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四)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a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中国驻印军的战车碾压着日军尸体,一路沿胡康、孟拱河谷南下,将迂回战术用到极致,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绞杀密支那
  
  位于印度与缅甸边境中心位置的英帕尔,是英国人印缅战区重要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其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对大规模作战极为有利。本来,日军本部对是否进攻英帕尔存在分歧,但是,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加上中国驻印军势不可挡的南下反击,中印公路的迅速推进,让日本人下定决心,纠集9万兵力,向英帕尔地区进攻。如果成功,不但能提振全军士气,占领东印度地区;还将严重威胁驻印军的兰姆伽后勤补给基地,使中国军队腹背受敌,缅北之围,不攻自破。
  1944年1月, 日军大本营下达了对英帕尔实施全面进攻的命令,代号:“乌号行动”。
  英军的处境危机四伏,命悬一线。中国驻印军则一路高奏凯歌,所向披靡。但是,史迪威知道,用不了多久,缅甸的雨季就要到了。瓢泼大雨会阻止部队展开大规模行动,而他需要在旱季结束之前有一个标志性的胜利。于是,他将下一步战斗的重点选在密支那。
  密支那是中国远征军最重要的战略点。它是缅甸南北大铁路的北方终点、缅北的陆上交通枢纽、中印公路的必经地。
  此前,当驻印军胡康河谷战斗取得胜利时,蒋介石最新派来的新30师、第50师陆续到达前线。这给史迪威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他作出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接下来的两场重大战役将同时展开:集中孙立人与廖耀湘的部队向孟拱河谷进发的同时,派遣一支中美混编团,秘密对密支那进行突袭。如果这一部署奏效,那将是缅北反击战中,最重大的一场胜利。但是,这个决定要冒极大的风险。
  梅里尔准将的“劫掠者”部队将是奇袭行动的主角。此前,他们经常快速穿插到敌后阻截,但没有一次成功地把撤退的日军堵住,以便让剽悍的中国师上来彻底打败敌人。史迪威决定给梅里尔将军一次让中国友军刮目相看的机会。不过,由于之前的战斗减员,损失严重,兵力已从2997名减少到1400名,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战斗人员。史迪威不得不修改作战计划,临时组织一支由美国军官率领的中美混合部队以实现他的设想。(图1)
  日军方面,18师团主力已向孟拱河谷进发。驻守密支那的总计不过1400多人,兵力明显不足。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可能绕过孟拱偷袭密支那。因为其间的必经之路被不可翻越的库芒山截断了。
  更为残酷的是,中美编队出发3天后,缅甸的雨季提前来临。崎岖湿滑的山路让士兵们吃尽苦头。
  纵队从孟关出发,经库芒山西麓,再从胡康河谷悄然南下,远离炮火连天的孟拱战场,静静地在库芒山里潜行,秘密接近密支那。
  史迪威计划部队远程渗透袭击夺取密支那机场,然后依托机场,从印度空运第二梯队来加强攻击力量,一举攻克密支那。只要袭击部队夺取机场,发出暗语“威尼斯商人”,美国第10航空队护卫运送陆军航空兵部队的飞机将会遮蔽密支那的天空。
  中美混合部队在库芒山中艰苦跋涉19天之久。
  1944年5月17日凌晨,中美联合突击队到达密支那郊外。一个支队直接摸到密支那郊外机场。随即发起总攻,一举攻下密支那外机场围,歼灭守敌上百人。随后盟军第10航空队的大群“米切尔”轰炸机飞临密支那,对整个城市进行密集轰炸。
  猝不及防的日军城防部队立即转入地下工事躲避。这为地面部队的行动创造了机会。越战越勇的中美突击队发起冲锋,行动进展得异常顺利,仅50分钟就占领了机场,缴获大量给养和弹药。下午2时,总指挥部的报话机里终于传来期待已久的信号“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
  大批运输机拖拽着滑翔机迅速从利多和新平洋机场出发,到达密支那。滑翔机脱离运输机,依次着陆。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深夜。第二天,大批运输机再次飞临密支那上空。史迪威挎着卡宾枪带领众多记者出现在机场。“盟军奇袭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遍世界。(图2)
