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地理新课程教学语言的应用出发,探讨了古诗词、俗语、图形语言等的妙用,进而强调了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妙用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 地理新课程教学 教学语言 古诗词 俗语 图形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如果能将美妙的语言艺术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岂不是美不胜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在地理新课程教学语言的使用上颇费心机,并受益匪浅。
一、巧用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清新优美、意境深远、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的古诗词,学生都较熟悉。如果把这些引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岂不美哉?
(一)利用古诗词巧设情境,情景交融。
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一种景象。如果巧用这种景象,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婚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摇?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夫妻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意境,并感受到离别之苦,这为讲人口因婚姻而迁移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活用古诗词讲解知识,效果显著。
有些地理知识听起来较枯燥,但在讲解时加入诗句,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知识。如在讲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时,如果引出许多诗句,学生就容易理解旅游资源之美在何处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半江瑟瑟半江红”、“朝辞白帝彩云间”(色彩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动态美),这些诗句既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再如,在讲暖锋过境时的降水特点(强度小)时,学生较难理解,我引入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便恍然大悟。又如在讲自然景观的季节性时,我引入了诗句:“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就把一幅幅四季不同的山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诗词、神话故事和对联,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许多旅游景观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也领略不到它们的美。因此,我利用诗词和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时,我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学生听得是如梦如幻,既使学生品味到云南路南石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对阿诗玛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又如在介绍完庐山后,我用诗句:“江湖之间断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雄奇秀丽于一体,云雾缭绕在山中。”来总结庐山的特点,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他们仿佛进入了庐山仙境,也很容易理解庐山的景观特征。在讲滇池景观时,我引用了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并给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是如痴如醉,明确了景观的文化定位。
(四)适时采用古诗词,检测教学效果。
许多名诗佳句都描述了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上课时,我采用它们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较好。如在讲完“天气系统”后,我便用了诗句来检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暖锋与天气),“梅子黄时日日晴”、“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高压与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与天气),这样就使得学生情趣盎然,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俗语,增强教学效果
许多地理知识繁冗复杂,难以记忆。在教学中,我把这些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易如反掌,用起来得心应手。如在讲完自然灾害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用如下口诀记忆:“分布广泛区域性,频繁发生难确定,虽有周期不重复,造成灾害很严重,智慧人类能防灾,不可避免可减轻。”又如在讲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特点后,让学生用如下歌诀来记忆:“灾害特点要记好,洪旱地震种类多,分布广泛频率高,地域差异要明了。”再如在讲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后,我用这样的口诀记忆:“松嫩三江北大仓,两江三湖居中央。成都平原西南望,珠江三角在南方。”这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理解。
三、利用图形语言记忆,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图形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利用图形语言记忆地理知识,学生感到富有情趣、直观,便于理解记忆。如在讲完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后,我让学生用“规划之鹰”来形象记忆,即把旅游目的地的起飞视如雄鹰之飞翔,鹰头是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活动;鹰要飞翔,要靠左右两只翅膀,左翼是交通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右翼是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当地的社会因素相当于鹰尾,影响着它的飞翔速度和方向。在鹰的前方是客源市场,鹰会朝着那个方向飞翔。最后,在鹰的上下左右围绕着它的大气就是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丰富的教学语言可使地理新课程教学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享受,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真可谓是“问课哪得美如许,为有源头语言来”。
参考文献:
[1]蔡平.浅谈地理审美教育.
[2]孙翔峰.三维设计.新课堂同步课堂.地理.选修3.南方出版社,2008.
[3]梅桃源等.旅游地理教师教学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地理新课程教学 教学语言 古诗词 俗语 图形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如果能将美妙的语言艺术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岂不是美不胜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在地理新课程教学语言的使用上颇费心机,并受益匪浅。
一、巧用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清新优美、意境深远、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的古诗词,学生都较熟悉。如果把这些引入到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岂不美哉?
(一)利用古诗词巧设情境,情景交融。
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一种景象。如果巧用这种景象,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婚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摇?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夫妻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意境,并感受到离别之苦,这为讲人口因婚姻而迁移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活用古诗词讲解知识,效果显著。
有些地理知识听起来较枯燥,但在讲解时加入诗句,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知识。如在讲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时,如果引出许多诗句,学生就容易理解旅游资源之美在何处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半江瑟瑟半江红”、“朝辞白帝彩云间”(色彩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动态美),这些诗句既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再如,在讲暖锋过境时的降水特点(强度小)时,学生较难理解,我引入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便恍然大悟。又如在讲自然景观的季节性时,我引入了诗句:“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就把一幅幅四季不同的山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诗词、神话故事和对联,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许多旅游景观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绍,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也领略不到它们的美。因此,我利用诗词和神话故事,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时,我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学生听得是如梦如幻,既使学生品味到云南路南石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对阿诗玛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又如在介绍完庐山后,我用诗句:“江湖之间断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雄奇秀丽于一体,云雾缭绕在山中。”来总结庐山的特点,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他们仿佛进入了庐山仙境,也很容易理解庐山的景观特征。在讲滇池景观时,我引用了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苯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并给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是如痴如醉,明确了景观的文化定位。
(四)适时采用古诗词,检测教学效果。
许多名诗佳句都描述了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上课时,我采用它们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较好。如在讲完“天气系统”后,我便用了诗句来检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暖锋与天气),“梅子黄时日日晴”、“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高压与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与天气),这样就使得学生情趣盎然,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俗语,增强教学效果
许多地理知识繁冗复杂,难以记忆。在教学中,我把这些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易如反掌,用起来得心应手。如在讲完自然灾害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用如下口诀记忆:“分布广泛区域性,频繁发生难确定,虽有周期不重复,造成灾害很严重,智慧人类能防灾,不可避免可减轻。”又如在讲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特点后,让学生用如下歌诀来记忆:“灾害特点要记好,洪旱地震种类多,分布广泛频率高,地域差异要明了。”再如在讲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后,我用这样的口诀记忆:“松嫩三江北大仓,两江三湖居中央。成都平原西南望,珠江三角在南方。”这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理解。
三、利用图形语言记忆,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图形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利用图形语言记忆地理知识,学生感到富有情趣、直观,便于理解记忆。如在讲完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后,我让学生用“规划之鹰”来形象记忆,即把旅游目的地的起飞视如雄鹰之飞翔,鹰头是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活动;鹰要飞翔,要靠左右两只翅膀,左翼是交通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右翼是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当地的社会因素相当于鹰尾,影响着它的飞翔速度和方向。在鹰的前方是客源市场,鹰会朝着那个方向飞翔。最后,在鹰的上下左右围绕着它的大气就是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丰富的教学语言可使地理新课程教学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享受,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真可谓是“问课哪得美如许,为有源头语言来”。
参考文献:
[1]蔡平.浅谈地理审美教育.
[2]孙翔峰.三维设计.新课堂同步课堂.地理.选修3.南方出版社,2008.
[3]梅桃源等.旅游地理教师教学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