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程序设计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也不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困难。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究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构建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运用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0)7-036-001
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作为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刺激和强化,并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反应。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模仿适当的行为,教师对学生模仿的结果进行判断和修正。在程序设计算法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2][3]作者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要义,并对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具体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在高中程序设计算法的尝试,还没有查到,因此尝试用建构主义方法应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创设情境,即在真实世界中建构知识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尽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无法将学生带到知识应用的现场(而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中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数理性的知识也难以找到这样的现场),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去模拟真实世界,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设法让知识“从情景中走出,又最终走入情景”,即从现实情景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应用于现实情景的实例,从而给予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也只有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针对趣味性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来。
二、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也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介绍排序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时,如果纯粹地以数字为例进行介绍,给予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而且会显得过于抽象,不通俗易懂。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排队这一活动的熟悉程度来引出排序算法,加深学生对排序算法的直观印象,促进学生对排序算法的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在提出排序算法之前,教师可在班级内随机抽取五名高矮不一的学生随机站立,然后请这五位学生演示以不同的方法从矮到高的排队过程,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学生先按照冒泡排序的方法进行排队演示,并记录他们演示过程中的每一次移动。
这样,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中通过任务的设计,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
三、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强化教学目标
高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包含了数学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比较大,不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认知策略,改变思考角度,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的过程。有效地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充分活动,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地教学评价,也可以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优势和不足,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正确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引入、课堂任务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程序设计算法数学模型的建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乐于参与系统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更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4) 17—20
[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0)7-036-001
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作为高中信息科技选学模块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刺激和强化,并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反应。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模仿适当的行为,教师对学生模仿的结果进行判断和修正。在程序设计算法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2][3]作者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要义,并对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具体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在高中程序设计算法的尝试,还没有查到,因此尝试用建构主义方法应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创设情境,即在真实世界中建构知识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尽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无法将学生带到知识应用的现场(而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中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数理性的知识也难以找到这样的现场),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去模拟真实世界,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各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设法让知识“从情景中走出,又最终走入情景”,即从现实情景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应用于现实情景的实例,从而给予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也只有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针对趣味性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来。
二、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也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介绍排序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时,如果纯粹地以数字为例进行介绍,给予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而且会显得过于抽象,不通俗易懂。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排队这一活动的熟悉程度来引出排序算法,加深学生对排序算法的直观印象,促进学生对排序算法的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在提出排序算法之前,教师可在班级内随机抽取五名高矮不一的学生随机站立,然后请这五位学生演示以不同的方法从矮到高的排队过程,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学生先按照冒泡排序的方法进行排队演示,并记录他们演示过程中的每一次移动。
这样,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中通过任务的设计,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
三、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强化教学目标
高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包含了数学模型建构、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比较大,不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认知策略,改变思考角度,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的过程。有效地教学评价,不仅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充分活动,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地教学评价,也可以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优势和不足,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正确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算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引入、课堂任务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程序设计算法数学模型的建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乐于参与系统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更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4) 17—20
[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