  奇袭的初步成功,震惊了缅甸日军。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时刻,因为日军在缅甸西南沿海的若开、西北部的孟拱河谷、缅北的密支那、滇西的腾冲地区和缅甸西部的英帕尔同时陷入与盟军的苦战。
  一个多月前的1944年3月8日,英帕尔战役正式打响(图3)。日军纠集3个师团,共计9万兵力,分3路对英帕尔合围,到3月底,封锁了英帕尔的南北通道。担任英帕尔会战总指挥的是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他曾狂言:“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距离在印度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图4)
  4月,日军碰上了缅甸的雨季。而英军此时已经在美国空军的协助下,在英帕尔周边完成了15万军队的集结,也对日军发动了陆上及空中密集的攻击。日军在泥泞不堪的丛林中,连行军都很困难,别说发起有效的攻势了,战死、饿死、病死不计其数。各师团纷纷要求撤退,但牟田口廉也非但不下令撤退,反而要求在4月29日天皇诞生日前拿下英帕尔。不过,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
  日军担任主攻任务的,是15军的31、33、15三个师团。可是这些部队在战役开始时没有到位。如匆忙调来的第15师团,后尾还拖在泰国,横向散布在整个缅甸北部。而几乎1000公里外的西边,31师团已经开始攻。战役一开始就打得乱七八糟。
  盟军是拥有大量坦克装甲车的一个集团军,多达3个军近20万人。其背靠坚实的印度平原,西部还有同样数量的装甲部队可以增援,另外还有百万预备兵员,更不用说美国第26航空队和皇家空军、海军航空兵快餐服务式的支援。(图5)
  而日军需要大量后勤运输部队。但是,当地恶劣的地形完全不利于辎重车辆行进,牟田口廉也异想天开地提出所谓“成吉思汗作战”,让30000头水牛、山羊甚至猴子等动物来担任运输补给物资的工作。当食物缺乏时亦可把牛羊宰杀后食用。但这大大降低了行军速度。更可笑的是战斗打响后,受到枪炮惊吓的牛、羊、猴子背着日军的弹药满山遍野乱窜,使大量物资流失,加剧了后勤危机。
  然而,真正给日军以重创的是猖獗蔓延的疾病。日军士兵中有30000多人感染疟疾、痢疾、霍乱和流感,还有军队的克星——伤寒。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材,很多患病的士兵遭受着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汽弥漫的人间炼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在病痛和绝望中成千地死去。
  1944年7月3日,日军指挥部下达了中止英帕尔作战命令。疲惫不堪的日军在英军的炮火下撤退。出征时90000人的部队,大约53000人在战争中阵亡或失踪。由此,英帕尔战役被西方和日本军史学家评价为日本陆战史上损失最惨重的战役。
  中国军队面对的日军第18师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经过10次兵员补充和增援,还是招架不住驻印军的凌厉攻势。师团 长田中新一只能硬着头皮抵抗,孟拱与密支那两大战场,将日军拉扯得七零八落。
  密支那战役的初步胜利,让史迪威感到离他1942年5月定下的反攻目标已经不远了。他采用空降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作出一个漂亮动作给反对他密支那作战方案的蒙巴顿勋爵看看。10天前,蒙巴顿致电丘吉尔,断言史迪威无法占领密支那。可是现在,他只得很有风度地致电史迪威,将空降密支那誉为“将载入军史的一大功绩”。然而,好景不长,这次辉煌的奇袭逐渐演变成一场悲壮的战役。
  此时,缺少战斗经验的梅里尔严重失误。他过于轻敌,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止步不前,贻误了最好的战机。
  5月17日夺占机场后,仅中国军队就有两个步兵团 ,而且当天机场开通后,新30师的89团就紧急空运过来,又增加了一个步兵团。第二天上午,14师的42团也赶到,共4个步兵团。以这样的兵力,一两天内拿下对方仅有一个连队的密支那,应该没有问题。然而梅丽尔只派了150团的两个营进攻车站和城区。
  日军则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方面增援,人数从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势单力薄的150团属下的两个营很快与日军正面相遇,随即展开惨烈无比的争夺战。原本一场巧妙的偷袭演变成血腥味十足的杀戮。这次战斗后来被形容为“呈胶着状态的绞肉战”。
  在这次行动中,150团的伤亡很大,损失惨重。面对如此惨烈的后果,梅里尔却推卸责任,指责中方将领指挥无能,士兵作战不力。这使得中国官兵大为不满,群起抵制。梅里尔一气之下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后方救治。麦克姆暂时代替其指挥职务。
