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存在的制度保障缺失、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研究生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索构建多种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及手段,“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手段调节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导师团队 产学研模式
  2009年,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制定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提出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分类培养,两者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有明显不同,学术性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重理论研究,培养定位是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人员;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实践应用,培养定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近十年发展,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培养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发展瓶颈。
  一、面临的问题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實践环节缺少制度保障。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该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20学时(每周20学时,按16周计算),总学分为16学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一方面由于专业学位类型不同,造成工程硕士、MBA、MPA、MEA的专业背景和实践单位差异很大,学校无法对专业实践制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和具体的实践要求[2]。另一方面,去校外实践需要在校外住宿,费用如何解决,人身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在实践单位实践的效果如何保证,如何监督实践单位的考核不流于形式都是现实中存在的难题。另外,由于编制问题,学校各院系研究生的专职管理人员偏少,无法做到学生实践单位定期抽查、监督。
  2.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
  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更重视实践性培养,因此,在教学模式、学习课程、学位论文的标准和要求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明显的区分[3]。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都有完整的本—硕—博学历背景,对理论和实验室研究都非常熟悉,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得心应手,但有相当部分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进过企业的大门,在教学中缺少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和文化的传授。另一方面,虽然多数高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推行了“校内导师 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政策,但大部分外聘的导师都是单位骨干,在指导研究生和本职工作冲突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第一职业,无法保证校外导师按照计划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待遇保证,校外导师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履行导师的职责。
  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
  校外企业作为学生实践重要载体,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投入不到位等三个突出问题[3]。学校希望通过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企业的指向是利润的最大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把学生当作企业员工使用,制定的管理办法也是参考本单位新员工的见习期考核办法,希望实践岗位能够持续稳定,并能创造效益,最终能留下来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最好。对研究生培养规划、考核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往往缺失或流于形式。此外,在产学研结合、联合攻关获得创新成果时,不愿将核心技术对研究生开放,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时,要么被当作一般员工使用,做一些与本专业毫不相关的日常工作,要么成为“自由人”。由于学校、实践单位研究生本人三方在目标愿景和定位等方面差别较多,并非相向而行,直接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初衷无法实现。
  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1.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
  (1)构建学校指导、学科主导、学院保障三者协同管理模式,突出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4]。学校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督落实,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负责政策执行和程序管理,培养方案制(修)订、导师遴选、论文选题、论文送审、答辩等具体环节交给各学科学术委员会负责,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各司其职,协同管理,使研究生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2)构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专业学位指导教师选拔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动态遴选制度,聘任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高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对其岗位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3)以“产、学、研、用”为抓手,以实现校企双赢为驱动,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机制[5]。从实际出发,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明晰各方责任和义务,保证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2.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建设。
  (1)校内教师“工程化”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导师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经验[6]。但是学校的青年教师几乎全是来自国内外高校的高学历人才,优势是学历完整,从学生到教师,只是从一个校门到另外一个校门;短板是没有进入过企业,缺少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和文化的教学手段。因此,要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工程化”建设。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一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采取邀请企业导师讲座、企业互访、联合授课、协同创新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学校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
  (2)校外导师队伍“教师化”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导师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在专业理论和课堂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因此,需要强化校外导师队伍的“教师化”建设[7]。一是和企业联合开展在职导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学理论水平;二是支持企业提升校外导师学历层次,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三是通过科研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等形式,促进校外导师队伍和校内导师队伍的融合[8]。   3.鼓励探索多种导师团队指导模式。
  导师团队能够克服单一导师模式的缺点,贡献群体智慧和力量,发挥“1 1>2”的复合型导师团队的管理模式的优点,在已有校内导师 企业导师的指导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多种导师团队指导模式[9]。
  (1)“校内教师 校外教师”模式。每名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校内教师为第一导师,聘请其他“985”高校或双一流学科的教师为第二导师。在一级学科大框架下,注重吸收本学科其他研究方向专家学者,融合借鉴其他高校优势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强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2)“校内教师 校内教师”模式。每名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从事基础课题研究为主的校内教师为第一导师,聘请与企业联合从事横向科研项目为主的教师为第二导师。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与企业联合攻关的项目,实践经验欠缺;校内横向课题较多的教师,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紧密,研究经费充足,但是理论研究方面相对偏弱;两者联合组成导师团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薄弱环节,发挥最大效能。
