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自古以来都是作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道德是礼的灵魂,礼的修养则要通过国学知识学习、行为训练、社会实践等载体来实现。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校外教育一直以来重视学生艺术教育,而缺乏必要的礼育、德育作为校内教育的辅翼和补充。因此,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中应该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道德也是他们的个体需要,人格魅力也是他们的立足之本,使做一个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北京金融街少年宫自2008年开始创建“礼苑”,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文、礼、德”相契合,民族特色与时代要求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之路。
一、以礼承文教育实践的内涵
我们尝试将 “融古融今融社会,培育当代小君子”做为理念;把中国文化的人文知识、中华民族的礼仪气韵,转换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融汇于其身边;依靠师生互动、亲子活动和社区联动作为传播精英文化的世俗化渠道,通过社区、家庭和校外三方面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国学,礼仪。
二、将国学知识普及与礼相结合,进行以礼承文的探索
第一,国学走向广大青少年,不仅包含着了解历史,更要立足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搞清国学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是什么,发扬那些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传统,剔除那些与时代精神相抵牾的东西。而推广国民礼仪恰恰是一个民族形象问题。因此我们尝试在批判传统皇权和特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礼仪规范,这是国学走向少儿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二,我校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王府校址中包蕴着许多有形无形的传统文化知识。我们致力于深入挖掘经典中美的内容,而不仅仅着眼于道德讲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用一腔真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实际操作
第一,根据学生年龄、我们的理念编写了“图说中国礼仪”“二十四节气与礼仪”的学案与教案,力求创新,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因为学员主体为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因此学材必须侧重感性、由浅入深。我们将《礼记》中的名言配以漫画插图编辑成册,使学生摆脱诵读文字的枯燥。画册中的名言不求多求全,力求精炼,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最大程度上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
第二,本着注重实践与能力提高,力求让青少年有行为上的训练与提高的原则,我们建立少年儿童礼仪模拟场景——“礼苑”。
通过“礼苑”的活动平台,青少年寓学于玩,做到了“敞开心扉学礼仪”“礼苑”已发挥其设计作用,前来学习、参观、交流的社区青少年和外国朋友络绎不绝。
第三,举办公益课程讲座。公益课程讲座可以更广泛的普及知识与理念,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亲近我们的课堂和活动。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开展相关活动。
我们结合《礼记》与《社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读本,于2010年10月16日至12月18日每周六上午开展了“君子之礼 公民之德”的课程,中古友谊小学,实验二小,北京小学的学生及实验中学共青团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此次课程.具体学习中国礼节礼仪,了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公民意识。
通过讲座,学员们理解了:公民道德教育虽是现代名词,但全民的道德教育却不离乎中国固有的传统。儒家所说的圣人“神道设教”,《礼记·大学》所讲的“修齐治平”之道,都是以圣人或圣王垂范示教,教化万民。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人的治国理念中,由道德上成熟的人来治理道德上成熟的万民,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社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普遍性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在德行上修己以治人,由“明明德”而“新民”,由“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平”的关键,则在于先修己身,率先垂范,示教万民,这也就是所谓圣人"神道设教"的意义。
第四,举办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礼苑在每年寒暑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邀请儿童及其家长,请小组学员做小导游“探秘金融街文化古迹”,讲解藏在身边的国学与礼仪。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都城隍庙、吕祖宫、与谁同坐园、齐白石故居、克勤郡王府等地。在节日时,学员作为“家庭礼仪师”将含义不同的礼物送给父母师长、朋友兄弟,懂得在生活里尊老爱幼,以礼待人,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友弟恭的人伦美德。
2011年1月18日, 举办了“国学 冬令营活动”,90多名小学生 以“玉兔迎春”为主题,开始了赏年画、听民谣、品兔文化、学贴春联等活动。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了春节的文化,与兔相关的诗词、对联、历史典故,以及新春的花卉、饮食和游戏。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四、我们计划在未来完善礼仪教育中的典礼活动
我国有很多隆重的群体性传统典礼,如:成童礼、成年礼、开笔礼等,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可以取得良好的群体共鸣效应,它是我们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却几乎消逝。一些地方办起了礼仪学校,引进了不少欧美典礼形式,唯独没有中国传统典礼。而这恰恰是一个反映民族形象的问题。因此我们计划在批判传统皇权和特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典礼规范,这是国学走向少儿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希望我们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能打开校外教学活动的另一扇窗,以小见大,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巧妙利用校园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使学生体验到教育与生活息息相通,知识不仅局限于书本,而是生活藏文化,处处可学习。