  此时,盟军方面危机四伏。美军加拉哈德“劫掠者”部队战斗力大为削弱。连日大雨,让盟军飞机无法起降,增援部队不能抵达前线,物资也出现短缺。而当面之敌正乘机将外围警卫部队收回,并迅速从南部调来物资和增援部队,将防守兵力增强到6000人左右。
  5月23日,史迪威偕同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总部参谋长柏特诺来到密支那调整指挥系统。由柏特诺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设中国驻印军战斗指挥所,执行指挥;撤销原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临时编组。(图6)
  事实上,柏特诺较之梅里尔更无实战经验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而且不敢身临前线,对中国军官更是心存轻视。他曾多次不顾客观情况,轻率地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中美士兵伤亡惨重,每天只能推进50米至200米。柏特诺反而诬蔑中国军队“作战不力、逡巡不前” 。6月25日,史迪威将柏特诺撤职,另以韦瑟尔斯来密支那继任。但以后的作战,实际上由郑洞国直接指挥。郑洞国见日军依托工事,以逸待劳,打不了就躲进地下,于我不利。于是,他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挖掘战壕,逐渐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
  盟军对敌展开的首轮袭击给日军带来致命打击。11天后,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们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兵、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
  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敢死队悄悄出发。也许是因为白天激战异常激烈,日军疲惫不堪。敢死队从日军工事前十几米外通过,日军也没有察觉。就这样,凌晨四时半,敢死队全部进入街区日军区域,并内外同时向日军司令部和重点工事发起冲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 。8月1日当天,日军将领水上原藏剖腹自杀,而另一名将领丸山大佐则乘竹筏逃到江对岸。密支那战役以此告捷。(图7)
  从5月17日奇袭密支那开始,到8月5日完全攻克,整整激战80天。中国军队为此付出惨重代价。中国驻印军6000多人牺牲,歼灭日军2000多人。这是驻印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 就在日军将领水上原藏自杀的当天,史迪威收到他晋升上将的消息。三天后,他在日记中写道:“终于攻下了密支那,感谢上帝。”
  至此, 历时一年多的缅北反攻第一期作战终于落下帷幕。中国驻印军一共歼灭日军25800余人,自身伤亡17000余人。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西南战略形势得到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驼峰航线”上的运输机可以从密支那绕过喜马拉雅山更安全、更便捷地飞往昆明和重庆;而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也指日可待。
  
  怒江危局
  
  1942年5月至1944年4月,中日双方在怒江沿线形成一种怪异的平衡,这就是滇西抗战史上常被提及的“怒江对峙”。 (图8)
  驻扎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计划一再拖延,怒江以西腾冲、龙陵等军事重镇被敌攻破。日军如入无人之境,短短一个星期,侵入600公里,沿途未遇抵抗。
  国民党地方政府机关,如县政府、警察局、保安队等,都在日军未到之前,纷纷逃离。没来得及逃走的无辜百姓遭到日军的残杀蹂躏。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滇西民众的反抗,民间自发组织的自卫队、游击队进行多次小规模袭击战斗。日寇占领腾冲后第6天,以五区区长孙成孝、自卫队长纳其忠、护路营长李崇善带领的3个小队在归化寺伏击日寇。打死了日寇小队长牧野以下42个鬼子。腾南勐连乡的乡长组织游击队,一次打死83个鬼子,缴获了很重要的情报和文件。 (图9)
  入侵日军迫于占领区的反抗压力,改变策略,企图收买当地德高望重的士绅,以“亲善”和“怀柔政策”征服人心。
  腾冲县城沦陷后,原腾冲县长逃之夭夭,云南省政府任命年过花甲的张问德先生为腾冲县县长。
