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教学在体育院校中的重要性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影视行业,微电影创作在自媒体、移动播放平台等设备的推动下愈发得到重视。由于创作成本低,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其更适合非影视专业的学生上手。当前的影视领域,各个国家都相继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体育电影,在这样的语境下,体育院校的诸多专业在丰富自身学科建设与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融入微电影的创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院的学科建设,进一步为影视领域输送多元化人才,更好地融合体育产业与影视产业。
  [关键词]微电影;体育院校;影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48-04
  近年来,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便携式数码设备功能不断提升,各种手机剪辑、后期制作的软件也应运而生,这类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发布,使得微电影制作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譬如手机生产巨头苹果公司每年新春之际便会推出一则微电影短片,一般由成名导演采用旗下Iphone手机拍摄而成:2017年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Iphone X)、2018年贾樟柯导演的《一个桶》(IPhone XS)等,一经推出均在互联网上得到了较大规模的传播。虽然这是一次商业宣传,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受众对于手机制作微电影的认识,加深了大众创作短片的信心。
  微电影泛指时值较短、具有完整情节的微型电影,这类小型影片因为其“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迅速风靡。电影原本是复杂、高成本的一门工业,微电影的出现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开始尝试影视作品的拍摄,许多低成本、小制作的创意作品也抓住了这一契机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影视行业,自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以来,电影行业迎来了一大改革,其中《电影产业促进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实施电影人才扶持计划。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开设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国家鼓励从事电影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学校相关人才培养”。《产业促进法》明确支持高等院校对于电影类课程的相关建设。对于奥林匹克学院这样的体育类民办院校来说,研读政策、紧跟形势、厘清发展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微电影创作在自媒体、移动播放平台等设备的推动下愈发得到重视,各种微电影比赛层出不穷,一些知名电影节也增加了微电影展出的环节,微电影专门的网站、频道、社区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校也应当紧跟形势,将微电影创作融入教学当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体育院校全面的改革与建设。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民办本科,办学依托南京体育学院的整体优势,在体育类院校中有着非常大的创新和改革的空间。学院除了最具代表性的体育与健康系以外,还有颇具特色的人文与管理系、艺术系等。俗话说“艺体不分家”,在艺术教学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也有着相似之处,学院更是结合了自身特点,将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做了相应的调整,如学院的新闻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新闻方向的人才,而体育相关专业也开设了影视作品欣赏这一类的选修课,影视教学在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谓非常重要。
  一、微电影适宜课堂教学演练
  从2009年第一部微电影在国内广为传播后,业界和教育领域都十分青睞这种新的影视类型。由于创作成本低,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普通的影视爱好者和专业学生都可以享受微电影带来的乐趣。
  在影视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以及实践操作后,对于微电影的拍摄普遍都有浓厚的兴趣。微电影“短小精悍”的特质非常适合教学使用,不论是讲解还是在课堂上播放案例,都符合教学的要求以及教学时长,有助于教师将零散的教学内容系统化整合。影视制作是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欣赏经典电影固然必要,但适当地去讲解和拍摄一些微电影,更加切合实际并符合学生的水平,模仿一些优秀的微电影创作可以让学生的上手率更高,可操作性更强。加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给微电影提供了更多的播出渠道和较低的播出平台,优酷、腾讯等多个影视播放软件也开通了微电影频道,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草根作品获得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从而带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微电影作品不但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播出渠道获得社会影响力,甚至可以参与到行业领域的各类影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国际性的影响赛事当中。这样的机会可以让师生共同获得成就感,激励年轻人乐于、勇于表达自我,促进师生感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更是教学成果的最好检验与展示。如果作品有相当的水平,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在社会传播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当然,如果作品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可以在可控的成本内进行修改、完善,其片长时值更是便于在课堂上播放、讨论。
  总的来说,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微电影十分适宜运用于各种课堂的演练,其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影视制作不同于一般艺术创作,它是集体协作的系统工程,是分阶段性的工作集合,是团队合作的结晶,从前期筹备、集中拍摄到后期制作,各个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影视制作的流程、庞杂性、专业性,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类的多数专业亟须这样的集体协作能力。
