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个需要积累的语文素养,习惯性地、坚持拿笔写是一个关键性的成长方式——当下的高年级小学生写作水平提升速度慢,与之被动应付写作任务、练笔量比较少、写作情感不积极有很大关系。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高年级小学生写作主动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写作;兴趣;培养
写作水平提升有几个关键因子,一是丰富的积累(包括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情感储备等),二是良好的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三是文字的驾驭能力——而要培养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除了多品读、多效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勤练笔。所谓熟能生巧,坚持长期的写作练习(比如写日记)可以培养很好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就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识字量及思维能力其实已可以满足相对完整、有质量文章的写作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写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练笔少——教师安排一次写作任务,就完成一篇,很少有学生有主动写作的习惯。而且,在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下,他们的写作过程也往往不投入,应付差使。这样,其训练效果显然是较低。因而,写作教学上,我们不仅是要关注传授技巧,而且还需要关注对写作兴趣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在写作中投入情感并养成主动练笔的习惯。
一、加强生活关联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主题都比较“大”。不是爱国、就是爱乡,要不就是团结友爱、社会责任等等——通过写作来培养思想价值观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对此类主题没有切身体验、缺乏感性认知,要写好这些主题确实在组织材料方面有相当困难。因而,畏难心理普遍存在。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安排学生写作时应尽量挖掘(也可以引導学生自己挖掘)一些他们能够把握的、感兴趣的“小”主题组织练笔(就像是让学生写日记一样,写他们自己心里想说的、能说的)——你会发现,学生们创作的热情会很快高涨起来。比如,“一次有趣的手工课”“我的宝贝文具盒”“我和爸爸晨跑的故事”……虽然并没有什么太“鲜明”的立意,但因学生们有真实的情感、事物可写,往往乐于去写。
二、拓展写作视野
无事可写也是影响小学生写作兴趣的主因之一。小学生由于接触生活面比较狭窄,无非就是学校和家庭两个主要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虽然,会挖掘可以找到无限话题),再加上他们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太丰厚。这样,他们写作时,即便是有思想,但苦于找不到展开叙述的素材,也使得写作兴趣较低。比如有位学生,一次受伤,老师给他包扎——结果这个素材反复用在不同文章中,爱老师的用它、热心助人的用它、一次难忘的事用它、感恩的用它……这个素材被他“锤炼”得十分精致——但如果实在套不上这个素材,他就不知如何下笔了。而且,他自己其实也实在“不好意思”。
因而,培养写作兴趣,还需要注意想办法去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挖掘、积累素材,从而有更多的、甚至是写不完的话题。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什么书都可以读,要开放式的,不对学生进行推荐、规定,任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然后是注意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尽快将阅读的收获转化为写作素材——比如要求他们写阅读小笔记或组织讲故事活动等等,强化其对素材印象,写成有效积累。不然,大多阅读收获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注意日常观察,比如采用“每日一记”这种小方法,让学生将每天观察到的一件小事、一个小物,用一两句话写出来——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有意挖掘和积累素材。
三、创新训练方法
还有一点非常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就是给学生规定写作字数。对我们来说,可能写几百字的文章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觉得字数不够用。但对小学生来说,就不容易——其实我们写文章也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到即止。并不会说,我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多少字才算充分表达了我的情感。而我们却往往违背写作规律,去要求小学生按字数创作。这显然不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好感。所以,我们说,基于能力(应试技能)训练,规定字数的写作任务应该有,但不应成为常态,偶尔进行此类指向的训练即可。大部分时候,我们应按照写作创作的规律,让学生自由发挥,能写多少写多少,写得多当然好,写得少能充分表达也应评优。比如上面提到的“每日一记”“写阅读笔记”这样的方法,就是一些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的方法。此外,写作和口语都是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交流互动活动(比如辩论会)。不动笔,其实也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而且学生的表达意愿比较强烈——这种情感会迁移到对写作的兴趣上去。
总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关注情感态度——所谓“好之不如乐之”——学生对写作建立了兴趣,有了主动创作的意愿,自然就能自觉多写、多练,其写作水平随着情感的积极转向而“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孟亚平.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66.
