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伊始,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华人气象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外院长王斌2015年度“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该奖章是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最高荣誉。王斌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获得大气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华人科学家。
阳光温暖的一个午后,在海大学术报告厅与王斌教授见面,听他讲述几十年来在大气科学领域的跋涉与探索,感受着他温文尔雅的谈吐中蕴涵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祖国的无尽深情。
1944年,王斌出生于青岛。碧海蓝天,寄托了王斌的诸多梦想。1961年,王斌考取了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物理海洋专业。然而,大学四年王斌没学过任何气象知识,却不想毕业被分配到一个荒凉的气象站工作。在那个动荡与迷惘的时代,王斌凭着在图书馆的学习与钻研,摸索出一套数理统计天气预报的方法。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做过观测员、预报员以及省气象局和高校气象专业争抢的培训推广老师。
1978年,中科院恢复招收研究生,王斌报名考取了气象学硕士。北京读研时,王斌克服了重重困难,竭尽所能去探索真知——为了听一场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他在北京零下八摄氏度的寒冬中蹬着自行车骑行二十里路,到了目的地之后脚完全冻麻;为了看到世界上第一部讲大气海洋动力学的专著,一得知书在美国出版他就开始在北京图书馆守候,终于在六个月之后,第一个借阅到这本书……
1981年,王斌在叶笃正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并向旧金山领事馆借了500美元,勉强开始了留学生涯。王斌回忆说,早上刷牙时,脑子里就会排好一天的计划。等车回住处时,手上一定拿着单词本。晚上睡觉前,不管多困,只要想到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算法,都要第一时间跳下床来,记在本子上。就是凭着这份韧性,他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便取得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
1987年,王斌开始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执教,1992年至今担任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教授,并在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担任气象系主任。还曾获夏威夷大学卓越科研勋章。
王斌主要从事热带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及大尺度海洋大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热带波动动力学、热带季节内振荡、季风、厄尔尼诺、气候可预报性和热带气旋等方面的理论、数值模拟和观测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他至今已经发表了近300篇论文,共计被引用近20000次。其中,发表于2000年的一篇论文,第一次回答了厄尔尼诺是如何影响东亚季风的,被引用800多次。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原创性研究,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王斌在全球季风的动力学和可预测性以及热带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季风研究专家之一。
王斌所做的气候预测和我们平日理解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一回事。气候预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将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王斌解释说:“拿我国来说,一年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多少温室气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什么影响,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面对这种复杂的综合性气候研究,需要建立‘地球系统模式’,这是最先进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科学依据。”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各自较为先进的地球系统。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短板。
2012年起,依托于夏威夷大学的科研平台,王斌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组建了中美大气海洋研究中心,让中国更多年轻的学者可以在气候领域进行研究,致力于中国气候问题。同年,王斌领衔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队伍,主要独立开发一种全新的地球系统模式——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Nuist Model)。
实际上,地球系统模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王斌说:“由于人力所限,目前我们进行的研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就是说,它耦合了世界上先进的大气、海洋、海冰和陆面模式,然后通过不断地加入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它‘中国化’。”所谓耦合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系统或运动形式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或联合。“计算机要想完全模拟地球圈层的实际情况,是十分难的。”王斌说,在耦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不同模式间的耦合又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其庞杂程度超出想象,“我们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测试、调整与修正”。
值得欣慰的是,2014年,这一模式已经顺利发布1.0版。未来数年内,中国科学家可以借助这套模式,预测中长期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环境变化。王斌说:“希望该模式可以为中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我的根在中国,在国外求学和治学的历程中,我深深的感知到,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对我治学和做人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展望未来,王斌说,“科学永无止境,我愿用我所学,进一步完善地球系统模式,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阳光温暖的一个午后,在海大学术报告厅与王斌教授见面,听他讲述几十年来在大气科学领域的跋涉与探索,感受着他温文尔雅的谈吐中蕴涵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祖国的无尽深情。
1944年,王斌出生于青岛。碧海蓝天,寄托了王斌的诸多梦想。1961年,王斌考取了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物理海洋专业。然而,大学四年王斌没学过任何气象知识,却不想毕业被分配到一个荒凉的气象站工作。在那个动荡与迷惘的时代,王斌凭着在图书馆的学习与钻研,摸索出一套数理统计天气预报的方法。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做过观测员、预报员以及省气象局和高校气象专业争抢的培训推广老师。
1978年,中科院恢复招收研究生,王斌报名考取了气象学硕士。北京读研时,王斌克服了重重困难,竭尽所能去探索真知——为了听一场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他在北京零下八摄氏度的寒冬中蹬着自行车骑行二十里路,到了目的地之后脚完全冻麻;为了看到世界上第一部讲大气海洋动力学的专著,一得知书在美国出版他就开始在北京图书馆守候,终于在六个月之后,第一个借阅到这本书……
1981年,王斌在叶笃正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并向旧金山领事馆借了500美元,勉强开始了留学生涯。王斌回忆说,早上刷牙时,脑子里就会排好一天的计划。等车回住处时,手上一定拿着单词本。晚上睡觉前,不管多困,只要想到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算法,都要第一时间跳下床来,记在本子上。就是凭着这份韧性,他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便取得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
1987年,王斌开始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执教,1992年至今担任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教授,并在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担任气象系主任。还曾获夏威夷大学卓越科研勋章。
王斌主要从事热带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及大尺度海洋大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热带波动动力学、热带季节内振荡、季风、厄尔尼诺、气候可预报性和热带气旋等方面的理论、数值模拟和观测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他至今已经发表了近300篇论文,共计被引用近20000次。其中,发表于2000年的一篇论文,第一次回答了厄尔尼诺是如何影响东亚季风的,被引用800多次。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原创性研究,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王斌在全球季风的动力学和可预测性以及热带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季风研究专家之一。
王斌所做的气候预测和我们平日理解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一回事。气候预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将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王斌解释说:“拿我国来说,一年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多少温室气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什么影响,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面对这种复杂的综合性气候研究,需要建立‘地球系统模式’,这是最先进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科学依据。”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各自较为先进的地球系统。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短板。
2012年起,依托于夏威夷大学的科研平台,王斌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组建了中美大气海洋研究中心,让中国更多年轻的学者可以在气候领域进行研究,致力于中国气候问题。同年,王斌领衔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队伍,主要独立开发一种全新的地球系统模式——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Nuist Model)。
实际上,地球系统模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王斌说:“由于人力所限,目前我们进行的研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也就是说,它耦合了世界上先进的大气、海洋、海冰和陆面模式,然后通过不断地加入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它‘中国化’。”所谓耦合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系统或运动形式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或联合。“计算机要想完全模拟地球圈层的实际情况,是十分难的。”王斌说,在耦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不同模式间的耦合又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其庞杂程度超出想象,“我们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测试、调整与修正”。
值得欣慰的是,2014年,这一模式已经顺利发布1.0版。未来数年内,中国科学家可以借助这套模式,预测中长期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气候环境变化。王斌说:“希望该模式可以为中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我的根在中国,在国外求学和治学的历程中,我深深的感知到,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对我治学和做人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展望未来,王斌说,“科学永无止境,我愿用我所学,进一步完善地球系统模式,满足国家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