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应具备的三种阅读能力
1、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无法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也不可能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了。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2、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它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仅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3、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閱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做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费力不讨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应掌握的三种阅读技能
1、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以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低、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义务大纲对默读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我想对中学生则应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默读的主要技能是减少眼停和回视,扩大视距和视幅。
2、精读和略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要善于“提纲挈领”。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精读要弄懂读物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有研读成分,一般要经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三个阶段。义务大纲要求掌握的精读技能有圈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和写读书心得笔记。略读则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3、速读和听读
速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义务大纲首次对读速提出了每分钟500字左右的指标,中学生当然要读得更快、理解更深些。听读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义务大纲在听话训练中对听读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分别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听读文学作品也应提出相应要求。速读靠视觉,听读靠听觉。听读因受时间限制,要求更高。
总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中学生如果能具备以上三种阅读能力,掌握三种阅读技能,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加强训练,阅读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无法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也不可能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了。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2、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它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仅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3、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閱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做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费力不讨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应掌握的三种阅读技能
1、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以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低、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义务大纲对默读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我想对中学生则应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默读的主要技能是减少眼停和回视,扩大视距和视幅。
2、精读和略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要善于“提纲挈领”。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精读要弄懂读物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有研读成分,一般要经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三个阶段。义务大纲要求掌握的精读技能有圈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和写读书心得笔记。略读则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3、速读和听读
速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义务大纲首次对读速提出了每分钟500字左右的指标,中学生当然要读得更快、理解更深些。听读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义务大纲在听话训练中对听读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分别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对听读文学作品也应提出相应要求。速读靠视觉,听读靠听觉。听读因受时间限制,要求更高。
总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中学生如果能具备以上三种阅读能力,掌握三种阅读技能,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加强训练,阅读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