[2]周伟.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39-40.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写作;兴趣;培养
写作水平提升有几个关键因子,一是丰富的积累(包括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情感储备等),二是良好的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三是文字的驾驭能力——而要培养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除了多品读、多效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勤练笔。所谓熟能生巧,坚持长期的写作练习(比如写日记)可以培养很好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就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识字量及思维能力其实已可以满足相对完整、有质量文章的写作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写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练笔少——教师安排一次写作任务,就完成一篇,很少有学生有主动写作的习惯。而且,在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下,他们的写作过程也往往不投入,应付差使。这样,其训练效果显然是较低。因而,写作教学上,我们不仅是要关注传授技巧,而且还需要关注对写作兴趣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在写作中投入情感并养成主动练笔的习惯。
一、加强生活关联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主题都比较“大”。不是爱国、就是爱乡,要不就是团结友爱、社会责任等等——通过写作来培养思想价值观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对此类主题没有切身体验、缺乏感性认知,要写好这些主题确实在组织材料方面有相当困难。因而,畏难心理普遍存在。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安排学生写作时应尽量挖掘(也可以引導学生自己挖掘)一些他们能够把握的、感兴趣的“小”主题组织练笔(就像是让学生写日记一样,写他们自己心里想说的、能说的)——你会发现,学生们创作的热情会很快高涨起来。比如,“一次有趣的手工课”“我的宝贝文具盒”“我和爸爸晨跑的故事”……虽然并没有什么太“鲜明”的立意,但因学生们有真实的情感、事物可写,往往乐于去写。
二、拓展写作视野
无事可写也是影响小学生写作兴趣的主因之一。小学生由于接触生活面比较狭窄,无非就是学校和家庭两个主要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虽然,会挖掘可以找到无限话题),再加上他们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太丰厚。这样,他们写作时,即便是有思想,但苦于找不到展开叙述的素材,也使得写作兴趣较低。比如有位学生,一次受伤,老师给他包扎——结果这个素材反复用在不同文章中,爱老师的用它、热心助人的用它、一次难忘的事用它、感恩的用它……这个素材被他“锤炼”得十分精致——但如果实在套不上这个素材,他就不知如何下笔了。而且,他自己其实也实在“不好意思”。
因而,培养写作兴趣,还需要注意想办法去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挖掘、积累素材,从而有更多的、甚至是写不完的话题。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什么书都可以读,要开放式的,不对学生进行推荐、规定,任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然后是注意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尽快将阅读的收获转化为写作素材——比如要求他们写阅读小笔记或组织讲故事活动等等,强化其对素材印象,写成有效积累。不然,大多阅读收获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注意日常观察,比如采用“每日一记”这种小方法,让学生将每天观察到的一件小事、一个小物,用一两句话写出来——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有意挖掘和积累素材。
三、创新训练方法
还有一点非常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就是给学生规定写作字数。对我们来说,可能写几百字的文章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觉得字数不够用。但对小学生来说,就不容易——其实我们写文章也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到即止。并不会说,我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多少字才算充分表达了我的情感。而我们却往往违背写作规律,去要求小学生按字数创作。这显然不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好感。所以,我们说,基于能力(应试技能)训练,规定字数的写作任务应该有,但不应成为常态,偶尔进行此类指向的训练即可。大部分时候,我们应按照写作创作的规律,让学生自由发挥,能写多少写多少,写得多当然好,写得少能充分表达也应评优。比如上面提到的“每日一记”“写阅读笔记”这样的方法,就是一些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的方法。此外,写作和口语都是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交流互动活动(比如辩论会)。不动笔,其实也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而且学生的表达意愿比较强烈——这种情感会迁移到对写作的兴趣上去。
总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关注情感态度——所谓“好之不如乐之”——学生对写作建立了兴趣,有了主动创作的意愿,自然就能自觉多写、多练,其写作水平随着情感的积极转向而“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孟亚平.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66.
[2]周伟.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