  张问德抗日战争前曾任职多个地方行政委员、县长,正直清廉,一身正气。腾冲沦陷后,张问德组织动员管辖的城镇乡村支援抗战。为躲避日军扫荡,辗转于腾冲北部山区组织游击战。(图10)
  1943年8月31日,日军占领区的地方行政头目田岛给张问德县长写了一封信, 约请他到腾冲县董氏宗祠会谈。田岛在信里还规定不许带武装警卫,这分明是要挟持张问德。
  张问德意识到这是日军的诡计,回信历数日军侵占腾冲以来犯下的累累罪行: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均系阁下及同僚所赐与,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阁下及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我腾冲人民之前。
  滇西沦陷区许多青年纷纷赶赴保山、大理等地,寻找抗日从军机会。
  1942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大 理成立军官学校,称作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蒋介石担任校长,云南省主席龙云任副校长,有学员近1800人。军校的学习相当紧张,学员要在一年之内学完相当于黄埔军校3年的教程。
  短短的一年军校培训结束后,卢彩文和他的同学一起被派遣回家乡腾冲,开展对敌情报工作。卢彩文先生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一次针对敌伪保安队长的策反行动。
  有一个叫孙正邦的滇西大洞人,是日本便衣队队长。卢彩文通过大洞的同学、亲戚跟他联系,作他的劝说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来他向敌后抗日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情报。(图11)
  深入敌后的谍报人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不久后的大反攻取得许多一手情报。
  起初重庆军委会对于进击滇西的日军情况有误判,认为此股敌军仅是为实施追击任务而临时编成的快速部队,最多不会超过3000人,且孤军深入,缺乏后续攻击力。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日军师团,其兵力约为15000人~20000人。分为腾北、腾冲、龙陵、腊孟、芒市、新浓6个守备区,师团部及直属部队驻在芒市。
  日军在怒江西岸加紧修筑工事阵地,显然是对驻守滇西作了长期打算。
  据占据松山的日军人员回忆,日军军营宿舍相继建起,联队长的宿舍里还铺上草垫,小卖部也开门了,并建立慰安所。一时间,腊孟前线成了评说的话题,将军和记者团一个跟着一个来访。
  在怒江东岸,中国军17个师刚刚装备一新,大反攻似乎指日可待。但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却因为派系斗争,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1943年冬天,远征军司令长官,由陈诚换成少壮派卫立煌。大战之际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所忌。
  继任者卫立煌曾是蒋介石手下爱将,围剿红四方面军时,屡建战功,深得蒋的倚重。但在抗战初期,对共产党颇生好感,执行统一战线、团结抗日政策不遗余力,让蒋介石大为生气。但现在是用人之际,而他也算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军人,可以令行禁止,且作战很有一套。
  卫立煌注意联络当地彝族土司,其中芳、龚、刀三姓土司势力很大。他们掌握地方上的人力、物力,能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搜集敌人情报也很得力。卫立煌在诸葛营设立前方指挥部,加强与他们沟通。卫立煌到昆明后首先与龙云接洽,建立团结关系,解除龙云猜疑,取得谅解和支持。(图12)
  1943年初,滇西中国军队在驻防怒江、游击作战的同时,开始了大规模整训。为了提高官兵的综合作战能力,倡导练兵运动。凡是有驻军的地方,都建立了。
  练习射击的设备、各式各样的沙盘、作业模型。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渐渐占了上风。苏德战场,德军由相峙变为退却,苏军转入全线战略进攻。
  北非战场,盟军艰苦反攻,成功实施了西西里登陆。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垮台。
  太平洋战场,美军利用海空优势挫败日本海军。
  在缅甸战场,史迪威指挥面貌一新的中国驻印军,向日本人发起猛烈进攻。经过7个月苦战,终于兵临缅北重镇密支那城下。
