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55-02
  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需要“石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一、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用欢快明丽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读《阿里山纪行》。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因而促进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有助于真正确立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地自己学习,实现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成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个性化阅读中,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个人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化、系统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付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三、拓展思维,搭建探究平台
  “学需有疑”,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问学问,做学问就应当要“学”会“问”。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多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中质疑形成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与新接触的信息的矛盾冲突,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进一步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教师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交锋碰撞,将思维引向多向的发散,学生的个性读解,求异思维获得充分展示的空间。这就需要: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我——你”为平等对话关系,“我——它”为顺从奴役专断。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二)巧设探究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生发点和探究的素材。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发问,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求知欲,以及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就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文章的主题与学生的理解充分融合,以不断提高其思想境界。例如《社戏》这课的教学中,小伙伴和“我”观看完社戏回家时,途中有一情节是“偷豆”。对于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思索,展开讨论,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的自喻,最后感悟出作者从这“偷”中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由此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使思想境界也得以升华。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三)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于是 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得个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个体的、独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顿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则学生可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在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的时候,就会提出那些能揭示事物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联想、想象、争辩、评判,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迸发一究到底的愿望,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多采用延时评价策略,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对话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阅读必须互动。三方互动指的是:“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和“时空互动”。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植其欣赏能力,训练其写作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飞学生的美好心灵,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改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走进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让文本的精神血液培养滋润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从一个成功点迈向另一个成功点,最终演绎一个无悔的人生。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2010年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死亡登记数据,分析目前河南省人口死亡水平和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并与同时期全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期望寿命进行横向比较;结合河南省前几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分析河南省人口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几年死亡率和期望寿命进行预测。通过该研究,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社会、经济、卫生及人口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分别通过死亡率和期望寿命指标对河南省人群死亡水平进行横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