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企业离不开透明供应链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72245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报刊杂志的文章把供应链从业人员称为“金领”,一时间供应链人才仿佛供不应求,薪资也增加了不少。_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再加上物资的丰富在客观上也要求有地域间的流动,于是很多船运、航运公司应运而生。
  可如果你与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的供应链从业人员交流,就会发现,他们中许多人非但没把自己看做是“金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有一肚子的怨言。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在一次供应链论坛上,演讲者提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在企业销售不达标的时候成为被责备的对象?台下听众齐刷刷都举起了手!也许这就是落差存在的原因:当企业顺风顺水的时候,风光领奖的往往是销售团队,而一旦销售碰到问题,供应链团队就会成为靶子。大部分公司制定的绩效考评指标(KPI)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证明:交货及时率、库存量、呆滞料量、应付账款、来料合格率、材料采购成本等,都是和供应链团队有关的,足见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之大。
  其实,要做好以上绩效考评指标,光靠供应链一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综合各部门的力量协同作战才能做好。让我们试着按照以下脉络对交货及时率这一KPI做些分析。影响及时交货的因素很多,比如原材料缺货可能导致生产停工而交不了货,而原材料缺货有可能是备料部门或是采购部门在采购时没有充分估计到需求量的“突然”增加,这时候采购部门的“托词”往往是他们没有得到准确的“预测”。而说起“预测”,又是一个大题目。企业的CEO和CFO需要市场销售的预测数来做下年度的预算,规划所需资源以完成预算的各项目标。在年中,他们又需要短期的销售预测来调整策略和资源。由于很多决策都基于预测,可见预测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
  在公司高层的重视下,通常一个经营稳定的公司,其销售额的预测可以做到90%以上的准确率。但问题是公司高层所需的预测数和供应链部门所需的预测有些不同。也许公司高层只需销售额相对总量的预测,而供应链部门所需的是具体到每项产品的预测。一家公司也许有成百上千的产品,通常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编码。公司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会针对每个产品编码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并根据库存量向供应商下订单。如果说对销售总量的预测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很多公司相对于每个产品编码的预测准确率往往只能达到20%~30%,而这就是造成物料部门抱怨预测不准的原因。于是在销售部门抱怨公司不能及时发货的同时,供应链部门可能正在委屈地抱怨正是销售部门没能给出好的预测!然而供应链部门的这种抱怨往往不被重视或接受,因为公司高层看到的是90%以上的预测准确率!如果将预测不准的责任推给销售部门也是不公的,因为销售拿到的需求信息也许本身就不准确。
  那么什么是影响预测准确率的因素呢?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是由很多业务单位组成的,它们在这一链条中是互为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关系。在“理想”的状态下,终端客户将需求订单下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其生产周期,安排生产和库存,并向它的供应商下订购单,以此类推。这样似乎就是一个平稳的供求关系。可是在长长的供应链上,这样的“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每天每时,在各业务单位内部或业务单位之间会发生无数的突发事件,而每一事件都会影响供应链的平稳。下页中的两个图就是供应链突起波澜的例子。
  那么怎样来避免这样的问题呢?让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销售员小李曾经因为公司生产的问题而推迟了交货,造成客户投诉,领导批评。于是,他吃一堑,长一智,有意将客户要求的交货日期提前一周,并上报给公司计划员小王,这样就留足了余量。当公司按时完成订单时,货就会在成品库中“躺”一星期。小王注意到这个现象后,在生产遇到瓶颈时,她就会将小李的单子押后。这样的人为因素一多,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就会冒出很多问题:
  ·成品呆滞——万一客户取消订单,公司却因小李的提前量已经投入了生产。
  ·较低的及时交货率——因为小李的提前量“吃掉了”生产设备的能力,使该加急的订单不能及时出货;又或是小王故意“怠慢”小李的订单,而恰恰这次是小李的客户真的要这批货。
  ·生产成本增加——由于计划部门不清楚订单真正的轻重缓急,就不能做到生产计划的最优化。
  ·……
  不难看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互不信任。不要忘记,上述故事中的小王和小李还是同一公司的员工,他们之间尚不能做到完全的充分信任,更何况是两家公司之间呢?又或者是三家公司、N家公司之间呢?供应链的教科书中有一个“牛尾效应”的理论——在供应链末端的一个小小波动,到了供应链的首端,也许会发展成海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要做到尽可能“理想”的供应链管理,最大限度地让所有成员单位间做到信息透明是关键!所谓与供应商或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就是要做到信息的互通有无。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就要鼓励公司全体人员对市场信息毫无保留地共同分析、分享,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在KPI不达标时,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部分员工。这样,大家的聪明才智就都会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在互相猜忌中“斗智斗勇”。也只有这样,企业的供应链员工乃至所有员工都会感受到他们捧的是金饭碗。所以说,透明的供应链是幸福企业的密码!