  在印度东部的战略要地英帕尔,英印军第14集团军顽强抗击着日军潮水般的进攻。战场呈胶着状态。
  这时滇西大反攻的机会似乎已经成熟。
  1944年3月17日,蒋介石收到美国白宫的急电。罗斯福总统要求蒋介石命令中国远征军发起攻势,以免滇西方面的日军抽调兵力援助缅北,增加在缅甸北部作战的中国驻印军的困难。
  罗斯福生硬的措辞,令蒋介石极为不快,他并非不知道滇西反攻对于抗日全局的作用。但此时日军在中国腹地的攻势加剧,使他首尾难顾。
  1944年春节刚过,日军就突然从河南中部向西、向南发起进攻,同时华中、华南的敌人也蠢蠢欲动。日军进攻规模之大,攻势之猛为抗战以来所罕见。
  这是几个月来日军实施的新战略。日军指导思想是在原来计划摧毁美国空军驻华基地的基础上,增加了打通华北、华中和华南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内容,准备逼迫蒋介石政府和谈。
  这样,即便将来美国控制了太平洋,日本还能凭借其强大的陆军,在中国大陆与美军对峙。
  日本军部下令抽调侵华派遣军主力组成战略兵团,冈村宁次大将任总司令。另外又从本土增调14个师团投入战斗,总兵力达65万人。沿着公路、铁路和水路全面推进。
  蒋介石对日本的进攻忧心忡忡,但他对抽调刚刚更换美式装备的滇西远征军投入作战,还顾虑重重。滇西远征军,绝不是仅为美国人打仗的,也是蒋介石未来经营中国的本钱。倘若同日本人拼光了本钱,恐怕战后任何一个实力派都不会拥戴他。
  如果抗战的结局是这样,那么再辉煌的胜利、再不朽的业绩于他又有什么意义?
  1943年3月27日,蒋介石复电白宫,拒绝了美国总统的请求。
  4月3日,美国总统复电蒋介石,态度更加强硬。并暗示,可能取消对重庆政府的一切援助。更加意味深长的是,美国方面还宣布:将考虑“重新把作战物资分配给那些愿意渡江,向日本人进攻的军队”。
  这一举动,调动了军界实力人物的积极性。当天,龙云即在昆明表态,愿以5个师~7个师向怒江西岸进攻,条件是换得10个师的美式装备。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亦有所动。
  蒋介石意识到已别无选择了。4月13日,重庆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兼总参谋长何应钦匆匆飞赴昆明,向中美将领宣读了蒋介石亲自签署的《中国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下辖第11、第20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共计16个整编师和9个炮兵团,总兵力20万人。最迟在1944年5月上旬到达怒江前线,准备渡江作战。
  怒江,即将拉开滇西大反攻的序幕。
  
  下期请看:《中国远征军》(五)
其他文献
三十年前这里一片贫瘠;三十年后这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温州人的血脉中涌动,传承至今成就温州的腾飞。    永强这个地名,经过几次区域调整后,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曾经发生在这片区域的故事却让这个名字一直留在温州人的心中。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的永昌堡就坐落在永强。经历400年风雨的洗礼,永昌堡依然在很多温州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传承着温州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正是这种精
期刊
黑黑是一只刚刚结束训练的导盲犬。它和它的使用者党伟认识刚十几天,他们不仅要在短暂时间内完成共同训练,还要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和盲人舞蹈队一起进行舞蹈表演,带领演员在舞台上完成走位。     黑黑是一只拉布拉多猎犬,妞妞是一只黄金猎犬,它们都是导盲犬。导盲犬主要是从拉布拉多猎犬和黄金猎犬中选出的性格合适的幼犬,在导盲犬训练学校通过层层考核,逐步选拔而来。本职工作是带领视力障碍者在马路上安全行走,遇到路
期刊
一条全长1800米的路,一条凝结着几代村民心血的路,一条悬崖峭壁上的公路。    山西省平顺县处于太行山腹地深处,这里有个名叫井底村的小村落,曾经长期几乎与世隔绝。村子四周峭壁耸立,可想而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曾经过着怎样封闭的生活。(图1)  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子,风景优美,农副产品丰富,但是因为没有路,他们的产品变不成商品,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  没有路,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没有路,这里的
