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居泾源县大湾乡的杨岭村,一年前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该村看望当地的贫困乡亲时说,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并鼓励大家扎扎实实把生产搞上去,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总书记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当地群众因地制宜,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让杨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容村貌变美了
迎着新雨后的骄阳,2017年7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了杨岭村。原来泥泞的村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洁净的水泥硬化路;原来村口光秃秃的小山包被浓郁的绿色包围了,亭子间下方“杨岭村”三个鲜红的大字,映衬着今日杨岭村人的自信;原来村里稀拉枯黄的庄稼地被一片片花海取代,穿梭在花田里的村民,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修葺一新的打麦场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展板,为络绎不绝的游客展示村子的新变化。低矮的土坯房消失了,白墙青砖蓝瓦的新居拔地而起,人畜共居一院的情形也因为集中养殖园区的建立而分离。原来的牛舍经过改造,已变成了宽敞明亮的“阳光餐厅”和茶馆,即将盛情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小街巷,因为地下管网的铺设而变得异常洁净。自2016年始,杨岭村积极引进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由无锡市政公司采取PPP模式,投资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改厕、改橱、改围墙、整治院落環境“三改一整治”。修建了五条旅游专线公路,统一规划建设“三线入地”和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两座文化娱乐广场、一所幼儿园和三个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立体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村级班子变强了
这一年,村民马克斌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就是每天只要有空闲,就绕着村子转上一圈,捡拾小孩或是游客不小心掉下的生活垃圾。他告诉记者,看到村子越变越美、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不想给他们留下脏乱差的印象。这种变化,也来自于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倡导和有序组织。“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郜贤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派驻杨岭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一年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建了化解邻里纠纷和卫生监督的老年服务队、从事攻坚急难险重的青年突击队活跃乡间文化生活的妇女文艺娱乐队三支队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婚丧公约,摒弃婚丧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同时,联系参与当地建设企业,组织评选表彰了“村道德模范”“最美杨岭人”“好公婆”“孝顺媳妇”“脱贫示范户”等先进典型。如今在杨岭村,上访、缠访的不见了,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蔚然成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围绕把杨岭村打造成全域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的目标,杨岭村借助外部资金优势,培育壮大传统产业,引进大田新天地公司,联合该村致富带头人马克明,投资建成10万吨饲草中心,供给养殖户使用。结合乡村游实际,修建养殖集中区,采取企业托管的模式进行养殖。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从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入手,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锡市政公司培训妇女花卉栽培技术,让她们从事花田花海种植栽培;大田新天地公司对部分村民进行肉牛养殖、烹饪、接待礼仪培训;自治区扶贫办出资聘请专业培训机构上门为村民开展机械操作、手工编织、电子商务、刺绣等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村70%的村民取得了劳动技能资格证。
农民收入变多了
这几天村民马克俊的心里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他的“老马茶馆”和村里的几家“阳光餐厅”就要一起开张了,络绎不绝的客人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好收益;忐忑的是怕自己没经验招待不好。挂职村支书马鑫一直鼓励他,让他放开手脚大胆干,热情接待四方来客。
如果说,移风易俗是为了村民财富节流,劳动力素质和新兴产业培育就是为财富开源。杨岭村利用企业的雄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自2016年以来,杨岭村共征用和流转土地2400亩,征地补偿每亩11600元,流转费每年每亩800元,地上的附着物按实际赔偿。在今年的花田花海建设项目中,每天都有60名妇女栽培种植花卉,日均工资100元。在民俗民居改造项目中,每天雇佣260名村民,技术工日工资240元,小工日工资150元。同时鼓励村民依照规划,自行屋顶换瓦,每平方米给予100元的人工补助,所换瓦片由企业承担。经初步估算,仅今年开工的项目,杨岭村村民务工人均纯收入2万到3万元,户均通过征地、流转土地、苗木赔偿等收入可达5万余元,全村稳步实现了脱贫的目标。驻村第一书记郜贤说,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让荒山绿了,村庄亮了,民风淳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G
