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行”如烹小鲜

来源 :博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和金融业风雨飘摇,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却持续吸引着全球银行将大量贷款注入其新兴市场—尽管速度有所放缓。
  欧美危机推高亚洲贷款流入
  长期以来,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的银行一直是亚洲市场的传统贷款来源。截至2012年底,美国和英国银行贷款总额的20%以上流向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印尼和泰国经济对外资银行的负债较2007年升逾80%。无独有偶,中国2012年对外资银行的负债也较2007年翻番。2012年第三季度,东盟(ASEAN)主要经济体(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越南)、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从欧元区、美国和英国的银行总共获得了大约2万亿美元贷款。
  诸多因素促使全球大银行向亚洲贷款。日本和美国银行扩张的早期,向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发放贷款,主要是为双边贸易及国内企业对这些市场的直接投资提供融资。如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国银行向周边经济体的大举扩张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特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总体宏观经济的稳定向来是主要拉动因素。银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全球经济的波动以及东道国法律和官僚制度的完善,近年日益成为推动贷款流入亚洲的主要动力。同时,贷款来源国的货币政策近年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美联储(FED)过去几轮量化宽松期间,我们都清楚地看到,流向全球多个新兴市场的贷款出现骤增现象。
  危机以来,亚洲新兴市场的外国贷款流入波动剧烈
  众所周知,外资银行的存在会带来所谓的“好处”,比如技术转移和金融行业的深化发展。然而,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银行贷款原本的惊人增长出现中断。这让人猛然认识到,贷款会将发达市场的不利冲击迅速传导至新兴市场。以往,全球银行贷款明显更具韧性,也更能抵御冲击。而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却出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趋势。克莱森斯(Claessens)和范奥伦(van Horen)于2012研究了2005~2009年期间118个国家的3615家银行(其中1198家为外资银行),并找出了确凿的证据证明,2009年外资银行减少贷款的幅度大于内资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WEO (2012))中预测,欧盟(EU)银行在未来两年的去杠杆化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
  亚洲一些国家也报告了类似趋势。由于需要增加资本和缓解筹资压力,欧洲银行一直面临迅速削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巨大压力,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为银行纾困花掉了大量纳税人的钱,这迫使银行更多地从事国内贷款,减少海外活动。结果,在这些欧洲银行跨境贷款活动中举借了大量贷款的经济体,就不得不承受银行最近去杠杆化举措的影响。国际清算银行(BIS) 2012年3月的报告显示,2011年下半年,境况大不如前的欧洲银行的全球贷款总额下降了15%,其中项目和贸易融资分别减少了39%和23.5%。长期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尤其是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直是亚太地区新兴市场贸易和项目融资的主要提供方和承销方。
  最近几年,资产价格和全球银行贷款间的相互关联也十分明显。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后,亚洲各大股市在2009~2010年的回报率,似乎与各国对外资银行的负债呈负相关。一国金融行业对外资银行跨境贷款的敞口越大,国内股市在外部冲击中的损失越严重,2010年发生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时就出现了类似情形。同样,在某些亚洲经济体中,外资银行贷款与住房价格的上涨存在显著关联。2005年至2008年下半年,外资银行在东亚的贷款迅速增加,住房价格的上涨也接踵而至。
  亚洲新兴市场的跨境贷款敞口,部分解释了这一地区的贷款流入为何剧烈波动,以及外资银行贷款为何大幅减少。在全球银行贷款中,进一步研究东亚和东南亚的外资银行贷款,会发现贷款总额中非常大的一部分为跨境贷款。这与拉美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拉美国家,国际银行的本地贷款远远高于跨境贷款。而在印尼、中国、菲律宾和CLMV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跨境贷款在欧元区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远高于50%。这一比例远高于拉美国家—欧元区银行在主要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贷款中,跨境贷款低于30%。雷曼兄弟破产危机白热化时,2009年第二季度流向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市场的跨境贷款总额同比骤减15%以上。
  旨在降低波动性的政策措施成为争论焦点
  一些旨在减少外资银行贷款波动性的政策措施,频频成为争论的焦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该地区不同国家银行业的相继崩溃,凸显出监管能力的不足。白驹过隙,10年后的今天,全球的金融监管者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亚洲的地方性和地区性银行不但从全球银行体系大举借入贷款,也向后者输出大量贷款。外国投资者已成为这些银行的主要股东。随着亚洲投资环境变得更为友好,地区银行与全球性银行的并购也愈演愈烈。由于这些银行的经营具有跨境特点,本地监管当局对这些银行国内活动的常规监管范围,将不足以评估它们的整体风险敞口。绘制一幅亚洲地区银行系统的网络图和一体化程度分析图,比制定措施、提高对该网络的监管能力更为紧迫。因此,监管者之间的地区和全球合作或称“监管者协会”(Colleges of supervisors))在最近几年呈扩大态势。
  近来,“子行化”(Subsidiarisation)作为一种“圈护”(ringfence)国内银行业免受外部冲击影响的方式,也吸引了政策制定者浓厚的兴趣。与外资银行的分行不同,子行的资产很容易圈护起来,这一优点导致银行监管者更偏爱主要由子行(而不是分行)构成的银行组织结构。不过,外资银行在某一经济体内的子行化,本身并不一定会减少跨境资本流动,不论是子行与总行和相关银行集团的分行之间,还是与其他银行之间。而且,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对于一家处于困境的银行集团,分行和子行是否面对不同的市场状况也不明了。雷曼兄弟遭遇的信心流失同时影响到其分行和子行,导致整个集团土崩瓦解。
  全球性银行的活动毫无疑问会影响东道国的整体金融稳定。随着《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今年开始实施,在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需要进行多项监管和监督方面的调整。鉴于银行体系的高度一体化,在这三个不同层面,政策制定、设计和实施应以相互协调的方式展开,从而将效果最大化。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全球性银行是眼下亟需的中长期项目融资(比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因此,应避免对银行体系实施过度监管,否则可能会影响外资银行给本国经济带来的益处。