期刊
200多年前,第一批到达澳洲的欧洲移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能够像人一样站立,像青蛙一样跳跃,有时肚子下面还会冒出个小脑袋。    今天,袋鼠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并印在了国徽上,是因为它的独特性,也因为它跳跃前进永不后退的精神。不过,这些国宝却让澳洲人大伤脑筋。现在袋鼠的数量是澳洲总人口数的三倍多。它们肆无忌惮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车水马龙间上窜下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什么澳洲袋鼠的数量
期刊
家住山东省龙口市新嘉村的李文吉大爷在镇上开了家驴肉包子铺,十多年来生意一直很好。    意外获宝    2008年4月的一天,李大爷买回一头驴,杀完驴在收拾内脏的时候发现驴的肠里有一个足球大小的东西滚来滚去,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块大石头。大石头后面还有几个小石头。李大爷脑子里一下闪出两个字:驴宝!和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大爷,20年前杀驴的时候,也曾从驴肚子里发现过两块石头,不过只有算盘珠大小。老辈人
期刊
历经坎坷的经商之路、各个年代的创业人生,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事业,又是什么让他总能绝处逢生东山再起?     西安市高新区101岁高龄的徐益卿不久前提出一项新的创业计划。算起来这是他一生的第四次创业了。他做了一辈子生意,虽然天灾人祸使他的经商之路历经坎坷,但每一次他都能绝处逢生东山再起,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幼年经商初露锋芒  徐益卿出生于河南临颍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
期刊
北极鸥,是一种长距离迁徙的候鸟,被称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器”。由于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的面积缩小,以及小型海洋鱼类数量剧减,北极鸥的种群繁殖面临危机。成年鸥鸟甚至会迫于饥饿,吞吃自己的幼鸟维生。(图1)  这场环境危机该由谁来承担责任?面对工业生产排放的滚滚烟尘,人们有理由指责企业;当城市被垃圾包围,舆论有理由批评当地政府的失职;而对于拥挤在路上的汽车,普通的驾车人又该有什么样的承担?在环境责任的链条
期刊
现在有一种特别时尚的健身方式叫作暴走,就是长时间高强度走路。一位母亲通过暴走走出了奇迹。    陈玉蓉是武汉一位普通的母亲。2008年底,她唯一的儿子出现严重的肝硬化,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救子心切的她却因为查出重度脂肪肝而无法做捐肝手术。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这位55岁的母亲连续暴走7个月,每天走 10公里。   七个月后,奇迹出现了,陈玉蓉的体重由68公斤减至60公斤,重度脂肪肝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期刊
如果我们在蛇类王国中推选一个代表,没有哪种蛇能与眼镜王蛇竞争。这之中的理由太多了,最让人挥之不去的就是它的恐怖。作为一种蛇,它却专门吃蛇,不管是无毒蛇还是有毒蛇,一概通吃。见到无毒蛇时它根本不放在眼里,上去就直接活吃;遇见有毒蛇就戏弄周旋,把对手折腾得疲惫不堪时突袭要害致其死地。我们对于眼镜王蛇的了解,也就限于这些道听途说,关于这个生存在东南亚山林地区的著名又神秘的物种,连科学家们也知之甚少。国际
期刊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科学家们曾经将“工具利用”作为定义“人类”的标准之一。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动物王国里,不管是在陆地、在空中还是在海里,都有擅长利用工具的高手,如黑猩猩、乌鸦、海豚等。对于这些动物行为的研究,或许有助于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黑猩猩  黑猩猩是人类近亲之一,它们绝对称得上是“工具利用”的高手。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很久以前,黑猩猩就已经学会了制造和利用工具。在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