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2011年李沧区黄标车淘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扩大限行区域、提高补贴标准,改善油品品质、利用清洁能源,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李沧 黄标车 淘汰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青岛市李沧区由原来的重工业老城区逐渐向北部新城市中心转型,机动车排气污染在李沧区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越来越高。其中,运输渣土、物流、旅游等各类黄标车污染尤为严重。这部分汽车大多没有安装有效的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尾气排放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要求。据测算,1辆高污染黄标车相当于 5辆国Ⅰ车、7辆国Ⅱ车、14辆国Ⅲ车、28辆国Ⅳ车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对高污染黄标车的淘汰,成为改善李沧区空气质量和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
黄标车是高污染排放车辆的简称,是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排放达不到国Ⅲ标准的柴油车,因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因此称为黄标车。高污染黄标车[1]是指尾气排放量大、污染物排放浓度高、排放稳定性差的汽车。具体判定办法为:2000年7月1日前生产的第一类轻型车,即设计成员数不超过6人(包括司机),且最大总质量≤2.5吨的载客车辆;2001年10月1日前生产第二类轻型车,即除第一类轻型车以外的,最大总质量≤3.5吨的其他车辆;2003年7月1日前生产的重型汽油车和2001年9月1日前生产的重型柴油车,即最大总质量>3.5吨的车辆。
一、李沧区黄标车现状
李沧区是青岛的老工业区,大型物流运输车队多,根据2011年李沧区车辆管理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李沧区需要淘汰的高污染黄标车为6484辆,约占全市的10%。其中汽油车4679辆,柴油车1805辆;属于非财政供养单位车辆3482辆,属于财政供养单位车辆232辆,属于个人车辆2770辆。车辆类型为客车的高污染黄标车最多,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40.3%;其次为货车,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29.6%。
2011年李沧区被盗抢、注销、停驶、转出、查封、无信息(无信息,表示在数据统计中找不到该车的任何信息,通常该类车辆已被销毁)的高污染黄标车辆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23.5%,其余高污染黄标车仍处在正常营运状态。
2011年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正常使用的车辆(即检验有效期在2011年以及2011年以后的车辆)占李沧区黄标车总量的33.5%,非正常使用的车辆(即检验有效期在2011年以前的车辆)占总量的58.7%。统计数据显示李沧区大部分黄标车处于非正常使用状态,说明李沧区的高污染黄标车淘汰任务非常艰巨。
二、 高污染黄标车淘汰存在问题
在对李沧区黄标车淘汰的执法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1.没有强制性执法依据,淘汰难度大
黄标车为客车和货车的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69.9%,淘汰任务艰巨。根据我国现有的机动车报废标准,大部分黄标车并不在报废之列,地方政府在黄标车淘汰工作中没有直接、强制性执法依据,这为具体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环保部门是黄标车淘汰的主要推动者,但没有相应道路执法权限,只能与公安交警联合执法。
相对于单位的黄标车,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数42.7%的个人黄标车的淘汰难度更大,由于城市发展,许多车主登记的信息已经变更,其车辆无从查找。另外,由于政策补贴的毕竟不是车的残值,车主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且车主本身并未违反国家机动车淘汰的相关标准要求,部分黄标车除排放污染物量大以外,车况还不错,因此通常一开始车主有抵触情绪。
2.限行区域过窄,补贴标准制定难
对黄标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通行时间,是淘汰黄标车、降低大气污染、保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最直接、有效手段。但目前仅在青岛市市南区6.48平方公里限行[2],包括李沧区的其他区域还未限行,远不能达到淘汰黄标车的目的。另外,缺乏限行标识牌、全方位电子识别监控系统等相应的黄标车配套处罚设施。
在现有标准下,地方政府淘汰高污染黄标车的手段有限,除了限行,就是鼓励。2011年青岛市政府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暂定了鼓励的补贴标准。为方便车主申办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手续,2011年9月李沧区政府专门设立淘汰高污染黄标车联合服务窗口。但补贴标准是个动态问题,既要确保地方财政能够承担,又要尽可能减少车主更换车辆造成的损失。
3.黄标车淘汰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局限性
黄标车是指高污染排放的车辆,这是个动态概念,相对于国Ⅰ标准的车,国Ⅰ以前的汽油车、国Ⅲ以前的柴油车就是高污染排放车辆。再过几年,部分现在的绿标车可能又会变成高污染排放黄标车辆。
黄标车另一相对性是区域相对性,由于中国不同省市对不同标准的车辆管理力度不一样,淘汰黄标车的力度也不同。青岛市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较早于周边其他城市。车主为减少损失,将淘汰的黄标车转卖到环保政策相对宽松的其他城市。甚至有的车主钻本市对外地车辆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法律空隙,将销到外地的黄标车挂上外地牌照后,回流到青岛继续使用。这种现象已从不公平竞争上升到社会层面的不良影响问题上。
三、解决对策
1. 加強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标车淘汰难问题,就需要国家机关部委尽快修改现行的机动车报废标准,将黄标车纳入淘汰范围,通过立法形式[3],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做好机动车安检、环检同步审验工作,推动在用车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工作,加大实施对在用车的环保定期检验制度及维修保养制度。
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平台,增加环保执法人员,扩大环保执法权限,加强执法、区域联防联控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任何徇私舞弊现象。 2. 扩大限行区域,提高补贴标准