其他文献
很久以来,位于中原腹地的古城许昌都是因“三国”而为人知晓,一千八百多年前,曹操挟汉献帝迁都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因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自汉魏以后,故都许昌再也没能领导过中国潮流,也没有过新的骄傲,直到出现了另一张名片——“胖东来”。  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成立于1995年,从最初只有40平方米、4个员工的烟酒小店(望月楼胖子店),到如今
期刊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上涨、消费萎缩……中国企业不仅要学会如何在经济下调中生存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困境中坚持“做正确的事”,并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法”。  作为中国管理杂志领导者,《商业评论》一直秉承“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推进中国商业文明”的使命,自2007年启动“管理行动奖”。通过历届活动的评选,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明智的中国企业已经积极行动
期刊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杂志开发了不少轰动业界的案例,如把农民工改造成产业工人的德胜洋楼公司、独创“内部公司制”的澳洋顺昌公司、幸福企业的先行者苏州固锝电子公司等。  每次案例发表,得到读者纷纷好评的同时,我们也接到了他们新的诉求,比如上海某数码喷印材料股份公司的读者葛先生就特地打电话给我们,说澳洋顺昌这篇文章对他们启迪很大,他们想进一步学习其管理精髓,希望到澳洋顺昌深入了解。  这些诉求引发了我们对于
期刊
“五、四、三、二、一!”头朝下,加速、再加速!邓秋实感到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脑袋里。他紧紧咬着牙,看着大地向自己扑过来!正当他感到绝望的时候,绳子拉住了他,他的身体一下子高高弹起,心脏又不由自主地提到了嗓子眼儿。随着压力渐渐减弱,他突然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忽高忽低地飞翔在半空中。  落地后,邓秋实的双腿还在微微颤抖。叶绍钦赶紧迎上来将他扶到了休息区,问道:“邓总,蹦极的感觉如何?我在下面看着都觉得心惊
期刊
你想赢吗?我猜你一定想。为了成为赢家,你是否需要将绩效最出色的顶尖人才招至麾下?是的,没错。但是,即便你有很强的求胜欲望,也急需物色顶尖人才,你录用新人的成功率仍有可能低得可怜,因为有一半的新员工会在18个月内遭遇失败。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虽说大多数领导者真心希望找到高绩效的顶尖人才,但他们实际寻找的未必是这种人。他们被“天资”和“匹配”这两个词迷了心窍,可是顶尖人才往往不是天资最高的,也永远
期刊
最近做的公益辅导中,大多数都是在职场上打拼了五六年的年轻朋友。他们带来的疑问大体上都是:“我工作几年下来,感觉没劲,是否应该转行?干哪行好?是否需要再进修充电?读MBA还是出国?在一线城市赚钱花钱似乎也没什么积累,是否应该回老家发展?”  通常这个时间点正是寻求职业定位的时段。前面的五六年处于摸索阶段,了解自我,了解市场;接下来就该是定位之后深入的聚焦积累阶段了。无怪乎这些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 
期刊
时下流行“英雄式领导”(heroic leadership):伟大人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偏离正轨的组织,大刀阔斧,力挽狂澜——解雇员工是其常用招数。我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当是“参与式领导”(engaging management):他们以慎思谦卑的品质吸引他人,通过发掘人们蕴藏的能量,赋予他人实施英雄式行为的能力。  你们企业的领导风格是英雄式还是参与式的?请根据下面的对比来判断。  三种发展模式
期刊
作为全球第一大旅行箱公司,新秀丽(Samsonite)已经历了百年风雨。1910年,出生于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杰西·施韦德(Jesse Shwayder)辞去在纽约的行李箱销售员工作,回到家乡创立了自己的行李箱制造公司,推出的最初产品是木质衣箱。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创业的五位兄弟(加起来重量接近半吨)曾经站在公司生产的行李箱上合影留念。  1941年,该公司推出一款名为“Samson
期刊
安徽黄山,一个普通的度假村里,来了十几位民营企业家。他们分处不同的行业,企业年销售额从几个亿到几十亿人民币不等。这些人的头衔不是董事长就是总裁、CEO,是公司的“一把手”,是各自公司内部最后拍板做决定的人。不过,他们这次从全国各地飞来黄山,可不是来度假的,他们来参加一项学习活动,这项学习活动的名字很特别,叫“私人董事会”。  和公司内部的董事会不同的是,参加私人董事会的学员之间没有利益关系,讨论的
期刊
在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粗放的经营模式,在今天已经完全过时。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也使得中国经济和企业必须改变低端加工厂的角色,寻找新的向上突破口 。资源的束缚、成本的上升,逼迫所有企业和企业家思考一个艰难但又无法回避的命题:中国企业的转型向何处去?什么是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过去四五年中,虽然政府和企业家都在呼吁经济乃至企业的转
期刊