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下简称《规划》)。《规划》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居家养老以上门服务为主,主要提供家政服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平台支撑,主要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为解决社会养老服务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再次进行了明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人民银行从1994年1月1日起自办养老统筹,离退休干部(含职工,下同)服务管理一直沿用由所属单位和主管部门具体组织的管理模式。随着各项制度改革特别是养老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服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与形势任务的发展不相适应,积聚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如何让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同步协调,如何做好央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对接,是值得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分行课题组在辖区广泛开展调研,走访民政和老干部管理部门,实地考察养老机构,设计调查问卷,充分了解离退休干部的需求,收集掌握相关情况。
二、依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依托的必要性。我分行现辖四川、贵州、云南、西藏4省(区),有1个营业管理部,3个省会城市中心支行,50个市(地、州)中心支行。截至2013年12月底,全辖共有离退休干部4481人,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67岁,70岁以上1445人,占离退休干部的32.25%。全辖共有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人员357名,其中:专职服务人员28名,兼职人员329名,服务管理人员占离退休干部的7.97%。近年来,辖区各单位以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为理念,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活动领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换,离退休干部队伍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日益突出。
1.1队伍日渐壮大,高龄化现象突出。由于人民银行改革发展的需要,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支行人员出多进少,虽然近年来在强化对外履职原则的指导下,已逐渐放宽进人指标,但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人员进出不平衡因素,导致基层行职工队伍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条件的不断提高,退休人员高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以成都分行机关为例,近几年已进入退休高峰期,每年约新增退休人员10人左右,目前离退休干部职工人数与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40%,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三高”人员逐渐增多,分行机关近50%的离退休人员在70岁及以上,最高年龄96岁;从健康状况来看,历年体检结果90%的老年人身体情况都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骨关节等疾病。
1.2个体需求多样化,单位经费日趋紧张。老干部活动需求的多样性与单位经费紧张,难以满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离退休干部年龄不一、身体状况不一、兴趣爱好不一,对活动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尽管辖区多数单位针对这一特点,成立了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定期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由于财务费用有限、活动形式单一、硬件设置配备不足,仍然难以满足离退休干部多样化的需求。
1.3居住较为分散,异地居住越来越多。近年来,离退休干部居住越来越分散,异地养老、海外旅居、随子女居住、候鸟度假等人员也逐年增多。这部分人员很少回单位参加集体活动,由于居住地较远,组织上也无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他们。异地养老情况在民族落后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地区差异的存在,落后地区的离退休干部更多选择到医疗、气候条件好的地区去养老。如西藏自治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很多离退休干部选择定居成都;迪庆州中心支行有条件的离退休干部很多迁至低海拔的大理、丽江等异地养老。异地居住增加了管理和服务难度。一方面,这部分退休干部长期不能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得不到组织的直接关心和照顾,有孤独感和失落感;另一方面,组织上不能随时对这部分退休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有什么情况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如发生个别退休干部举家外出后不主动与单位联系的情况,将使组织上处于被动的局面。
1.4管理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加大。目前,人民银行在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均未成立离退休干部专门管理機构,仅挂靠在组织人事部门,从事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一般都是兼职,大多数只能做一些日常的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在服务的方式上,以被动服务为主,主动服务不足;在服务的内涵上,以物质服务为主,精神服务不足;在服务内容上,以传统服务为主,创新服务不足。
2.依托的可行性。
2.1政府主导和社会支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分行辖内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分别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按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思路,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2年,四川省制订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龄事业发展”两个“十二五”专项规划。2014年2月,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养老服务业2020年发展目标。截至2013年12月,四川省全省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5.4%和21.3%。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床位1.6万余张。全省养老机构3346个、养老床位数35.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41张,机构养老床位数居全国第三。 2.2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积累了推行经验。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使得原有的离退休人员单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成为解决困境的重要途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或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经过十几年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证明:推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进一步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2.3社区管理服务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为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政府主导和社会的支持下,社区服务的内容从初始阶段的单一服务已扩展为多角度、多内容、多网点的系统化服务网络体系,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由专、兼职志愿者组成的庞大的社区服务队伍,摸索了一条社区服务改革发展的配套措施。社区服务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为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依托面临的问题