召开限行扩大听证会,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逐步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在一定期限内将黄标车限行区域从目前青岛市市南区仅有的6.48平方公里,先扩展到市内五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及崂山部分路段),再扩大至青岛市内七区。
根据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及车辆状况,在现有的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并推进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将黄标车淘汰与车辆以旧换新政策充分结合,将政府补贴政策与新车促销手段结合使用[6],不仅能拉动内需,更能使黄标车车主由被动淘汰变为主动淘汰。
3. 改善油品品质,利用清洁能源
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加快加油站、油罐车、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进度,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优化车辆结构,加大出租车、公交车等车辆油改气的比例,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及配套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扩大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利用,降低城市尾气污染。
4.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
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公交、地铁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建设跨线桥、高架桥、地下车行通道、拓宽道路、增设行人过街设施,增加停车供给、调整公交站点、增扩建公交港湾车站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基点、向四周辐射的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5.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舆论监督
做好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放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政策传达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快淘汰高污染排放車辆。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和广大公众的监督,设立冒黑烟车辆有奖投诉信箱,开展冒黑烟有奖举报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物流及旅游等客、货运车辆集中行业,开展环境友好车队系列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动员共同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提前淘汰黄标车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机动车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效益。
参考文献
[1]沈俊霖,孙钦法. 青岛:黄标车限行成一纸空文?[N].青岛日报,2012-1-16
[2]孙钦法,许颖.黄标车限行范围拟扩至七区[N].半岛都市报,2012-6-1(A14)
[3]交通运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7.08:30-31
关键词: 李沧 黄标车 淘汰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青岛市李沧区由原来的重工业老城区逐渐向北部新城市中心转型,机动车排气污染在李沧区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越来越高。其中,运输渣土、物流、旅游等各类黄标车污染尤为严重。这部分汽车大多没有安装有效的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尾气排放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要求。据测算,1辆高污染黄标车相当于 5辆国Ⅰ车、7辆国Ⅱ车、14辆国Ⅲ车、28辆国Ⅳ车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对高污染黄标车的淘汰,成为改善李沧区空气质量和进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
黄标车是高污染排放车辆的简称,是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排放达不到国Ⅲ标准的柴油车,因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因此称为黄标车。高污染黄标车[1]是指尾气排放量大、污染物排放浓度高、排放稳定性差的汽车。具体判定办法为:2000年7月1日前生产的第一类轻型车,即设计成员数不超过6人(包括司机),且最大总质量≤2.5吨的载客车辆;2001年10月1日前生产第二类轻型车,即除第一类轻型车以外的,最大总质量≤3.5吨的其他车辆;2003年7月1日前生产的重型汽油车和2001年9月1日前生产的重型柴油车,即最大总质量>3.5吨的车辆。
一、李沧区黄标车现状
李沧区是青岛的老工业区,大型物流运输车队多,根据2011年李沧区车辆管理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李沧区需要淘汰的高污染黄标车为6484辆,约占全市的10%。其中汽油车4679辆,柴油车1805辆;属于非财政供养单位车辆3482辆,属于财政供养单位车辆232辆,属于个人车辆2770辆。车辆类型为客车的高污染黄标车最多,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40.3%;其次为货车,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29.6%。
2011年李沧区被盗抢、注销、停驶、转出、查封、无信息(无信息,表示在数据统计中找不到该车的任何信息,通常该类车辆已被销毁)的高污染黄标车辆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23.5%,其余高污染黄标车仍处在正常营运状态。
2011年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正常使用的车辆(即检验有效期在2011年以及2011年以后的车辆)占李沧区黄标车总量的33.5%,非正常使用的车辆(即检验有效期在2011年以前的车辆)占总量的58.7%。统计数据显示李沧区大部分黄标车处于非正常使用状态,说明李沧区的高污染黄标车淘汰任务非常艰巨。
二、 高污染黄标车淘汰存在问题
在对李沧区黄标车淘汰的执法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1.没有强制性执法依据,淘汰难度大
黄标车为客车和货车的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量的69.9%,淘汰任务艰巨。根据我国现有的机动车报废标准,大部分黄标车并不在报废之列,地方政府在黄标车淘汰工作中没有直接、强制性执法依据,这为具体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环保部门是黄标车淘汰的主要推动者,但没有相应道路执法权限,只能与公安交警联合执法。