  另外,学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与教师交流。可以说,从剧本的筹备到后期的全过程,短短几分钟的微电影就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影视制作的难度以及各个岗位专业性的重要。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导演、演员、编剧,更需要所有人员尽职、高水准的精密配合。这样的作业实践,对于影视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期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迅速让学生对剧本创作、拍摄技巧、后期剪辑的认识都有较大的飞跃。相比传统电影,微电影的拍摄周期可控性强,对创作团队的专业性要求较低,门槛、成本均不高,学院的创作条件更容易实现。因此,微电影的制作完全可以在高校的影视教学中开展,使其与实际教学环节紧密关联,让他们在实践中切身感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实际操作环节相对应,而不像传统影视教学那样僵硬死板,过于理论化。通过拍摄也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加专业细致地欣赏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经典电影,能够更懂得甄别好电影,以专业的眼光读解电影。   三、微电影融入各专业教学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目前规模最大的体育与健康系,下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其中分为数个专项,如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篮球、足球、网球等,这些专业学生均有一技之长,教学成果的展示往往具有很强的可观赏性。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审美功能——力与美,这个特质非常适合用各种影视作品加以记录。用微电影的形式将学生的竞技、表演记录下来,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对教学成果的展示,更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譬如在纠正学生的姿势、体态、动作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影像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学院的第二大专业体育新闻,历届都有许多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工作,更有一部分直接被体育新闻部门录用。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更多的实践训练,和体育专业有更多的交流、配合,这对于他们毕业后的道路十分有利。作为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理应涉猎更多关于体育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更应学会如何用新闻媒介去表现和再现体育活动。现如今记者行业人数庞大,信息庞杂,但真正优秀的新闻报道并不多,许多新闻报道雷同、陈词滥调,并没有真正表现出体育运动的魅力。在当下这个“全媒体”时代,影像资料更是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如何用动态的方式更好地记录体育活动,是值得新闻专业的学生去探究的。借助微电影的拍摄,体育专业和新闻专业可以达到一定的交流。
  学院还设有艺术系的表演专业,这是与影视行业连接最为紧密的专业。一直以来,中国作为影视大国影视作品产量并不少,但很难跻身世界影视强国之列,究其原因,也有影视知识的普及率以及学科教学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影视类学科的实践教学方式,像北京电影学院就提出了“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这样适合自身发展的口号,作为国内电影类专业排名前列的高校,它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是值得各大高校借鉴的。
  从硬件设施来说,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拥有自己的影视基地,多部电影在此拍摄,并在国内公映,如《爵迹》《烈日灼心2》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便于学生的实践培训,有利于向全社会输送影视行业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电影的拍摄更应该是表演专业最基本的练习,不论是直接参与影片的表演还是拍摄、剪辑,各个流程都应当是本专业学生熟知的。表演专业的两大培养目标“掌握表演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能力 ”,无一不需要充分地观摩、实践,相信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学生可以获得高效率、直接地学习,初步了解到一部影视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当然,也可以和新闻专业配合拍摄,在别人的镜头中了解到表演的难度,以及清晰认识到自身表演的欠缺之处。
  另外,学院还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兴专业,该专业熟悉各种媒体软件的操作,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和专业器材,这些对于影视的后期制作是非常必要的。在数字媒体时代,电影后期的剪辑、美化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字媒体专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加工、润色影片,与各个专业达成合作,使微电影作品更加精美、别致。
  总之,强调微电影的拍摄对于各个专业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完整地经历微电影的筹备、拍摄、制作这一全过程,既提高了实践技能,积累了经验,留下了作品,又丰富了个人简历。这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選择,提供了更强的竞争力。
  四、微电影助力学校活动的开展
  由于微电影具有时长短、规模小的特点,有利于配合高校开展各种活动。学院的新闻报道、大事记除了必要的文字报道外,影像资料似乎更适合跨媒介的传播。譬如每年的招生季,各大高校都推出了宣传片,为学校的招生助力。高校宣传片在传播高校形象过程中起到了“视觉名片”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宣传片的形式选择上,37.33%的高校选择用微电影的形式表现;在内容传播上,有68.33%的人在观看完高校宣传片后会对宣传片中的学校产生新的认识,这个比例还是不小的[1]。
  如今,高校在抓紧建设硬实力的基础上,正以各种形式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新媒体时代,影像资料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特色和最突出的优势都可以言简意赅地通过宣传片体现,其传播效果也大大优于平铺直叙的文字。宣传片通过其视听综合冲击,更加能吸引受众的观赏兴致,通过人际传播口口相传。良好的高校形象会给学校带来更高的知名度与社会地位,有利于吸收优秀的学生资源,争取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在学院每年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艺术节活动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纷纷展示才艺、贡献好的创意,若在艺术节中增加微电影的环节,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得以参与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出了大量的微电影作业,其中不乏精品,甚至还有自掏腰包、花费一定成本的团队,这些作业亟须一个展示的平台。学院如定期举办微电影节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推荐选送至各级比赛。学院表演专业、体育系的一些专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影片的表演中;新闻专业、数媒专业等可以利用实践拍摄技能,进一步完善作品,各个专业间可以达成更多的合作。通过最佳影片、最佳主演等各种奖项的角逐,增加学生的竞争性与荣誉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所长。学院的微电影节也可效仿一些艺术类的院校,增加走红毯环节,增强趣味性与可看性。