希望我们以礼承文的活动平台,能让学生以自己的模式与同龄人交流,给予儿童更多的话语权力,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真正做到 “走出书本找美德,充满诗意看生活”。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校外教育一直以来重视学生艺术教育,而缺乏必要的礼育、德育作为校内教育的辅翼和补充。因此,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中应该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道德也是他们的个体需要,人格魅力也是他们的立足之本,使做一个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北京金融街少年宫自2008年开始创建“礼苑”,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文、礼、德”相契合,民族特色与时代要求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之路。
一、以礼承文教育实践的内涵
我们尝试将 “融古融今融社会,培育当代小君子”做为理念;把中国文化的人文知识、中华民族的礼仪气韵,转换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融汇于其身边;依靠师生互动、亲子活动和社区联动作为传播精英文化的世俗化渠道,通过社区、家庭和校外三方面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国学,礼仪。
二、将国学知识普及与礼相结合,进行以礼承文的探索
第一,国学走向广大青少年,不仅包含着了解历史,更要立足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搞清国学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是什么,发扬那些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传统,剔除那些与时代精神相抵牾的东西。而推广国民礼仪恰恰是一个民族形象问题。因此我们尝试在批判传统皇权和特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礼仪规范,这是国学走向少儿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二,我校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王府校址中包蕴着许多有形无形的传统文化知识。我们致力于深入挖掘经典中美的内容,而不仅仅着眼于道德讲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用一腔真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实际操作
第一,根据学生年龄、我们的理念编写了“图说中国礼仪”“二十四节气与礼仪”的学案与教案,力求创新,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因为学员主体为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因此学材必须侧重感性、由浅入深。我们将《礼记》中的名言配以漫画插图编辑成册,使学生摆脱诵读文字的枯燥。画册中的名言不求多求全,力求精炼,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最大程度上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
第二,本着注重实践与能力提高,力求让青少年有行为上的训练与提高的原则,我们建立少年儿童礼仪模拟场景——“礼苑”。
通过“礼苑”的活动平台,青少年寓学于玩,做到了“敞开心扉学礼仪”“礼苑”已发挥其设计作用,前来学习、参观、交流的社区青少年和外国朋友络绎不绝。
第三,举办公益课程讲座。公益课程讲座可以更广泛的普及知识与理念,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亲近我们的课堂和活动。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开展相关活动。
我们结合《礼记》与《社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读本,于2010年10月16日至12月18日每周六上午开展了“君子之礼 公民之德”的课程,中古友谊小学,实验二小,北京小学的学生及实验中学共青团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此次课程.具体学习中国礼节礼仪,了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公民意识。
通过讲座,学员们理解了:公民道德教育虽是现代名词,但全民的道德教育却不离乎中国固有的传统。儒家所说的圣人“神道设教”,《礼记·大学》所讲的“修齐治平”之道,都是以圣人或圣王垂范示教,教化万民。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人的治国理念中,由道德上成熟的人来治理道德上成熟的万民,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社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普遍性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在德行上修己以治人,由“明明德”而“新民”,由“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平”的关键,则在于先修己身,率先垂范,示教万民,这也就是所谓圣人"神道设教"的意义。
第四,举办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礼苑在每年寒暑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邀请儿童及其家长,请小组学员做小导游“探秘金融街文化古迹”,讲解藏在身边的国学与礼仪。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都城隍庙、吕祖宫、与谁同坐园、齐白石故居、克勤郡王府等地。在节日时,学员作为“家庭礼仪师”将含义不同的礼物送给父母师长、朋友兄弟,懂得在生活里尊老爱幼,以礼待人,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友弟恭的人伦美德。
2011年1月18日, 举办了“国学 冬令营活动”,90多名小学生 以“玉兔迎春”为主题,开始了赏年画、听民谣、品兔文化、学贴春联等活动。教师为学生们讲解了春节的文化,与兔相关的诗词、对联、历史典故,以及新春的花卉、饮食和游戏。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四、我们计划在未来完善礼仪教育中的典礼活动
我国有很多隆重的群体性传统典礼,如:成童礼、成年礼、开笔礼等,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可以取得良好的群体共鸣效应,它是我们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却几乎消逝。一些地方办起了礼仪学校,引进了不少欧美典礼形式,唯独没有中国传统典礼。而这恰恰是一个反映民族形象的问题。因此我们计划在批判传统皇权和特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典礼规范,这是国学走向少儿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希望我们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能打开校外教学活动的另一扇窗,以小见大,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巧妙利用校园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使学生体验到教育与生活息息相通,知识不仅局限于书本,而是生活藏文化,处处可学习。
希望我们以礼承文的活动平台,能让学生以自己的模式与同龄人交流,给予儿童更多的话语权力,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真正做到 “走出书本找美德,充满诗意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