其他文献
去年,欧元区的运行机制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欧洲央行(ECB)在7月宣布、9月制订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这无疑改变了欧元区的机制。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欧元区的结构一直较为脆弱。造成这种脆弱性的原因在于,各成员国政府在加入欧元区后,丧失了危机期间要求本国央行偿付债券持有人的权力。因此,没有人能担保债券持有人在债券到期时总能够得到偿付。担保缺位可能导致自我实现式的流动性危机,事
期刊
内容摘要 企业在生产和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具有极大的安全风险,若在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出现问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企业应做好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文章简要介绍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安全管理现状,并指出相应的安全管理要点。  关键词 企业 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 要点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不断增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
期刊
中国和墨西哥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璀璨文化和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两国人民在社会认知、价值观、人生观、家庭观等方面却极其相似,都展示出勤劳、勇敢、团结、奋进的精神。墨中对加强彼此相互了解、互通有无,以及在各个领域积极建立合作关系的愿望强烈。  三年前,我亲身见证了这一点。当时,我作为墨西哥州州长出席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墨西哥馆的开馆仪式。彼时,我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人民渴望了解墨西哥
期刊
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国希望到本世纪中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能够达到西方标准。据估计,目前中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即31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每个劳动者的产出水平)大约相当于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及其他西方经济体的七分之一。在新兴产业蔚然兴起的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西方水平的一半左右。有理由认为,通过教育和人口迁移方面的努力,内陆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将逐步向沿海
期刊
全球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城市越大,人口密度越高,同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也更高。高密度的大城市产生着三个方面的规模经济:一是规模化使各种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得以生存,保证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而对于基础设施等固定投入的分享,有助于降低平均生产和生活成本;二是规模化促进专业化,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学习效应,大城市是科技、信息、思想和创意的集中地,高密度有助于人们交换信息,相互学习,从而
期刊
欧洲多年来一直深受欧元危机的影响。近几个月,欧元危机有所缓和,主要原因是欧洲央行(ECB)宣布将采取一切措施支持欧元。然而,尽管欧洲已出台一系列举措来应对欧元危机,包括推出欧洲稳定机制(ESM)和各种工具来加强经济合作、并对财政纪律缺位加以惩罚,但许多长期治理问题仍有待解决,经济和社会危机远未结束。  眼下似乎正是考虑能否从欧洲经历中汲取教训的良好时机,特别是许多国家已开始推行、或正在考虑深化地区
期刊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亚洲新兴经济体(东盟10国、中国和印度)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弹性。虽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复苏一直绵软乏力,但东盟(ASEAN)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计很快将恢复至危机前水平,2013年至2017年年均增速有望达到5.5%。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中国2013年至2017年年均GDP增速将在8%以上,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继去年略微减速
期刊
在中国“入世”后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创造了一个不小的世界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用的时间并不长。我们不会忘记,就在新千年开始之际,中国银行业“技术性破产”之说一度甚嚣尘上。彼时,即便是那些坚定看好中国金融业未来的有识之士,也无法预测中国银行业这10年发展带来的惊人成果。这确是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银行则是金融业的主体。面对金融危机下阴影重重
期刊
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供应链及生产网络??近几十年来,这些因素混合交织,推动着亚洲的转变。全球经济重心日渐东移,而亚洲对于全球经济最大的贡献,在于维系自身增长的同时,减少区域各经济体内部乃至彼此之间的不平等。亚洲通过壮大中产阶层刺激内需,可以增加从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后者如今却增长缓慢。刺激中等收入亚洲国家的内需,虽不能完全取代出口的经济增长来源,但对于促进区域内部及南南贸易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这种良
期刊
在任何经济体,中小企业(SME)都是中坚力量。欧洲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定义是那些雇员人数不足250人、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的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是雇员人数不到10人的小微企业。中国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提供了80%的就业机会;而欧洲的相应数字略低—它们提供了58%的经济增加值(GVA)和67%的就业岗位。简言之,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的健康运行尤为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