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消化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进行探究讨论。方法: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中随机抽选11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采取阶段的临床护理措施。第一阶段采取一般护理方法。第二阶段对患者在第一阶段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对比两阶段的护理情况。结果:第一阶段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1.82%,满意度为89.09%。第二阶段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27%,满意度为94.55%,均优于第一阶段,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应对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病情稳定及康复。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
引言
消化内科疾病大多有着迁延难愈,易复发、易传染的特点,其导致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风险因素或护理事故,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了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以及相应对策进行探究,进行了本次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消化内科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2.42±7.28)岁,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2周以上。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一周作为第一阶段,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監测、体位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
患者入院一周后作为第二阶段,对患者在第一阶段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对消化内科护士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严格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尖锐物品处理、污染物处理、降低劳动强度防止疲劳、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
(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护士护理技能以及安全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3)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包括做好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监督患者服下药物,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对其不良的心理进行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观察指标
(1)分别统计两个阶段中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或护理事故的发生情况,计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在第一阶段结束以及患者出院时使用本院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第二阶段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7.27%)低于第一阶段(21.82%),P<0.05,详见表1。
2.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第二阶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4.55%)较第一阶段(89.09%)明显提高,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技能操作水平不足、护理流程不规范、高强度劳动导致疲劳、与患者沟通不良等。对于消化内科来说,由于患者的疾病大多具有易污染、易传染的特点,如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中往往含有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善很容易对其他患者或护士造成感染,因此护理风险因素也相对较多。为了保证消化内科护士以及患者的安全,就必须要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了对临床污染物、尖锐物等的处理要求,避免护士或相关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接触污染物;加强了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以及护理操作能力;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优化临床护理流程的同时对护士的排班进行了重新设置,以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还加强了对患者的管理和沟通,保证患者合理用药,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实现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第二阶段中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27%,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第一阶段(21.82%),同时患者的满意度(94.55%)也明显高于第一阶段(89.09%)。
综上,在消化内科中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用有效措施能够降低发生护理事故的机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对于患者稳定病情、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秀翠.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 2017, 11(4):227.
[2]韩雪梅.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研究[J]. 2015(10):83-84.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
引言
消化内科疾病大多有着迁延难愈,易复发、易传染的特点,其导致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风险因素或护理事故,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了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以及相应对策进行探究,进行了本次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消化内科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2.42±7.28)岁,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2周以上。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一周作为第一阶段,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監测、体位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
患者入院一周后作为第二阶段,对患者在第一阶段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对消化内科护士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严格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尖锐物品处理、污染物处理、降低劳动强度防止疲劳、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
(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护士护理技能以及安全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3)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包括做好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监督患者服下药物,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对其不良的心理进行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观察指标
(1)分别统计两个阶段中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或护理事故的发生情况,计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在第一阶段结束以及患者出院时使用本院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第二阶段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7.27%)低于第一阶段(21.82%),P<0.05,详见表1。
2.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第二阶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4.55%)较第一阶段(89.09%)明显提高,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技能操作水平不足、护理流程不规范、高强度劳动导致疲劳、与患者沟通不良等。对于消化内科来说,由于患者的疾病大多具有易污染、易传染的特点,如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中往往含有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善很容易对其他患者或护士造成感染,因此护理风险因素也相对较多。为了保证消化内科护士以及患者的安全,就必须要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了对临床污染物、尖锐物等的处理要求,避免护士或相关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接触污染物;加强了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以及护理操作能力;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优化临床护理流程的同时对护士的排班进行了重新设置,以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还加强了对患者的管理和沟通,保证患者合理用药,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实现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第二阶段中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27%,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第一阶段(21.82%),同时患者的满意度(94.55%)也明显高于第一阶段(89.09%)。
综上,在消化内科中针对护理风险因素采用有效措施能够降低发生护理事故的机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对于患者稳定病情、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秀翠.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 2017, 11(4):227.
[2]韩雪梅.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研究[J]. 2015(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