  (3)“跨学科交叉指导团队”模式。国内的学科划分和国外的学科领域并不一致,单一学科研究方向固定又局限在导师的科研范畴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领域无法拓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组建不同学科组成的导师团队,如尝试让同一学院的不同学科部分研究生实行导师跨学科间交叉培养,达到推动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的目的。
  4.“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1)加强人员培训及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导师及研究生团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开展深度调研。针对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找准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人员培训。在学校或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组织开展科技交流和会议讲座,保证校企双方始终处于并列领跑状态,相互学习,相互提供发展机遇和平台,实现双赢。
  (2)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签订长期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在基地进行某些研究生课程教学,又可以供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10]。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和基本设施及专门的实验室和学习教室,研究生为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发工作。
  (3)建立委托课题研究模式。由企业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实际困难归纳凝練为相应的研究课题指南,交给导师团队分析优选出合适的课题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企业提供资金,委托导师团队研发攻关。
  (4)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对于企业提出的急需攻克的重大科研课题,探索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部门合作研发,学校跨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课题组),由产、学、研各方组织临时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组成研发团队,协同创新,提升团队研究水平,加快科研成果的孵化速度。
  (5)政府主导共同建立科研平台模式。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大学投入人力或设备,共同建立研发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政府、大学、企业三方联合成立管理委员会,政府主导,大学负责课题研究,企业负责成果转化[11]。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2016年,由中国矿业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徐州市电力行业协会、徐州市高新区联合共同成立了江苏电力技术创新研究院,学院负责电力行业问题的技术攻关,开展项目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研发和国际合作,并引导所属教师和技术团队在高新区进行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徐州市高新区负责免费提供研发场地(徐州科技创新谷)和政策资金支持、政策保障;徐州市电力行业协会参与江苏电力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筹建、产业化等工作,负责所属电力行业企业资源对接、行业政策研究、行业问题提供及行业问题研究、培训。两年来已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
  三、结语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依托矿山,属于行业高校,又处于非省会城市,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的培养路径,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然成为一项重大课题。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一方面要认清形势,摸准自身脉搏,发挥行业优势,探索构建基于“产、学、研、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广多种模式组合的多元一体化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构建专业扎实、责任心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高层次导师团队,同时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和市场手段调节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创新各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
  [2]付德波,牟龙华.电气工程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6(2):106-108.
  [3]倪彬,何春梅,刘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导师团队构建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1):65-68.
  [4]徐瑞,曾宝成,刘浩源.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184-185.
  [5]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77-80.
  [6]张松灿,黄景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与质量评价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7(33):243-244.
  [7]魏方.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协同提升体系研究[J].对外经贸,2017(12):133-135.
  [8]陈艺颖,张力力,鲁扬.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探[J].文教资料,2017(29):114-115.
  [9]张书毕,左都美,徐亮.企业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150-151.
  [10]李智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研究—基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现代交际,2017(5):110-111.
  [11]龚玉霞,滕秀怡.新常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2):69-72.
其他文献
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杭州市北郊,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莫干山就坐落在西部茫茫群山之中.全县总面积936平方公里,人口43
2020年初,为应对疫情并保证教学进度,各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以满足学生在家学习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Java程序设计课程线上教学的特点及困难,借助“雨课堂”和传智播客教辅平
规范市场主体退出行为是注册登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性工作,与规范市场主体准入行为有着同样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男,1889年4月出生于广东澄海,早年留学曰本,获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任教,1928年
对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Ⅱ-Ⅵ族三元合金半导体碲硫锌ZnS1-xTex(0≤x≤1)单晶薄膜的特征俄歇电子能谱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其中各元素俄歇峰的化学位移随x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的变化规律。
史料实证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 , 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 历史实证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 要组成部分。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载
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良好的疗效,研究发现砷剂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诱导细胞凋亡和部分分化;(2)调控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3)使线粒体内膜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随着CEPA的实施,作为履行市场准入及市场监管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把握好CEPA的脉搏,努力为国家经济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导向,以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群体摆脱困境的助人自助的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提供了科学视
目的:探讨Budd-Ch iari综合征(B-CS)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收集17例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B-CS彩超表现进行分析,重点观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阻塞部位、类型和范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