  如今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微电影赛事,其中,与移动设备结合的手机电影节更是拉近了大学生参与的距离。像2003年洛杉矶举办的WSFF手机电影节、美国ZOIE公司举办的全球性手机电影节、法国巴黎的“袖珍”电影节等,这些都加强了大众对于移动影音的认识和体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而国内亦有很多类似的短片电影节,譬如2005年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举办的“未来移动影像发展计划”,就曾给很多年轻大学生创造了有利的起步条件,鼓励并肯定了许多创新的团队,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力量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扶持平台[2]。微电影、手机电影、移动电影等赛事层出不穷,这些均显露出未来影像发展的新趋势,影像话语如今正以更加日常的方式渗入到大众生活中。   五、体育影视创作的必要性
  在当下的影视领域中,许多国家都相继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体育电影,尤其是国际知名电影节奥斯卡从1931年就已开始垂青《THE CHAMP》这样的拳击题材的电影,影片曾经获得了四项提名,最终拿下了原创剧本与最佳男主角。2010年左右更是有《弱点》《斗士》《点球成金》等体育电影助阵。再如高台滑雪题材的《飞鹰艾迪》(2016)、球王贝利故事的《传奇的诞生》(2018),以及印度体育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这些都丰富了体育电影领域的作品题材。
  纵观我国的影视领域,虽不乏体育题材的作品,但始终难成气候。2017年上映的《我是马布里》属于较为正统的体育电影,该片讲述了追逐篮球梦想的故事,但仍然未能摆脱国内传统体育电影单一的叙事套路,惨淡的票房和评分并未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这也反映出当代中国体育电影的整体缩影:少量出产的体育影片大多價值选择幼稚,故事俗套,脱离现实生活,内涵流于表面,难以给观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与激励[3]。
  总的来说,当下的体育影视仍然十分匮乏,不论是素材的选择,还是展现的方式,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当然这也与国内体育产业本身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组成“体育电影”的两个元素中,电影早已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体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现阶段普遍的体育分类为“三分法”,即竞技体育类、群众体育类、学校体育类。竞技体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为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系统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以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群众体育主要以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广泛参与为特征。学校体育是对学生的身体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以强制性参与为特征。三种分类既相互区别又互相渗透[4]。而体育影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从这三者出发,培育观众群、提供创作源。在这其中,学校体育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体育电影的创作也亟待更多体育领域的专业人才的介入,挖掘更多体育类的故事与话题,以及更加专业地展现体育运动。体育类院校在体育与影视两个领域中,是最为理想的中介与桥梁,高校学生本身就是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可塑性的群体,相信恰当的课程改革可以更好地衔接当下被割裂的断层。利用微电影这个易于传播的新型载体,可帮助大学生跳出原有的专业圈,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体育不仅是体育影视开发创作的源泉,而且也应当参与、投入到影视的创作中去,其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的研究价值与产业价值,急需进一步被开掘与利用[5]。
  六、结语
  我国的影视行业目前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中,各种政策大力扶持,原创影片迎来了又一次春天。要想拥有享誉全球的影片,需要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精通制作、具有民族品格、国际视野、熟悉商业运作的专才。目前来看,现有的专业储备力量仍显不足,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很多预备从业者甚至没有弄清楚电影究竟为何物,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的瓶颈。针对这样迫切的现状,微电影的普及与实验非常有必要应用到专业教学当中,这也符合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产学研创”的无缝对接的要求:既可以为未来影视界的中坚力量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又可以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学有所用,让更多的影视爱好者得以进入这个领域。
  影视传媒业虽然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都早已认识到影视传播的重要性。在跨国传播和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正以各种形式如洪水般涌入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这些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在这样的形式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如中国明确规定了每年进口大片的比例、限制境外企业在境内的拍摄活动等。但是这种自主管理只能起到表层作用,更重要的还是加强自身的文化传播机制,大力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自身强大了,影视传播话语权强势了,才能够真正拥有“信息主权”。
  积极推动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产业人才需求两者之间的合理匹配,已经迫在眉睫。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微电影这个媒介,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有效改善教学现状。在形式上,应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表彰好的创意,在内容上给予合理的评价,充分讨论学生的作品,进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建设良好的自我表达平台,实现艺术作品的传播价值。
  如何培养出有特色、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高校面临的大课题,我们应契合当下的潮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不断调整思路,利用新的媒介形式推动体育产业、影视文化以及高校教育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田瑞雪.我国高校宣传片对高校形象的传播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2] 姜林琳.浅析手机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空间[D].四川:四川大学,2007.