1.机构管理相对独立,地方资源难以充分运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是社会养老服务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中央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其管理模式相对独立,属于垂直管理,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作为地方预算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由地方财政统一拨付,地方党政机关实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则能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顺利过渡。而央行于1994年建立了系统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实行基金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由退休前所在单位发放。管理模式的相对独立,使得基层央行在运用地方社会资源方面处于尴尬境地,给央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一定的难度。
2.观念难以转变,认识存在误区。推行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在离退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老同志担心原单位“卸包袱”,怕失去组织,失去“娘家”,心存顾虑,不愿接受社会化管理模式,不愿把关系转到社区。同时,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要支撑的机构养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养老院,在离退休干部的认识中属于“无人尽孝”时无奈的最终选择。据辖内分支行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人民银行离退休干部职工前往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很低,不足调查对象的10%,即便表示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也是在生活不能自理时迫于无奈的选择。在成都分行机关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占到调查对象的74%。另一方面,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对依托社会资源深化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囿于传统,认为现行工作体制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不愿尝试新型管理模式。
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期内尚难满足“未富先老”的强劲需求:一是老年照料服务机构严重缺乏,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二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无序,发展困难重重;三是养老服务(护理)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严重;四是地方政府落实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政策乏力,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五是轻视对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六是缺乏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养老机构的发展仍然处于两极分化阶段。一极是指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难进床位紧张。课题组前往成都市民政局了解到,成都市这类养老机构一般是康复医院、福利院、社区微型养老机构等,医院、福利院主要收治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提供病痛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因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并与社保直接挂钩,老年人可在社保报销部分药费、住院费,故多数老人都是长期住院治疗,床位非常紧张;社区微型养老机构本着社区养老、就近养老的原则,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主要提供家政服务、白天养老托孤、生活照料、短暂精神慰籍、娱乐健身、临时用餐等服务,因离家近,社区环境人员熟悉,子女可随时关心看望,晚上回家方便,比较适合老年人不愿离家就能养老的心理,子女也能随时就近照顾,目前很受老年人认同和欢迎,但也供不应求。另一极是指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即民办养老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收费普遍偏高且床位紧张,老年人无力承受,收费低的条件又不好,老年人无法接受。据辖内宜宾中支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能承受的月收费情况多以2000-3000元为主,占平均离退休费的47%-70%,仅靠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想要入住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依托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1.加强沟通,共享社会资源。在现有人民银行相對独立和封闭的管理体制下,要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总行而言,须做好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建立社会资源共享机制,争取将人民银行纳入地方党政机关离退休干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接的范围;对各分支行而言,应主动与社会养老机构衔接,探索单位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方式。课题组在成都市调查养老机构时了解到,社会养老机构非常希望与单位密切合作,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例如,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规模较大的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属民营股份制养老机构,占地70多亩,集基地养老、托老、休养疗养以及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和社会人员培训为一体,提出全新的“自助养老”模式,提倡老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希望与单位或个人共同投资修建规模较大、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技术全面的“晚霞为老”医疗中心,投资方占80%股份投资一个床位或房间,优先入住,终身继承,也可转让或出租,并分享公司经营过程80%的收益。目前成都市社区微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有219个,由街道办事处管理,在市区和郊县达到了全覆盖,政府规定该类养老机构不能少于两个床位,因设立在生活小区,非常适合居家养老的老人,不离开居住地,儿女又能经常照看,方便快捷,费用低,是很不错的社会养老资源,人民银行应动员本单位干部职工,尽量依靠这类养老组织,解决自己的生活居家养老问题,以舒缓本单位离退休人员较多、工作人员又较少的矛盾问题。 2.加强引导,消除认识误区。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逐步转变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干部工作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思想观念。一是通过宣传让离退休干部职工了解社会老龄化现状与趋势以及“421”家庭养老方式的不足,促使其认识到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单位开展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延伸, 是工作力度的加强和服务方式的完善,消除是单位“甩包袱”的认识,卸下思想包袱。二是要离退休干部明白老年高龄化、病残化、空巢化、少子化等因素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 联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针对离休、退休、高龄、重症、空巢等不同类型的离退休干部,量身推荐适合的养老方式。三是引導离退休干部树立幸福养老、需求养老的“养老消费观”,物有所值地享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便利和保障。
3.未雨绸缪,做好角色转换。在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后,人民银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应树立从注重微观的服务转为加强组织协调作用的发挥,积极与地方老干部管理局、民政局、社区等相关单位沟通衔接,掌握社会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依托当地政府的整体部署来落实本行离退休干部社会养老服务对接工作的各项具体内容。同时,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应注重对当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关机构的情况掌握,形成相关可供老干部选择的名单,比如说,离退休干部有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则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可以提供相关经过政府相关部门认证的正规家政服务公司名单供老干部选择,而在如何选择、费用协商、合同签订等则由老干部个人及家属完成。如果单位离退休干部的养老服务需求经过调查后具有一定的人员规模,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牵头组织衔接,争取优惠政策。
