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過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在范读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是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第一部分是写周恩来初到东北时,伯父告诫他不要去外国租界。
伯父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
在这段对话中,“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周恩来不解和追问的语气,读出周恩来对这些事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体会他的疑惑:“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读这段话要读出好奇和疑惑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的不断追问和思考。
(2)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部分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让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在读课文第8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画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字面,而会在心里真切感受到国家落后人民就会饱受欺凌的道理,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3)重点段落重点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读《长城》第三自然段中的“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没有、没有、就、多少、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些重点词,然后反复朗读,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是多么不容易,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说明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黄金时期让小学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言警句,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教材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得很美,富有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让学生从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读”占鳌头。
[1]刘明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张尚兵.浅议个性化阅读[J].学科教育,2002(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過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在范读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是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第一部分是写周恩来初到东北时,伯父告诫他不要去外国租界。
伯父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
在这段对话中,“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周恩来不解和追问的语气,读出周恩来对这些事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体会他的疑惑:“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读这段话要读出好奇和疑惑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的不断追问和思考。
(2)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部分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让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在读课文第8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画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字面,而会在心里真切感受到国家落后人民就会饱受欺凌的道理,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3)重点段落重点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读《长城》第三自然段中的“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没有、没有、就、多少、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些重点词,然后反复朗读,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是多么不容易,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说明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黄金时期让小学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言警句,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教材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得很美,富有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让学生从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刘明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张尚兵.浅议个性化阅读[J].学科教育,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