责任编辑:冯学娟
村容村貌变美了
迎着新雨后的骄阳,2017年7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了杨岭村。原来泥泞的村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洁净的水泥硬化路;原来村口光秃秃的小山包被浓郁的绿色包围了,亭子间下方“杨岭村”三个鲜红的大字,映衬着今日杨岭村人的自信;原来村里稀拉枯黄的庄稼地被一片片花海取代,穿梭在花田里的村民,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修葺一新的打麦场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展板,为络绎不绝的游客展示村子的新变化。低矮的土坯房消失了,白墙青砖蓝瓦的新居拔地而起,人畜共居一院的情形也因为集中养殖园区的建立而分离。原来的牛舍经过改造,已变成了宽敞明亮的“阳光餐厅”和茶馆,即将盛情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小街巷,因为地下管网的铺设而变得异常洁净。自2016年始,杨岭村积极引进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由无锡市政公司采取PPP模式,投资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改厕、改橱、改围墙、整治院落環境“三改一整治”。修建了五条旅游专线公路,统一规划建设“三线入地”和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两座文化娱乐广场、一所幼儿园和三个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立体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村级班子变强了
这一年,村民马克斌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就是每天只要有空闲,就绕着村子转上一圈,捡拾小孩或是游客不小心掉下的生活垃圾。他告诉记者,看到村子越变越美、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不想给他们留下脏乱差的印象。这种变化,也来自于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倡导和有序组织。“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郜贤是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派驻杨岭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一年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建了化解邻里纠纷和卫生监督的老年服务队、从事攻坚急难险重的青年突击队活跃乡间文化生活的妇女文艺娱乐队三支队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婚丧公约,摒弃婚丧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同时,联系参与当地建设企业,组织评选表彰了“村道德模范”“最美杨岭人”“好公婆”“孝顺媳妇”“脱贫示范户”等先进典型。如今在杨岭村,上访、缠访的不见了,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蔚然成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围绕把杨岭村打造成全域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的目标,杨岭村借助外部资金优势,培育壮大传统产业,引进大田新天地公司,联合该村致富带头人马克明,投资建成10万吨饲草中心,供给养殖户使用。结合乡村游实际,修建养殖集中区,采取企业托管的模式进行养殖。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从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入手,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锡市政公司培训妇女花卉栽培技术,让她们从事花田花海种植栽培;大田新天地公司对部分村民进行肉牛养殖、烹饪、接待礼仪培训;自治区扶贫办出资聘请专业培训机构上门为村民开展机械操作、手工编织、电子商务、刺绣等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村70%的村民取得了劳动技能资格证。
农民收入变多了
这几天村民马克俊的心里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他的“老马茶馆”和村里的几家“阳光餐厅”就要一起开张了,络绎不绝的客人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好收益;忐忑的是怕自己没经验招待不好。挂职村支书马鑫一直鼓励他,让他放开手脚大胆干,热情接待四方来客。
如果说,移风易俗是为了村民财富节流,劳动力素质和新兴产业培育就是为财富开源。杨岭村利用企业的雄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自2016年以来,杨岭村共征用和流转土地2400亩,征地补偿每亩11600元,流转费每年每亩800元,地上的附着物按实际赔偿。在今年的花田花海建设项目中,每天都有60名妇女栽培种植花卉,日均工资100元。在民俗民居改造项目中,每天雇佣260名村民,技术工日工资240元,小工日工资150元。同时鼓励村民依照规划,自行屋顶换瓦,每平方米给予100元的人工补助,所换瓦片由企业承担。经初步估算,仅今年开工的项目,杨岭村村民务工人均纯收入2万到3万元,户均通过征地、流转土地、苗木赔偿等收入可达5万余元,全村稳步实现了脱贫的目标。驻村第一书记郜贤说,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让荒山绿了,村庄亮了,民风淳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G
责任编辑:冯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