4.做好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单位和社会资源各自的优势。人民银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时,要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明确服务重点,在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出区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融合,最终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离退休干部养老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在具体分工上,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这些是社会养老资源无法替代的;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在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生活起居、生病护理和精神慰藉上存在“服务短板”, 可以利用家政服务公司或是社会养老机构来弥补这些不足。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可以将掌握的离退休干部疾病史、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信息告知家政服务公司和养老机构, 提高日常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同时, 利用家政服务公司的辐射优势, 实时掌握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况,建立离退休干部的动态信息库。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也可以与联合养老机构开展各类离退休干部喜闻乐见、适合参与的活动, 弥补养老机构在活动组织和场地上的劣势, 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精神生活。
5.完善政策,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国有、社会、民间资源的互通渠道,制定行业标准,使其服务更贴心、管理更人心、价格更合理。要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个主题共同参与,形成“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主导、多元参与”的社会服务格局,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民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针对离休、退休和高龄、重症、空巢等不同类型离退休干部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6.积极争取政策,按地区修建适合人民银行离退休职工养老的管理服务中心,解决人民银行离退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未来人民银行离退休职工将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怎样安顿好他们的老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和质量?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看,他们都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比较熟悉的人在一起。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离退休干部都希望人民银行能拥有自己的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有偿的养老服务,与老同事、老朋友、老伙计一起,愉快、高兴地走过自己人生最后的道路,当然,离退休干部的这种想法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相左,但是他们的梦想无论是否能实现,都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期盼,是离退休干部对人民银行的一份情感。成都分行机关在问卷调查时,离退休干部也表达了同样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曹竹芯.人民银行系统养老保险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J].西安金融,2003,(12):55-56.
[2]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3]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养老服务工作情况介绍——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商务领事梅隆先生会谈.
[4]李伟.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徐保安(1975—),男,湖北孝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研究方向:征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离退休干部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下简称《规划》)。《规划》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定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居家养老以上门服务为主,主要提供家政服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平台支撑,主要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为解决社会养老服务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再次进行了明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人民银行从1994年1月1日起自办养老统筹,离退休干部(含职工,下同)服务管理一直沿用由所属单位和主管部门具体组织的管理模式。随着各项制度改革特别是养老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服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与形势任务的发展不相适应,积聚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如何让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同步协调,如何做好央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对接,是值得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分行课题组在辖区广泛开展调研,走访民政和老干部管理部门,实地考察养老机构,设计调查问卷,充分了解离退休干部的需求,收集掌握相关情况。
二、依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依托的必要性。我分行现辖四川、贵州、云南、西藏4省(区),有1个营业管理部,3个省会城市中心支行,50个市(地、州)中心支行。截至2013年12月底,全辖共有离退休干部4481人,年龄最大的99岁,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67岁,70岁以上1445人,占离退休干部的32.25%。全辖共有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人员357名,其中:专职服务人员28名,兼职人员329名,服务管理人员占离退休干部的7.97%。近年来,辖区各单位以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为理念,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活动领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换,离退休干部队伍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日益突出。
1.1队伍日渐壮大,高龄化现象突出。由于人民银行改革发展的需要,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支行人员出多进少,虽然近年来在强化对外履职原则的指导下,已逐渐放宽进人指标,但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人员进出不平衡因素,导致基层行职工队伍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条件的不断提高,退休人员高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以成都分行机关为例,近几年已进入退休高峰期,每年约新增退休人员10人左右,目前离退休干部职工人数与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40%,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三高”人员逐渐增多,分行机关近50%的离退休人员在70岁及以上,最高年龄96岁;从健康状况来看,历年体检结果90%的老年人身体情况都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骨关节等疾病。
1.2个体需求多样化,单位经费日趋紧张。老干部活动需求的多样性与单位经费紧张,难以满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离退休干部年龄不一、身体状况不一、兴趣爱好不一,对活动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尽管辖区多数单位针对这一特点,成立了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定期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由于财务费用有限、活动形式单一、硬件设置配备不足,仍然难以满足离退休干部多样化的需求。
