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文章结合经济危机的背景,着重指出中国产业链的低定位,第三产业不发达是其本质内因,并从经济危机、高校扩招、高校教育三方面分析了原因。解决此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高校要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大学生得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企业需提供发展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指导对策
自1999年以来,因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率走下坡路。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由2006年的413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到达2010年时毕业生数量已多至630万。因此,当今社会、学校、学生在聚焦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即为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的根源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本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与就业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等就业环境相关联,另一方面与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及其质量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也息息相关。经系统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四个方面:
(一)中国产业链的定位低
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下,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价值最低的环节,即硬的生产环节,其有三大特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我国制造业需要的更多是工人,吸纳不了大量的大学生。而制造业的其余六项软生产环节都属于服务业,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极大需求,并能制造可观的高利润率,却并非中国的产业定位。中国要走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大学生的比例必须高。而现今中国大学生的比例很低,但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才有大量吸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目前我国急需进行产业链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惟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影响大
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外向型企业由此也受到严重影响,发展受到严峻考验,且由于影响因素主要为高通胀和次贷危机、高成本和低附加值的增长模式、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迭加效应等,这些都不属于短期现象,将会导致某些行业受到冲击,成本缩减,招聘人数减少,对我国就业形势造成严重影响。
(三)高校扩张盲目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硬件方面,办学条件差,硬件不足,图书不充足,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改善力度不够;软件方面,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师自身能力及科研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师教学水平有限等。这些问题在某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保障,就业竞争力下降。
(四)高校教育机制不合理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社会存在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墨守成规,没有结合快速变化的专业市场需求,导致热门及冷门专业供需差异过大,从而形成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在课程设置上,疏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导致就业质量下降;二是就业指导不到位,某些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教师、服务场地配备不专业及经费不足等,直接导致就业指导系统不科学、不完善,指导局限性过大。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应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发展经济,改革制度,保障就业
1.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前提是发展经济,同时加快产业链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容纳更多的新增劳动力,才能扩大就业,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一是政府采取有利政策如给予适当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等,激励处于发展低谷的单位和企业任用毕业生,减缓严峻的就业形势;二是政府制定政策创造相关的条件和动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三支一扶”建设,积极去基层、去农村、去西部就业;三是政府更新和完善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3.规范就业市场
加强宏观调控,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营造平等、择优、竞争的就业环境。对于户口限制等政策,要逐步取消。加强运用网络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发布相关就业信息。
(二)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1.提高毕业生的能力
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科学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教学目标重点,完善及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社会能力。
2.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岗位信息
高校应利用多条途径对就业形势及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对各行业就业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对当地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及接触,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
高校应在就业指导机制上进行完善,立足于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并实施重点指导、专项培训、优先推荐、“一对一”服务等,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学生自身应提高素质,调整心态
学生本身在就业时,自身素质和能力是成功入职的根本;其次,学生应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降低就业期望;再次,学生在就业时应形成主动寻找就业信息的意识,通过各种合理途径和资源成功就业;最后,学生在就业心态上应保持自信、积极的态度。
(四)企业应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
企业在招聘信息的传达、岗位及用人单位的介绍等方面应全面;毕业生是否被录用的反馈上应及时;对“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应避免;对公平公正的就业原则要遵循。
参考文献
[1] 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34-35.
[2] 郎威平.郎威平说:热点的背后.东方出版社:178-180.
[3] 周元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4] 沈睿泽.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创新研究.探索,2009(4).
[5] 王春雨.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时空,2007(9).
[6] 林华坤.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71-74.
[7] 苗丽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卢根南(1970-),男,江苏靖江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指导对策
自1999年以来,因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率走下坡路。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由2006年的413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到达2010年时毕业生数量已多至630万。因此,当今社会、学校、学生在聚焦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即为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的根源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本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与就业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社会保障体系等就业环境相关联,另一方面与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及其质量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也息息相关。经系统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四个方面:
(一)中国产业链的定位低
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下,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价值最低的环节,即硬的生产环节,其有三大特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我国制造业需要的更多是工人,吸纳不了大量的大学生。而制造业的其余六项软生产环节都属于服务业,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极大需求,并能制造可观的高利润率,却并非中国的产业定位。中国要走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大学生的比例必须高。而现今中国大学生的比例很低,但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才有大量吸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目前我国急需进行产业链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惟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影响大
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外向型企业由此也受到严重影响,发展受到严峻考验,且由于影响因素主要为高通胀和次贷危机、高成本和低附加值的增长模式、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迭加效应等,这些都不属于短期现象,将会导致某些行业受到冲击,成本缩减,招聘人数减少,对我国就业形势造成严重影响。
(三)高校扩张盲目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硬件方面,办学条件差,硬件不足,图书不充足,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改善力度不够;软件方面,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师自身能力及科研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师教学水平有限等。这些问题在某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保障,就业竞争力下降。
(四)高校教育机制不合理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社会存在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墨守成规,没有结合快速变化的专业市场需求,导致热门及冷门专业供需差异过大,从而形成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在课程设置上,疏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导致就业质量下降;二是就业指导不到位,某些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教师、服务场地配备不专业及经费不足等,直接导致就业指导系统不科学、不完善,指导局限性过大。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应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发展经济,改革制度,保障就业
1.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前提是发展经济,同时加快产业链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容纳更多的新增劳动力,才能扩大就业,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一是政府采取有利政策如给予适当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等,激励处于发展低谷的单位和企业任用毕业生,减缓严峻的就业形势;二是政府制定政策创造相关的条件和动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三支一扶”建设,积极去基层、去农村、去西部就业;三是政府更新和完善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3.规范就业市场
加强宏观调控,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营造平等、择优、竞争的就业环境。对于户口限制等政策,要逐步取消。加强运用网络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发布相关就业信息。
(二)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1.提高毕业生的能力
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科学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教学目标重点,完善及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社会能力。
2.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岗位信息
高校应利用多条途径对就业形势及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对各行业就业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对当地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及接触,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
高校应在就业指导机制上进行完善,立足于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并实施重点指导、专项培训、优先推荐、“一对一”服务等,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学生自身应提高素质,调整心态
学生本身在就业时,自身素质和能力是成功入职的根本;其次,学生应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降低就业期望;再次,学生在就业时应形成主动寻找就业信息的意识,通过各种合理途径和资源成功就业;最后,学生在就业心态上应保持自信、积极的态度。
(四)企业应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
企业在招聘信息的传达、岗位及用人单位的介绍等方面应全面;毕业生是否被录用的反馈上应及时;对“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应避免;对公平公正的就业原则要遵循。
参考文献
[1] 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34-35.
[2] 郎威平.郎威平说:热点的背后.东方出版社:178-180.
[3] 周元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4] 沈睿泽.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创新研究.探索,2009(4).
[5] 王春雨.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时空,2007(9).
[6] 林华坤.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71-74.
[7] 苗丽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卢根南(1970-),男,江苏靖江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