相对于单位的黄标车,占李沧区高污染黄标车总数42.7%的个人黄标车的淘汰难度更大,由于城市发展,许多车主登记的信息已经变更,其车辆无从查找。另外,由于政策补贴的毕竟不是车的残值,车主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且车主本身并未违反国家机动车淘汰的相关标准要求,部分黄标车除排放污染物量大以外,车况还不错,因此通常一开始车主有抵触情绪。
2.限行区域过窄,补贴标准制定难
对黄标车采取限制通行区域、通行时间,是淘汰黄标车、降低大气污染、保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最直接、有效手段。但目前仅在青岛市市南区6.48平方公里限行[2],包括李沧区的其他区域还未限行,远不能达到淘汰黄标车的目的。另外,缺乏限行标识牌、全方位电子识别监控系统等相应的黄标车配套处罚设施。
在现有标准下,地方政府淘汰高污染黄标车的手段有限,除了限行,就是鼓励。2011年青岛市政府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暂定了鼓励的补贴标准。为方便车主申办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手续,2011年9月李沧区政府专门设立淘汰高污染黄标车联合服务窗口。但补贴标准是个动态问题,既要确保地方财政能够承担,又要尽可能减少车主更换车辆造成的损失。
3.黄标车淘汰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局限性
黄标车是指高污染排放的车辆,这是个动态概念,相对于国Ⅰ标准的车,国Ⅰ以前的汽油车、国Ⅲ以前的柴油车就是高污染排放车辆。再过几年,部分现在的绿标车可能又会变成高污染排放黄标车辆。
黄标车另一相对性是区域相对性,由于中国不同省市对不同标准的车辆管理力度不一样,淘汰黄标车的力度也不同。青岛市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较早于周边其他城市。车主为减少损失,将淘汰的黄标车转卖到环保政策相对宽松的其他城市。甚至有的车主钻本市对外地车辆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法律空隙,将销到外地的黄标车挂上外地牌照后,回流到青岛继续使用。这种现象已从不公平竞争上升到社会层面的不良影响问题上。
三、解决对策
1. 加強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标车淘汰难问题,就需要国家机关部委尽快修改现行的机动车报废标准,将黄标车纳入淘汰范围,通过立法形式[3],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做好机动车安检、环检同步审验工作,推动在用车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工作,加大实施对在用车的环保定期检验制度及维修保养制度。
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平台,增加环保执法人员,扩大环保执法权限,加强执法、区域联防联控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任何徇私舞弊现象。 2. 扩大限行区域,提高补贴标准
召开限行扩大听证会,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逐步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在一定期限内将黄标车限行区域从目前青岛市市南区仅有的6.48平方公里,先扩展到市内五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及崂山部分路段),再扩大至青岛市内七区。
根据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及车辆状况,在现有的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并推进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将黄标车淘汰与车辆以旧换新政策充分结合,将政府补贴政策与新车促销手段结合使用[6],不仅能拉动内需,更能使黄标车车主由被动淘汰变为主动淘汰。
3. 改善油品品质,利用清洁能源
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加快加油站、油罐车、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进度,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优化车辆结构,加大出租车、公交车等车辆油改气的比例,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及配套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扩大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利用,降低城市尾气污染。
4.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
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公交、地铁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建设跨线桥、高架桥、地下车行通道、拓宽道路、增设行人过街设施,增加停车供给、调整公交站点、增扩建公交港湾车站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基点、向四周辐射的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5.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舆论监督
做好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放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政策传达力度,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快淘汰高污染排放車辆。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和广大公众的监督,设立冒黑烟车辆有奖投诉信箱,开展冒黑烟有奖举报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物流及旅游等客、货运车辆集中行业,开展环境友好车队系列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动员共同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提前淘汰黄标车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机动车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效益。
参考文献
[1]沈俊霖,孙钦法. 青岛:黄标车限行成一纸空文?[N].青岛日报,2012-1-16
[2]孙钦法,许颖.黄标车限行范围拟扩至七区[N].半岛都市报,2012-6-1(A14)
[3]交通运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7.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