1.3居住较为分散,异地居住越来越多。近年来,离退休干部居住越来越分散,异地养老、海外旅居、随子女居住、候鸟度假等人员也逐年增多。这部分人员很少回单位参加集体活动,由于居住地较远,组织上也无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他们。异地养老情况在民族落后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地区差异的存在,落后地区的离退休干部更多选择到医疗、气候条件好的地区去养老。如西藏自治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很多离退休干部选择定居成都;迪庆州中心支行有条件的离退休干部很多迁至低海拔的大理、丽江等异地养老。异地居住增加了管理和服务难度。一方面,这部分退休干部长期不能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得不到组织的直接关心和照顾,有孤独感和失落感;另一方面,组织上不能随时对这部分退休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有什么情况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如发生个别退休干部举家外出后不主动与单位联系的情况,将使组织上处于被动的局面。
1.4管理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加大。目前,人民银行在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均未成立离退休干部专门管理機构,仅挂靠在组织人事部门,从事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一般都是兼职,大多数只能做一些日常的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在服务的方式上,以被动服务为主,主动服务不足;在服务的内涵上,以物质服务为主,精神服务不足;在服务内容上,以传统服务为主,创新服务不足。
2.依托的可行性。
2.1政府主导和社会支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分行辖内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分别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按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思路,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2年,四川省制订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龄事业发展”两个“十二五”专项规划。2014年2月,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养老服务业2020年发展目标。截至2013年12月,四川省全省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5.4%和21.3%。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提供社区日间照料床位1.6万余张。全省养老机构3346个、养老床位数35.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41张,机构养老床位数居全国第三。 2.2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积累了推行经验。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使得原有的离退休人员单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成为解决困境的重要途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或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经过十几年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证明:推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进一步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2.3社区管理服务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为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政府主导和社会的支持下,社区服务的内容从初始阶段的单一服务已扩展为多角度、多内容、多网点的系统化服务网络体系,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由专、兼职志愿者组成的庞大的社区服务队伍,摸索了一条社区服务改革发展的配套措施。社区服务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为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依托面临的问题
1.机构管理相对独立,地方资源难以充分运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是社会养老服务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中央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其管理模式相对独立,属于垂直管理,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作为地方预算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由地方财政统一拨付,地方党政机关实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则能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顺利过渡。而央行于1994年建立了系统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实行基金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由退休前所在单位发放。管理模式的相对独立,使得基层央行在运用地方社会资源方面处于尴尬境地,给央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一定的难度。
2.观念难以转变,认识存在误区。推行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在离退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老同志担心原单位“卸包袱”,怕失去组织,失去“娘家”,心存顾虑,不愿接受社会化管理模式,不愿把关系转到社区。同时,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要支撑的机构养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养老院,在离退休干部的认识中属于“无人尽孝”时无奈的最终选择。据辖内分支行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人民银行离退休干部职工前往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很低,不足调查对象的10%,即便表示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也是在生活不能自理时迫于无奈的选择。在成都分行机关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占到调查对象的74%。另一方面,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对依托社会资源深化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囿于传统,认为现行工作体制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不愿尝试新型管理模式。
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期内尚难满足“未富先老”的强劲需求:一是老年照料服务机构严重缺乏,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二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无序,发展困难重重;三是养老服务(护理)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严重;四是地方政府落实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政策乏力,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五是轻视对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六是缺乏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在此背景下,养老机构的发展仍然处于两极分化阶段。一极是指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难进床位紧张。课题组前往成都市民政局了解到,成都市这类养老机构一般是康复医院、福利院、社区微型养老机构等,医院、福利院主要收治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提供病痛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因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并与社保直接挂钩,老年人可在社保报销部分药费、住院费,故多数老人都是长期住院治疗,床位非常紧张;社区微型养老机构本着社区养老、就近养老的原则,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主要提供家政服务、白天养老托孤、生活照料、短暂精神慰籍、娱乐健身、临时用餐等服务,因离家近,社区环境人员熟悉,子女可随时关心看望,晚上回家方便,比较适合老年人不愿离家就能养老的心理,子女也能随时就近照顾,目前很受老年人认同和欢迎,但也供不应求。另一极是指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即民办养老院,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收费普遍偏高且床位紧张,老年人无力承受,收费低的条件又不好,老年人无法接受。据辖内宜宾中支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能承受的月收费情况多以2000-3000元为主,占平均离退休费的47%-70%,仅靠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想要入住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依托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1.