]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