  [3] 冯俊意.中国体育电影价值选择的变迁与应然取向研究 [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8.
  [4] 崔雅楠.新中国体育电影及其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四川:成都体育学院,2017.
  [5] 玄晓霞.微电影的校园文化表达与传播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摘 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有助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预备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只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公安院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才能培养出未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
期刊
[摘 要]教育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医药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发展现状能否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成为现阶段的一个研究课题。文章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认知与技能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5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中医药专业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水
期刊
[摘 要]性别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对录音评分的方法,旨在调查性别对当代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母语口音”习得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就是否接近英语“母语口音”而言,男性和女性学习者的总体口音水平是相似的,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尽管男性学习者较女性学习者口音更接近英语“母语口音”,但男女学习者总体的英语口音与英语“母语口音”相差甚远。  [关键词]性别差
期刊
[摘 要]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学生,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话题。深度学习在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不仅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通过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改进,不但使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枯燥乏味、抓不住重点、不知如何听课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同时还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
期刊
[摘 要]课题组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进行的体育专业改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湖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改革主要是在管理体制的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应树立体育课程的主线,科学设置体育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类型。我校的大类招生模式,存在着学科冷热失衡、课程设置困难、教材衔接不合理的问题。  [关键
期刊
[摘 要]英国文学史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英国文学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奉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设教学框架,重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型教学;英国文学史  [中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二级管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要优化二级管理模式,必须针对二级教学管理、二级科研管理和二级学生管理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在高等教育二级管理中,应弱化行政管理,强化学术管理,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  [关键词]局限性;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200-03  一、高等教育二
期刊
[摘 要]项目组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了学校学业预警工作的现状、学生对学业预警的态度、教学效果等。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了高校学业预警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学业预警机制、流程、帮扶工作提供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业预警;学业帮扶;学生发展;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94-03  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是以生为本,促
期刊
[摘 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国家高度重视通过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高校建设雷锋网站,可以宣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文化,展示学校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特色窗口,备受各个高校党委和广大雷锋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从雷锋精神在线网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网站改版理念,可以为高校及社会组织建设雷锋网站提供参考。  [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综合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总结了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根源,并从提高学生积极性、指导教师自身加强专业学习以及加强对学生设计指导等方面对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方向)的毕业设计给出了建议,希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