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地转向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地方高校这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价值理念,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普通劳动者
2006年高考前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向媒体发表谈话,提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教育部官员的这一观点,应该说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判断,因而不无道理;但是,这一提法也直接形成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价值取向的冲击与挑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继续沿用传统的说法定位于高层次人才,还是逐步地转向普通劳动者呢,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并及时作出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地方高校要担负起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型大学教育来说,更多的适龄青年进入了大学教育的行列,并由此而使得高等教育在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环节都出现了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官员提出了高等学校要致力于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这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劳动者开始被纳入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马丁·特罗(Martin Trow)强调,“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马丁·特罗的这一论述今天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所普遍认同,显然,这里所谓的“大众型”高等教育,应该是包括以普通劳动者为培养对象和目标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也相应地分化为与之相适应的两个层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这一分化,大致地体现为国家直属大学和一般地方院校这两类院校的分野,国家直属大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部属院校主要承担着精英教育亦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包括一大批高职高专在内的普通地方高校,即所谓的“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则主要担负着培养包括普通劳动者在内的大众化的教育任务。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阶段,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开始比较自觉地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包括一些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地方高校也都主动地做出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为适应大众化教育所进行的一次自我认识的转化与提升。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普通劳动者”应该是有着其特定内涵的,它是一个与人们经常所说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外延包括技术工人和其他类型的自由职业者。前文中提到的教育部官员的说法,其中的“普通劳动者”即是这样的定位。不言而喻,在地方高校中,高职高专类的学校实际上已经将其人才培养对象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类院校正是因为其人才培养定位较好地实现了与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因而显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地方高校中一大批一般本科院校目前之所以面临着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类学校还没有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调整与转换。地方高校如何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地转变到普通劳动者方面来,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地方高校也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就其中的一般本科院校来说,既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的学术人才的任务,又要着力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这类院校应该逐步将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定位在培养普通劳动者上。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在过去培养“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进一步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下移。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说,由地方高校这一类高等教育组织承担起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最突出、最集中的表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人才需求水准的提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会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地方高校将普通劳动者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势所趋。
二、普通劳动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地方高校以普通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人们通常可以接受和理解;但是,着眼于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普通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则会受到质疑。
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认识维度出发进行把握。“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促进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使之达到个性完善;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则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无论是基于怎样的价值理念,人们对于大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都十分注重和强调教育对象学术理论的深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这样的教育目标和内涵也就没有所谓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完善”,没有社会的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不会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说,作为高中后的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应当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作为价值目标和追求,否则,作为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协调培养普通劳动者与高等教育的这一基本的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呢,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普通劳动者及其社会价值。,
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2005年11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温总理的这一讲话,正是立足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对提高我国普通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毫无疑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这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应当逐步地纳入高等教育的视域。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需要在满足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特别是在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以普通劳动者作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意义,它将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让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进人普通劳动者的行列,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决不意味着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降格以求,更不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当然,这种以普通劳动者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然会进行一些新的调整,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宗旨和价值原则,即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却不应当因此而发展改变。今天,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通劳动者,同样是一种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高等学校以这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培养目标,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新的高等教育的实践与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在本质上的契合。将普通劳动者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这里所涉及的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价值观念和取向,同时,还需要从相关的政策机制的角度进行考量;但是,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为把普通劳动者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理论和认识的基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方法的转变和转换,努力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逐步探索建立包括普通劳动者在内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从整体上满足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普通劳动者
2006年高考前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向媒体发表谈话,提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教育部官员的这一观点,应该说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判断,因而不无道理;但是,这一提法也直接形成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价值取向的冲击与挑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继续沿用传统的说法定位于高层次人才,还是逐步地转向普通劳动者呢,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并及时作出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地方高校要担负起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型大学教育来说,更多的适龄青年进入了大学教育的行列,并由此而使得高等教育在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环节都出现了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官员提出了高等学校要致力于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这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劳动者开始被纳入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马丁·特罗(Martin Trow)强调,“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马丁·特罗的这一论述今天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所普遍认同,显然,这里所谓的“大众型”高等教育,应该是包括以普通劳动者为培养对象和目标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也相应地分化为与之相适应的两个层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这一分化,大致地体现为国家直属大学和一般地方院校这两类院校的分野,国家直属大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部属院校主要承担着精英教育亦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包括一大批高职高专在内的普通地方高校,即所谓的“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则主要担负着培养包括普通劳动者在内的大众化的教育任务。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阶段,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开始比较自觉地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包括一些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地方高校也都主动地做出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为适应大众化教育所进行的一次自我认识的转化与提升。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普通劳动者”应该是有着其特定内涵的,它是一个与人们经常所说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外延包括技术工人和其他类型的自由职业者。前文中提到的教育部官员的说法,其中的“普通劳动者”即是这样的定位。不言而喻,在地方高校中,高职高专类的学校实际上已经将其人才培养对象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类院校正是因为其人才培养定位较好地实现了与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因而显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地方高校中一大批一般本科院校目前之所以面临着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类学校还没有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调整与转换。地方高校如何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地转变到普通劳动者方面来,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地方高校也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就其中的一般本科院校来说,既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的学术人才的任务,又要着力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这类院校应该逐步将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定位在培养普通劳动者上。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在过去培养“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进一步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下移。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说,由地方高校这一类高等教育组织承担起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最突出、最集中的表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人才需求水准的提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会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地方高校将普通劳动者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势所趋。
二、普通劳动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地方高校以普通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人们通常可以接受和理解;但是,着眼于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普通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则会受到质疑。
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认识维度出发进行把握。“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促进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使之达到个性完善;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则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无论是基于怎样的价值理念,人们对于大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都十分注重和强调教育对象学术理论的深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这样的教育目标和内涵也就没有所谓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完善”,没有社会的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不会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说,作为高中后的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应当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作为价值目标和追求,否则,作为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协调培养普通劳动者与高等教育的这一基本的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呢,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普通劳动者及其社会价值。,
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2005年11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温总理的这一讲话,正是立足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对提高我国普通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毫无疑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这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应当逐步地纳入高等教育的视域。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需要在满足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特别是在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以普通劳动者作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意义,它将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让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进人普通劳动者的行列,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决不意味着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降格以求,更不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当然,这种以普通劳动者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然会进行一些新的调整,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宗旨和价值原则,即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却不应当因此而发展改变。今天,真正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通劳动者,同样是一种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高等学校以这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培养目标,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新的高等教育的实践与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在本质上的契合。将普通劳动者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这里所涉及的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价值观念和取向,同时,还需要从相关的政策机制的角度进行考量;但是,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为把普通劳动者作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理论和认识的基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方法的转变和转换,努力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逐步探索建立包括普通劳动者在内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从整体上满足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