加强沟通,共享社会资源。在现有人民银行相對独立和封闭的管理体制下,要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总行而言,须做好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建立社会资源共享机制,争取将人民银行纳入地方党政机关离退休干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接的范围;对各分支行而言,应主动与社会养老机构衔接,探索单位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方式。课题组在成都市调查养老机构时了解到,社会养老机构非常希望与单位密切合作,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例如,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规模较大的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属民营股份制养老机构,占地70多亩,集基地养老、托老、休养疗养以及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和社会人员培训为一体,提出全新的“自助养老”模式,提倡老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希望与单位或个人共同投资修建规模较大、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技术全面的“晚霞为老”医疗中心,投资方占80%股份投资一个床位或房间,优先入住,终身继承,也可转让或出租,并分享公司经营过程80%的收益。目前成都市社区微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有219个,由街道办事处管理,在市区和郊县达到了全覆盖,政府规定该类养老机构不能少于两个床位,因设立在生活小区,非常适合居家养老的老人,不离开居住地,儿女又能经常照看,方便快捷,费用低,是很不错的社会养老资源,人民银行应动员本单位干部职工,尽量依靠这类养老组织,解决自己的生活居家养老问题,以舒缓本单位离退休人员较多、工作人员又较少的矛盾问题。 2.加强引导,消除认识误区。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逐步转变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干部工作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思想观念。一是通过宣传让离退休干部职工了解社会老龄化现状与趋势以及“421”家庭养老方式的不足,促使其认识到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单位开展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延伸, 是工作力度的加强和服务方式的完善,消除是单位“甩包袱”的认识,卸下思想包袱。二是要离退休干部明白老年高龄化、病残化、空巢化、少子化等因素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 联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针对离休、退休、高龄、重症、空巢等不同类型的离退休干部,量身推荐适合的养老方式。三是引導离退休干部树立幸福养老、需求养老的“养老消费观”,物有所值地享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便利和保障。
3.未雨绸缪,做好角色转换。在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后,人民银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应树立从注重微观的服务转为加强组织协调作用的发挥,积极与地方老干部管理局、民政局、社区等相关单位沟通衔接,掌握社会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依托当地政府的整体部署来落实本行离退休干部社会养老服务对接工作的各项具体内容。同时,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应注重对当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关机构的情况掌握,形成相关可供老干部选择的名单,比如说,离退休干部有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则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可以提供相关经过政府相关部门认证的正规家政服务公司名单供老干部选择,而在如何选择、费用协商、合同签订等则由老干部个人及家属完成。如果单位离退休干部的养老服务需求经过调查后具有一定的人员规模,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牵头组织衔接,争取优惠政策。
4.做好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单位和社会资源各自的优势。人民银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时,要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明确服务重点,在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出区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融合,最终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离退休干部养老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在具体分工上,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这些是社会养老资源无法替代的;而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在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生活起居、生病护理和精神慰藉上存在“服务短板”, 可以利用家政服务公司或是社会养老机构来弥补这些不足。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可以将掌握的离退休干部疾病史、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信息告知家政服务公司和养老机构, 提高日常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同时, 利用家政服务公司的辐射优势, 实时掌握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况,建立离退休干部的动态信息库。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也可以与联合养老机构开展各类离退休干部喜闻乐见、适合参与的活动, 弥补养老机构在活动组织和场地上的劣势, 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精神生活。
5.完善政策,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国有、社会、民间资源的互通渠道,制定行业标准,使其服务更贴心、管理更人心、价格更合理。要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个主题共同参与,形成“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主导、多元参与”的社会服务格局,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民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针对离休、退休和高龄、重症、空巢等不同类型离退休干部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6.积极争取政策,按地区修建适合人民银行离退休职工养老的管理服务中心,解决人民银行离退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未来人民银行离退休职工将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怎样安顿好他们的老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和质量?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看,他们都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比较熟悉的人在一起。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离退休干部都希望人民银行能拥有自己的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有偿的养老服务,与老同事、老朋友、老伙计一起,愉快、高兴地走过自己人生最后的道路,当然,离退休干部的这种想法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相左,但是他们的梦想无论是否能实现,都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期盼,是离退休干部对人民银行的一份情感。成都分行机关在问卷调查时,离退休干部也表达了同样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曹竹芯.人民银行系统养老保险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J].西安金融,2003,(12):55-56.
[2]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3]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养老服务工作情况介绍——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商务领事梅隆先生会谈.
[4]李伟.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徐保安(1975—),男,湖北孝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研究方向:征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离退休干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